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医29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29)

由 热 力 学 形 变 产 生 的 热 箍 缩 效 应(2)

杜 湧 滨

2.点的热箍缩效应

当我们分析完微观的、在细胞量级上的热箍缩效应后,可以想象到过热的点存在不可能仅是细胞量级的,最少应该是一个点,这个点最少应该在毫米级以上。点的热力学形变最易发生在结缔组织中,以肝脏中的一个肝小叶为例,肝小叶周围包裹着一层薄的筋膜,这层筋膜在同样过热的影响下首先发生热力学形变,其物理过程应该是受到过热的影响—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剧,温度略有升高—发生振荡,水分子逃逸—筋膜挛缩,导热性变差,这样进而形成一个点的热箍缩。一个点的热箍缩会影响除了点本身的功能外,如果这个点处在循环系统中,它可能会影响局部的循环,例如,胆管和十二指肠相连的括约肌发生热力学形变,形成热箍缩,那么这个括约肌的舒张功能会变差,影响胆汁向十二指肠的输送,从而可能会影响肝功的指标。因为胆管和主胰管在连接十二指肠处合为一条管,一个括约肌,如果这个括约肌如果发生热力学形变,形成热箍缩,也会影响主胰管,从而影响胰液和胆汁向十二指肠的释放。

如果是疏松结缔组织上的一点发生热力学形变,形成热箍缩的点,那么这个点发生挛缩,会牵动相邻点的形变,影响它们的正常位置。如果在发生热箍缩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管状器官通过,有可能引起管状组织的热力学形变,这样的结果是管状器官的这一点发生挛缩,可能会影响管内流动液体的顺畅性。

3.区域的热箍缩

当点状热箍缩的点继续受到过多热量的影响,也就是说继续有过多的热量供给到这里,例如发生热力学形变的一个肝小叶,它周围的肝小叶逐渐受到外来输送过热的影响,而相继发生挛缩型热力学形变,这样这个肝小叶周围的肝小叶也会发生热力学形变,形成热箍缩,那么这个热箍缩点就会扩大,形成一个热箍缩的立体区域。热箍缩区域相对热箍缩点来说体积就要大得多,对身体循环的影响也要大得多。例如,十二指肠发生热力学形变,形成区域热箍缩,这个区域的热箍缩将会影响到与之相连的幽门的热状态,胆管、胰管、与之相连的胃大弯的热状态,肝胃筋膜的热状态,有可能受热力学形变的区域会达到十二指肠为中心的右到肝脏,左到胃,上到膈的范围,如果是这样,会影响肝脏的指标、血糖的指标、血脂的指标,影响幽门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引起胃的幽门炎症。

4.系统热箍缩

热箍缩效应是热力学形变的产物,它有时也会发生在某个系统上,最容易发生的系统是淋巴系统。当为数众多的淋巴细胞都发生了热力学形变后,淋巴管会因受到含有过多热量的淋巴细胞的撞击发生系统的热力学形变,即大多数淋巴管发生热力学形变,正因为如此,整个淋巴系统会发生热箍缩效应,即在整个淋巴系统的循环性变差。当众多的淋巴细胞发生热力学形变后,它们向外散热和吸收热量的能力变差,在该释放热量的人体部位不能充分释放热量,如冬天时天冷,淋巴细胞应该在人体的循环末端释放较多的热量,正是由于淋巴细胞的热箍缩,它们在循环末端不能释放适当的热量,这也就是许多人冬天怕冷、手脚冰凉的根本原因之一。还有,一个人的肝脏系统的筋膜发生热箍缩,其中包括胆管、肝脏表面的包膜、肝脏内部的细小的膜,乃至肝小叶的包膜都会发生热力学形变,由于发生热力学形变,这些膜都会发生热箍缩,这种物理状态造成的结果会使得肝脏整体处于过热状态,引起许多疾病。在我看来,无论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还是其他种类的肝炎的源头都是由于肝脏内的温度正好适于相对病毒的生存和繁殖,而造成这种高于正常温度的热环境正是由于从热力学形变而发生的热箍缩所造成的。同理,肾脏、胰脏的疾病都与上述原因相似。至于一些代谢性的疾病更是由于不同筋膜,即结缔组织发生热力学形变,造成热箍缩。

同理还可能造成其他系统的热箍缩,如大中血管外包膜、内部分隔膜的挛缩会造成血流通过时对血管压力的增大,产生对血压的影响。微循环末端微动脉血管前括约肌广泛挛缩,会对造成局部或整体循环缓慢,如慢阻肺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