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看望50岁的亲哥哥,康熙刚走,哥哥却对儿子说:我可以死了
俗话说得好,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对于古代那些封建王朝来说,国本之争是令皇帝头疼的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偌大的江山不但可能所托非人,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衰败。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长达数十年的国本之争,不但耗尽了他的耐心,还连累了大明江山,谁都没想到大臣们和皇帝争了几十年,最后还是选出了一个废材皇帝。
在古代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大臣与皇帝的国本之争还算是比较温和的,最残酷当属皇子们自发形成的夺嫡之争。为了登上皇位,亲情、友情都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被誉为“千古一帝”,可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为了夺得皇位,亲手除掉了两位兄弟和十位侄儿,其手段之凶狠令人不寒而栗。
在古代那些著名的夺嫡之争中,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更是尤其残酷,比“玄武门之变”还要惊心动魄。一代帝王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名动千古,可是在挑选储君这个问题上,与古代的其他皇帝一样,都是那么的优柔寡断。
康熙一生子嗣众多,可将近一半都葬送在了“九子夺嫡”之中,参与夺嫡的众位阿哥,除了最后胜出的四皇子胤禛外,其余几位皇子结局都很悲惨,不是英年早逝就是被圈禁终生。四皇子胤禛当上皇帝后,有感于夺嫡之争的残酷,于是下旨改变了清朝的立储规则,将公开立储改为了秘密立储。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可为何会坐视“九子夺嫡”的发生呢?他在第一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时,就应该已经明白皇子间爆发了夺嫡之争,可他还是选择不闻不问,这实在有些令人困惑。可能在康熙眼中看来,众多皇子争夺皇位犹如大浪淘沙,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天命之选。
康熙皇帝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他自己本人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虽然他在继位的过程中并没有和兄弟发生冲突,但是在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坐稳皇位,仍然对自己的亲哥哥进行了打压。不过,康熙晚年时也了兄弟之情的珍贵,当他去看望50岁亲哥哥,这边刚走,那边哥哥就对儿子说,我可以死了,因为兄弟俩数十年的隔阂终于消除了。
在挑选皇位继承人上,清朝和汉家王朝有很大区别,清朝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说法。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嫡长子和其余皇子相比并不具有优势,比如顺治皇帝就不是嫡长子,康熙皇帝也不是嫡长子,在康熙皇帝上面还有两位哥哥,也就是牛钮和福全。
顺治皇帝一生有8位皇子,可是只有福全、康熙、常宁、隆禧四位皇子活到成年,其余皇子均都早夭。皇长子牛钮夭折的时候还不到1岁,自然没有办法继承皇位,在顺治驾崩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福全和康熙。按理说,福全年岁比康熙大,自然更加有机会继承皇位,可是顺治皇帝最后并没有把皇位交给福全,而是交给了年仅8岁的康熙。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期间铲除鳌拜、平定三藩,剿灭噶尔丹,被誉为“千古一帝”。可是在对待哥哥福全的问题上,康熙依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对福全既不重用也不打压,一直将其排斥在清朝的核心之外。可是福全毕竟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虽然康熙帝一直对他采取冷处理的态度,福全还是用自己的才能在皇室中赢得了威望,特别是在剿灭噶尔丹的过程中英勇奋战,得到了宗室大臣们的赞许。
不过,在剿灭噶尔丹的最终一战中,福全因为没能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务,使得噶尔丹逃脱了清军的追捕,受到了康熙的惩罚。康熙对此非常恼怒,认为其“怯战失勇,贻误战机。”噶尔丹逃脱一事,福全确实是非战之罪,主要原因是远道而来的清军对地形不熟,导致了噶尔丹的逃脱。可是福全并没有反驳康熙,默默承担了责任。
在如何处理福全一事中,大臣们向康熙建议削除福全的王爵,将他贬为庶人。当时福全已经年近半百,为清朝操劳半生,身体状况也很差。康熙不忍心将其削爵,于是只解除了他的军职,罚俸3年,让他回家当了个闲散王爷。
在福全50岁时,病情越来越严重,康熙前去看望哥哥,两人聊了许多童年趣事。康熙十分伤心,哭着对福全说:“若你去世了,朕再无兄长了”。说完这句话后,康熙就摆驾回宫了。他的一番真情流露,让福全大为感动,他在康熙走后对儿子说:这下我可以死了,因为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登基之前的夺嫡固然十分凶险,登基之后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坐稳皇位。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只能铲除其余的皇位继承人,比如文章开头说的李世民,除掉哥哥和弟弟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的10个侄儿都除掉,就是怕这些侄儿将来长大后争夺他的皇位。古人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像康熙这样对待兄长仁慈的皇帝,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