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

风药源流

风药,是指应自然“气化”而生,秉春之气,具有东方风木升生、疏散、透达等功效的一类药物。风药之名首见于东垣著作,东垣将帮助升发春夏之气,行春升、夏长之令的药称为风药。但并非东垣首创,乃遵其师张元素的思想。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论述到“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这是“风药”一词的最早出处。张元素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个不同”。他将药物性能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汤液本草》指出:“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风升生”一类收载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等20味。

至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当代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指出:“所谓风药,乃指味辛性轻之品。”

近年来,对风药的概念有延伸。郑国庆等认为,风药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功能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并把风药分为六类:①祛风类:功能发散风寒,如羌活、防风、独活等;②疏风类:功能宣散风热,如薄荷、蔓荆子、刺漠藜、柴胡等;③熄风类:功能平熄内风,如天麻、钩藤等;④搜风类:多为虫类搜风,如蜈蚣、全蝎、僵蚕等⑤其它类:功能祛除风邪,如杏仁、姜黄等;⑥特殊类:如黄芪、桔梗等,《本经》言黄芪“主大风”。

事实上,“风药”的运用不应局限于风病,在临床中,湿病可以“风药”以胜湿;火病因火之不及者可以“风药”以助火势;燥病若因燥湿不均可以“风药”以交通之……《四圣心源》谓:“风木者,五藏之贼,百病之长。”但是,肝又何尝不是五脏之机,风又何尝不是百病之机呢?

风药的临床运用

“风药”的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无论外感内伤,皆可择而用之。

1.风药可达郁

1)风药解肝木之郁

“风药”感天之风气而生,风应于肝,因此“风药”可以说是肝的“本命”药。“风药”能够调肝解郁源于“风药”具有开通郁结的特性。风药入肝经,疏泄气机,升发阳气,助肝胆之用。疏理剂中适当佐以风药,则助肝木调顺,气血畅达,增强方药的疏肝解郁功能,取“木郁达之”“结者散之”之意。比如逍遥散少佐薄荷疏散郁遏,配伍柴胡引经报使,升发诸阳。对此后世更有发展,伤寒大家陈慎吾每用桂枝代替逍遥散中之薄荷,谓疏肝之性更佳,盖桂枝为温性风药,更合肝之喜调达舒展之性。痛泻要方主治木虚土乘的痛泻,方中配伍防风,具升散之性,辛散肝郁、香舒脾气,巧用防风,风性胜湿止泻,妙义深刻。景岳之解肝煎中用苏叶芳香舒气、化湿行滞、解肝之围,以治土壅木郁之证。王清任通气散,主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之证,方用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此方柴胡、川芎为典型风药,且用量较大,诚如《四圣心源》所说“清阳上达,七窍空明,……明则善视,空则善听”;再如四逆散中风药柴胡居君药之位。

2)风药解火气之郁

古今医家多认为风药能发散郁热,使郁热开解,热有出路,热可自外达而散。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火郁发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风药即具此功用。东垣在《脾胃论·君臣佐使》中说:“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如《脾胃论》清胃散之用升麻辛散疏郁,宣达郁遏之伏火。此外,《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之用升麻、柴胡、牛蒡子、僵蚕均有此义。明杜文燮《药鉴·卷一病机赋》说:“气郁则发热,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现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治气郁发热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丹栀逍遥散中的柴胡即能透发郁热。

3)风药解湿土之郁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若脾失运化,湿浊停聚,聚而成痰,痰随气机升降,百病丛生。所以风药解湿土之郁包括两方面:第一、湿邪阻滞,风能胜湿;第二,痰饮既成,风能导痰。

首先看风能胜湿。风药辛味而升散,升举清阳,使中土之清阳得升而浊阴水湿自降;此外,风药辛散,顺肝之性,可散肝疏脾,令脾运得健,亦使水湿之邪得除。方如《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之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以助脾胜湿;《脾胃论》升阳除湿汤(甘草、大麦芽面、陈皮、猪苓、泽泻、益智仁、半夏、防风、神曲、升麻、柴胡、羌活、苍术)之用防风、升麻、柴胡、羌活等风药以升阳除湿;又有《阴证略例》神术汤之防风、《医方类聚》神术散之荆芥、藁本等;还有治疗外感湿邪之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之藿香、苏叶以及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白芷等;因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

其次,风药可导痰。风药辛香行散,具流动之性,可顺气促痰易消。因痰浊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正如宋庞安时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方如《丹溪心法》搜风化痰丸(人参、槐角子、僵蚕、白矾、陈皮、天麻、荆芥、半夏、姜汁、辰砂)之用荆芥、僵蚕;《和剂局方》四七汤(制半夏五两、茯苓四两、厚朴三两、紫苏叶二两、生姜七片、大枣一枚)之用苏叶、生姜以顺气消痰,与他药配伍以治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中脘痞满,上气喘急,呕逆恶心之证。又如仲景痰饮伏肺之麻黄、细辛、干姜、桂枝之用。

4)风药能解肺金之郁

风药体轻性浮,味薄气淡,性升散发泄,能助肺之开宣,通畅肺气,能使卫气津液敷布于肌表及至全身,还有宣开肺气,助推宗气之循行;宣开肺气,即而通调水道;宣开肺气,即而通畅大肠腑气之能。故,《素问宣明五气》曰:“辛入肺”。方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之用麻黄生姜开宣肺气,配伍石膏、白术、甘草、大枣以疏风清热利水,而治周身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另如《宣明论方》倒换散,一味风药——荆芥与大黄相配而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荆芥之开宣肺气功能不言自明。肺主皮毛,皮肤顽疾,热郁营血,深伏不解,仅用清营凉血方法难于取效,兼用风药使血分伏邪有外透之机。咽为肺之门户,咽喉红肿疼痛,为喉痹、乳蛾之类,汤水不能下咽者,为火郁之甚,不可专事清凉,应合风药发之以消肿利咽;肺气郁痹,痰浊阻塞出现咳喘痰哮诸疾,借风药宣达之性以治之,盖风药善能宣肺启闭。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被郁,肠道不通,大便不行,风药又可开通郁结。比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瘦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羌活(佐),防风(臣),升麻(使),柴胡(君),独活(佐),芍药(臣),甘草(臣),白术(佐),茯苓(佐),猪苓、泽泻(佐),肉桂(臣),藁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黄柏(佐),知母、滑石。”东垣于此虽未言用药之旨,然所用风药之多,显是疏调肝气、开通气郁之理。又温病学家杨栗山创制的升降散之用蝉蜕、僵蚕开通气机,给邪出路,不令温热邪气郁结不散。另外,景岳济川煎治疗肾虚下燥之便秘,以升麻与方中诸药相配,即蕴开通气机,解散肠腑郁结之理:升麻味辛,开通气机以致津液(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配肉苁蓉、当归滋润,则润肠通便之功更甚,方中虽无攻下之品,而实有通便之功。李东垣《脾胃论》中通幽汤之用升麻、润肠丸之用羌活亦是此理

5)风药能解寒水之郁

寒水之邪感之于太阳,则有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中的麻黄、桂枝等解表散寒;寒水之邪入膀胱而令小便不利则有五苓散用桂枝;寒邪直入少阴肾,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麻黄、细辛亦为此意;《古今医彻》中荆防达表汤用防风、荆芥、细辛、蔓荆子等。

风药可升阳

风药质清性浮,具向 上之性,可使清阳上升。清阳之气非脾独有,五脏六腑皆有之,清阳之升,非独升,当兼出之意。无论升降浮沉还是升降出入,升、浮、出皆清阳之性;降入、沉皆浊阴之所趋。

1)风药能升助肾阳、鼓舞肾气

风药辛散性动,可激越肾气之气化,从而助阳化气利水致津液,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方如金匮肾气丸之用桂枝以助阳化气,配伍他药而治肾阳不足,水失摄纳,或气不化水之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及脚气等证。另如景岳济川煎之伍用升麻亦俱辛以润之,助肾气化以启闭之义。此外,风药升散之性,尚有助肾举精上行以充脑窍,此当为五官科常用风药之一原因,方如《原机启微》石斛夜光丸之用菊花、防风,《奇效良方》石决明丸之用细辛均有助肾举精以养目窍之功。

风药兴阳道、利精关,暖宫散寒,安胎助育。邪在下焦,深入阴血,其藏甚深,非用风药不能透邪外出,故慢性肾病多兼用风药。下病上治,欲将先升,肾居下焦,风药上浮,滋肾之药配伍风药,寓“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之旨。《女科仙方》并提汤主治肾气不足,脾胃虚弱的不孕,全方少佐柴胡鼓舞肾气,彰显风药助孕之能。《妇人大全良方》治疗崩漏的五灵脂散、荆芥散、独圣散皆有风药,是风药治崩的雏形。李东垣认为崩漏不止,元气下陷,气不摄血,治以升阳除湿汤生发阳气,挽回下陷之气,如此“不止血而血自止,不止漏而漏自涩”。

家师曾治一因房事后外感风寒深入肾中而致反复梦遗三年者,方用白芷胃风汤,治疗月余而痊愈,方中用一众风药鼓舞肾气逐邪外出。

2)风药能风药能升发肝胆之气

风药禀轻灵之性,善于升浮上行,彰显木气升发之象。张元素首提 “风升生”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曰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认为风药善入肝经,能助长肝气之运行,故言可补肝散肝。李东垣认为, “胃气”与肝胆升发之气有密切关系,曰: “胃气、谷气、元 气、肝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正是胃气上升者也”( 《内外伤辨惑论》) 。并重视肝胆之气对胃气升发的影响, 《脾胃论》曰: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李东垣创制的多首方中都用到升麻和柴胡两味风药,并阐明其用药意义,曰: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在临床中,肝阳不足常常为我们所忽略,但知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之证;但是在实际临床中肝阳不升也非常常见,诸如情绪低落、四肢逆冷、性欲低下等皆有可能是肝阳不足引起。比如我们熟知的当归四逆汤证即为厥阴肝木“中气少阳火化之不及”引起的,方用桂枝以助肝阳。

3)风药能通心阳、行气血

心主血脉,风药能疏通瘀滞使脉道通利,津血畅达。《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之用桂枝以通心阳,桂枝汤更是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能,平调阴阳,解肌和营,而被后世尊为“群方之冠”,其中之风药——桂枝通阳畅气,助阳化气之功亦不可小视。至于《辨胸痹脉证并治篇》中,胸阳痹阻诸症又多用桂枝以温通心阳;《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升提肺气,载药上行,两味皆具风药升浮之性,配伍牛膝与枳壳下行,既解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通窍活血汤用葱白之辛温以通窍;身痛逐瘀汤用秦艽、羌活、川芎等以助血行。

温病热入营血、热陷心包和痰迷心窍之证,常用清营汤、清宫汤和紫雪丹,三方中皆有风药相配。清营汤中金银花、连翘质轻性凉,轻清透热,宣通气机,使营热外达气分。清宫汤方用连翘心轻凉散热,透热转气。紫雪丹中用升麻一味清热透邪,配伍寒凉之剂以息风止痉,息风而不忌用风药。“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痈疡肿毒的阳证常用仙方活命饮,此方所用风药除疮家圣药连翘外,还有白芷与防风,共奏透达营卫,疏风解表,散解消肿之功。相反,疮疡阴证常用阳和汤,方中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散寒结。

4)风药能助脾胃阳气升发

脾主运化水湿,脾升胃降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病多兼湿,湿为阴邪,最碍气机。风药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为升阳除湿、健运脾胃,升阳举陷。“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为病,湿胜则阳微,风药多具宣通之性,升发阳气,振奋气化,故曰风药胜湿。风药升浮发散,调畅一身气机,尤善调理脾气。脾以升为健。脾胃病方药之中配伍风药,既顾脾之升清,又借风药之升散,应肝性之条达,疏肝解郁,起事半功倍之效。李东垣在《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中说:“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方如补中益气汤之用升麻、柴胡;升阳除湿防风汤中用防风升举陷下之清阳;升阳益胃汤中用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张锡纯的升陷汤方用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数味,其中半数之药为风药,风药升阳之能不言而喻,然此时数方中风药的用量皆不大,一般3至6克。

颠顶之上唯风药可到

风药质轻性浮,味辛性散,能引药上行,如东垣《兰室秘藏·卷中· 头痛门》 曰:“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方如《脾胃论》调中益气汤之用柴胡升麻,《卫生宝鉴》顺气和中汤之用升麻、柴 胡、细辛、蔓荆子,《金匮翼》加味四物汤之用蔓荆子、菊花等均是风药引药上行上达以治诸头痛。据此,我们在临床运用中,治疗头部疾病除了头痛之外,脱发、斑秃、头发早白等也常常在处方中加入风药。

另外,风药在眼科疾病也非常广泛。北京广安门中医院吴烈老师认为,风药可退翳明目。并指出:“退翳明目是中医眼科所独有的治法。“翳”系多指黑睛病变,有新翳、宿翳之分。黑睛内应肝木,其性类风,与外风易形成内外相合之势,同气相引,而生翳病,故风邪是“翳”形成的关键因素,治宜在外祛而散之,在内扶助正气,让外邪无可乘之机。从广义上讲,明目退翳有祛风、清热、平肝、养阴诸法]。所谓新翳易除,宿翳难消,故治翳务必抓紧时机,在初起之时运用风药祛风散邪、退翳明目。《原机启微》运用羌活胜风汤治疗风热外感眼病,症见眼睛紧涩羞明,赤脉贯睛,黑睛生翳,方中羌活、防风、荆芥等风药起到祛风明目退翳的作用。《眼科阐微》运用明目退翳汤治疗目病已久,带红丝、浮翳、薄雾者,方中木贼、蝉蜕、白藜有祛风明目退翳之效。”

风药能引经报使

风药俱轻灵之性,如风之无处不达,故亦能引药入经,而为临床医者习用。张元素《医学启源·各经引用》 记载“十二经之的药”十 味:羌活、黄柏、柴 胡、青皮、升麻、白芷、石膏、白芍、知母、柴胡,其中风 药即占一半;李东垣《兰室秘藏· 卷中头痛门》曰:“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 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 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 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 汤主之”,显然,其中各经引用源于其师张元素,且又有发展,风药引药入经药味明显增多。

小结

概言之,风药在方剂中的的应用确有很多独特效用,总结起来主要是四个方向:开郁达表、升阳、引经和载药达极。

五运六气漫谈系列文章回顾:

(1)五运六气理论源流浅说

(2)运气历浅说

(3)初之气谈风之《黄帝内经》中的“风病”

(4)初之气谈风之《伤寒杂病论》中的“风病”

五运六气临床运用文章回顾:

(1)辛丑年二之气时病特点

(2)运气临证偶记

END

(0)

相关推荐

  • 外风致病特点及风药运用

    宋恩峰 莫郑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外风即风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首,致病广泛,是外感病因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在四季皆可引起疾病,以春季为多.自然界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 ...

  •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便秘验案一则2600字

    [摘 要]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的著作<脾胃论>,是其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方由黄芪.白术.人参.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八味药物组成.有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饮食劳倦.气虚发热.脾 ...

  • 《脾胃论》:李东垣的一方,可透发阳气,泻除阴火

    升阳散火汤,别名有柴胡升麻汤.柴胡升阳汤,是李东垣所创方剂,出自<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该方以<内经>"火郁发之"为立法宗旨,即人体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 ...

  • 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风”与中国人文

    风与中国人文 在中国,"风"除了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之外,还具有丰富内涵.其范围之广,涉及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从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到文学再到精神层面,"风"都具 ...

  • 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黄帝内经》中的“风”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其对"风"的论述对后世中医学关于"风"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1.天人相应论"风" &l ...

  • 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风气之治

    考<黄帝内经>诸篇论述,风气偏盛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六丁年的木运不及.六壬年的木运太过.六己年土运不及以及厥阴司天在泉和厥阴风木胜复. 风气的治疗原则 (1)六丁年木运不及 六丁年木运不及, ...

  • 运气漫谈 ▏二之气谈火之《黄帝内经》中的“火热”

    天人相应论"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

  • 运气漫谈 ▏二之气谈火之《伤寒杂病论》中的“火热病”

    现在流传的<伤寒杂病论>有很多版本,除了通行本之外,包括桂林本.涪陵本.白云阁本.康平本等被很多人认为是伪书,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几个版本反而更符合古人写书的习惯,具体考证的内容此不赘述,网上 ...

  • 运气漫谈 ▏三之气谈火之金元四大家论火

    金元四大家论"火",对后世临床火证热证的治疗,大开了门径,很值得重视.火为五行之一,与金木水土是并列的,无分轩轻.以五行分阴阳,则火与水并重,主张既济,反对未济.以五行分属五脏,则 ...

  • 运气漫谈 ▏三之气谈“火”之火气之治

    考<黄帝内经>诸篇论述,火气偏盛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六乙年的金运不及.六戊年的火运太过.卯酉之岁少阴君火在泉.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巳亥之岁少阳相火在泉以及金运太过,肝 ...

  • 运气漫谈 ▏三之气谈“暑气”

    一.历代医家论"暑气" (1)<黄帝内经>论暑气 五运六气的"六气"包含了风.寒.暑.湿.燥.火,但是很多人会发现,在具体的六气表达中有厥阴风木.少 ...

  • 大寒:辛丑年运气药食谱(初之气参考方)

    原创三七生 三七养生论坛 今天 大寒吟 (宋)邵康节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大寒为二十四节气之最后一气,大寒过后便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