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使用超声刀?
导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超声刀作为当今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能量工具之一,被认为是影响传统外科发展的革命性产品,其兼切割、止血、分离和牵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切割快、止血好、焦痂少和损伤小等良好性能,已经成为外科医生手中常用的手术利器。
(1) 合理的功率选择
功率越高,切割越快,但止血较差。对于2mm以下的血管,可用超声刀慢档凝,再原位快档切断;对2~3mm血管如直肠上动脉,可先慢档凝,再隔一个刀位切断。虽然FDA认证超声刀可以闭合5mm的血管,但安全起见,3~5mm的血管,先用止血夹夹闭再凝固切断。
(2) 恰当的切割容量
由于超声刀力矩较长,夹持力较弱,夹持大块组织可能造成超声刀损坏,另外可能造成血管凝固不全。钳夹大块组织或钳夹组织后过度扭转、牵拉刀柄,都可能造成超声刀的损坏。不仅如此,大块钳夹组织激发,切割速度慢、易出血、产雾多,无法做到精细解剖。因此,应“小步快走”,用超声刀头前2/3夹持。
(3) 合适的组织张力
需要锐性游离的组织(如薄层腹膜和系膜等),可快速切割,快档击发,用刀头前端轻含组织,或刀背切割,适当增加张力,切割速度快如电刀,并且切缘整齐;处理血管时,避免张力过大,造成凝固的血管牵拉撕扯而出血。
(4) 恰当的握持力度
握持力度的大小也能决定切割、止血的效果。握持力度越大,切割越快,但止血较差。
(5) 准确的用力方向
垂直切割才能使切面面积最小,尤其是对血管的处理,比如直径5mm的血管45度切断的话,切面直径将变成7mm。
(6) 准确的组织平面
超声刀优势可以做精细的解剖,并且具有空洞化效应特点。如结直肠肿瘤手术,无论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还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找到正确的解剖平面,结合剪、切、拨等刀法,超声刀便可以庖丁解牛般地游刃于组织平面之间。
(1) 非直视下操作
超声刀作为能量工具,直视下操作是其最基本的使用原则。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不同,其术野的暴露需要主刀、助手与持镜手的密切配合。在许多由于配合不娴熟及持镜手经验缺乏导致目标观察不确切的情况下,主刀切忌盲目使用超声刀,无论是超声刀的锐性切割、还是钝性游离,均可能导致组织器官的出血及损伤,若术中未被发现则会留下后患。
(2) 工作刀头紧贴重要器官操作
超声刀虽然较电刀等其他能量工具产生的热能低,对组织损伤小,但并不意味着工作刀头的热效应对组织没有影响。相反,工作刀头紧贴血管和肠管等重要器官操作时,可能会导致术后迟发的出血或穿孔,带来比术中可发现的医源性损伤更严重的后果。
(3) 激发时接触金属或骨骼
超声刀是通过刀头的高频振动来工作的,因此,在激发时切忌接触到金属或骨骼等坚硬的物体,这种接触可能导致刀头的断裂损坏,并有可能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
(4) 长时间持续激发
持续激发10s以上对刀头损伤较大,且组织可能烧焦碳化。一般激发7s应尽量放开,然后再次工作。
(5) 夹持少量组织空激发
超声刀激发时若无钳夹组织或夹持组织量很少,会导致工作刀面和非工作刀面的大面积摩擦,对刀头的损耗很大。因此,测试时刀头要张开,使用时超声刀夹持的组织要适量。
(6) 长时间带焦痂工作
长时间使用超声刀后刀面会附着有少量的组织焦痂,影响超声刀对组织的切割效率,导致切割速度慢、止血效果差。因此,器械护土要及时用湿纱布抹净刀头上附着的焦痂及组织,并将刀头放入水中震荡清洗,保持超声刀头的清洁。
概括而言,良好显露是基础、正确牵拉张力足、“热刀”朝外小步走。
良好显露是手术安全的基本保障,应当充分利用腹腔镜的视野放大和多角度观察功能,以视觉优势弥补触觉丧失,所有操作必须在直视下完成,做到“看不清楚不下刀”。
正确牵拉并保持足够的张力是手术流畅的关键技巧,也是解剖间隙显露的重要手法,正确牵拉有赖于助手与主刀的默契配合,要点是牵拉与反牵拉、三角牵拉,力量适当,使组织张紧展平、牵成层面。
“热刀”朝外小步走是减少副损伤、提高效率的要诀,意指使用超声刀剪切时,保持工作刀头朝外,并尽量使用刀头前半部分操作,逐层解剖,小步快走。
(1) 安装时不能使用暴力,应用扭力扳手将其卡紧;
(2) 测试过程中不要触摸刀头,刀头要张开,不要闭合空激发;
(3) 手柄连线盘放收藏时,应保持线圈的直径达15~20cm,不可扭曲、折叠,防止连线被折断;
(4) 分离组织后,器械护士要及时用湿纱布抹净刀头上附着的焦痂及组织,并将刀头放入水中震荡清洗,避免损伤非工作刀面的硅胶垫,影响效率;
(5) 手术过程中,手术台周围使用手术器械放置袋,防止超声刀跌落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