【《文心雕龙》释意】(三十五)丽辞偶句的来由
第三十五章 丽辞偶句的来由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三十五》)
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如同人类肢体天生对称一样,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究其根本道理,是因为事物都不能单独生存繁衍。凡文章篇籍,其中字词语句所表达者,原本都应是作者内心自在的情怀志气。通常情况下,即便历经深思熟虑的辞藻章节,也需要高下对称和先后呼应,才能够符合自然趣味,进而赢得鲜明生动的阅读效果。
远在唐尧虞舜时代,无论言语还是记述,都还没有讲究文采的骈俪韵律。但是,在《尚书·大禹谟》中,皋陶所说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罪责若有疑问,就要从轻发落;功绩若存疑点,仍然从重奖赏。)以及另一个大臣益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招致伤害,谦虚谨慎受益自身。),像他们二人的话语,虽不是刻意咬文嚼字,却完全属于对偶成句了。
再者,《周易》的《文言》《系辞》等,都是圣人贤哲精心妙想的杰作。像《周易·文言》中,在讲解乾卦“四德”的“元亨利贞”时,其言辞显然都是句句衔接偶对;其中,例如在诠释乾卦“九五”的“云龙风虎”等语句时,韵律和谐的更是字字成珠了。而《周易·系辞》在逐步逐层讲解“乾坤易简”时,字词语句,婉转流畅;其中,例如论说“日月往来”等措辞,不仅上下呼应,也是阴阳顿挫。
上述例举的远古经典,尽管句型字数多少不一,其言词语义,却始终对称互应。另外,在西周《诗经》以及记录春秋卿大夫言语的文字中间,更是呈现出来丰富多彩的对偶骈俪之章句。所以,起码截止到战国年代,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及其之前,在文章语言中,像丽辞偶句的使用,尚且属于率真成趣的自然现象,而不是雕章琢句的故意结果。
步入汉代后,自杨子云、司马相如、张衡、蔡邕等人,率先崇尚偶句丽辞。他们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文化姿态,原本如同《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推崇率真绘画,亦像《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宣扬干将、莫邪专注铸剑一样,旨在表现一种艺术追求上的专心致志和精工细作。然而,像他们这样一种先锋榜样的行为结果,却促成了流行艳词美句的社会文风,并导致了文辞章句开始崇尚骈俪偶对,以及诵读时有韵律节奏感觉的形式化意义。
到了魏晋时代,文艺名家不仅更加倾心于雕章琢句,甚至斟酌推敲的已经达到无微不至、无以复加的水平程度。在如此社会时尚和文学风气之下,深谙流行潮流之所以趋势如此的佼佼者,尚且能够因势利导,仰仗以巧补拙,从而精彩纷呈。但是,大多数一味随波逐浪的浮躁模仿者,往往深陷矫揉造作的泥沼,落得一个劳而无功的悲怜结果。
在文章语句中间,所谓骈俪偶对,通常在难易程度上存在四种状况:一者,言对容易;二者,事对较难;三者,反对尤佳;四者,正对笨拙。所谓“言对”,通常仅指字词语句的整齐偶对,其在义理联想上,一般不使用举例类比;所谓“事对”,贵在义理内涵上的呼应,通过对照举例而使语义更加明确和生动形象;所谓“反对”者,例如“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句式,于言行举止与事态场合的描写中间,看似各持一端,貌似互不关联,但在根本志趣上,却又完全一致;所谓“正对”者,根本在于即便前后语句字词上的形态完全不同,但其表述的寓意内涵,必须近似,甚至雷同。譬如汉初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大意:运用《礼》来规范国家风俗,宣杨《书》来教化民众。)这样的句式,即属于“言对”一类。楚地的宋玉在《神女赋》中有“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大意:宋玉梦中的美女,毛嫱见了衣袖遮面,不敢相比;西施见了双手掩面,自知逊色。)的佳句,则属于“事对”一类。三国王粲的《登楼赋》中“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大意:钟仪被囚禁晋国,仍然弹奏楚声;庄舄做官楚国,病中呻吟越语。)一句,属于“反对”一类。西晋张载的《七哀诗》中“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大意:汉高祖想家怀枌榆,光武帝思乡念白水。)的句式,属于“正对”一类。
省察上述例句,大致而言。直抒胸臆的“言对”,往往字词简练成趣,所以对偶自然,也比较容易一些。“事对”需要知识学问的积累熟稔,所以存在一定难度。“反对”需要颖悟、明白和宣扬“阴阳一体、是非一同”的道德真理,如果运用恰当而不失偏颇,必定卓越非凡。“正对”一般应用的多数是世俗常情或大众皆知的一般知识或生活常识,虽有一目了然的清楚简单,但亦因此而显得单薄、浅显和笨拙。事实上,在“言对”与“事对”的具体运用当中,其本身行文之中就存在着“反对”与“正对”的区别。所以,像以上所述的四类划分,仅是一种方便于比较说明的区别办法而已。事实上,无论作者,还是读者,一旦明确了骈俪对偶的本质所在,即刻可以豁然开朗,进而才会灵活运用,并能依此举一反三。
除了上面例举的一些骈体偶对佳作或名句之外,比如西晋张华的《杂诗》中有一句:“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远游大雁比翼飞,归来鸿鸟连翅翔。)而与他同时代的刘琨,在一首《重赠卢谌》中,则有:“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邱。”(闻听获麟仲尼悲,知由西猎孔丘泣。)像这样一类对照呼应的文章,就属于骈俪偶辞中的累赘败笔了。
所以说,“言对”看似容易,但若能达到优美效果,贵在精巧绝配。同样,“事对”若能恰到好处,贵在事前,作为书写者或作家,必须对知识典故能够了若指掌,当具体使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从而类比适当。再者,在“事对”中间,如果偶对词句彼此不相般配,就会如同驾辕的骖马与服马,一旦这两个马的力量搭配失衡,不但难以奔驶远行,并且还有掣肘翻车的危险。
凡文章之中,无论抒发情志,还是阐述义理,如果不使用起码两种以上“事对”相互烘托,而是一事到底,或者一例独行,必定像传说中一只脚的夔龙,越是体型庞大魁梧,一旦跳跃跛行,越发尴尬难看。因此,如果文章篇籍在情志气质上平淡无奇,再加上章句色彩庸常以及骈俪偶辞寡味,那么必定令读者味如嚼蜡,并将昏昏欲睡了。所以,唯有情感义理的通达圆润,并有词韵偶对的珠联璧和,才能使骈俪偶辞的运用效果,如同丰富多彩的佩玉,虽然形色各异,但一样金声玉振,方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造化万物,自然成双;骈俪偶辞,生动文章。左右兼顾易言对,彰显事理举成双。并蒂鲜花特别艳,镜影姿色分外娇;从来佩玉成双对,自古文章忌单调。
【注解】
1、《周易·文言》解说乾卦“四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2、《周易·文言》解说乾卦“九五”: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3《周易·系辞上》的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