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原来古人都是这么穿衣服的!

说起清朝人的服装,屏幕那头的您可能想到如下风格

这年头清宫戏、清朝古装剧戏说居多,不要指望它们能百分百还原清朝达官显贵、市井小民们的生活方式,想要了解个中细节,最好找史料说话。

从明朝开始,西方陆续派出传教士来华,促成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他们用西洋技法绘制了不少东方风情图,画中的国人有种熟悉又陌生的奇怪感觉。文化差异造就了这奇怪的疏离感,也提供了从外部视角理解那段没有用影像记录的历史。

Chapter 1 马戛尔尼使团的画师

乾隆统治时期,清朝达到空前的繁荣。彼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的商船急不可待地开往中国。为了疏通贸易渠道,1792年,英国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东方,试图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抵达舟山,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马戛尔尼的身形比乾隆高大,为了不触怒皇帝,画师故意缩小英使的身形。

来自肯特郡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也是使团中的一员,他作为使团画家助手来到中国,回国以后出版了《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两本画集。

威廉 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所记录的1793年,乾隆皇帝在紫禁城中那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宝座上度过了第58个年头,他所统治的帝国经济实力雄厚,人口达到空前的水平,然而在繁华的背后,却暗含衰颓的危机。

▲热河行宫,乾隆帝庄严地坐在 16 人抬着的轿子上

Chapter 2 官员和他们的仆人

清朝的达官显贵们服饰华丽,充斥身份的象征——

01 王姓军官

王姓军官被皇帝任命负责英国驻华使馆的全程事务。他在西藏战争中以这样的形象示人:头戴帽子,上有孔雀翎,这是皇帝赐予他的特殊荣耀的象征;还有红色球状珊瑚,以彰显地位。

王姓军官

02 官员便服

在非官方场合,官员们多半喜欢穿薄而宽大的上衣,腰间再系一根带子,夏天则戴顶稻草编织的帽子。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手拿一把扇子。至于眼镜,从图中可以看出,要比西方人的大很多,材料则是水晶,因为中国人还不会制造玻璃。

官员便装

03 官员侍者

图中所绘的身穿裘皮上衣的男子是清朝官员的侍者 , 主要负责携带主人的衣帽、文件、办公用品、坐垫、枕头,看管主人的烟杆和槟榔盒等。每个清朝官员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男子随时伺候,包括在睡觉时摇扇子,甚至会与侍者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亲昵动作。

官员侍者

04 官员随从

这是清朝高官的一名随从。清朝高官出巡时,前面一般有六名随从开道。在衙门审案时,随从的作用就是将闲杂人等挡在安全线之外。他们圆锥形高帽子上的花翎有 3 到 6 英尺长,虽然稀疏,却是来自一种稀有野鸡的尾巴。当然也有人会在帽子上插上大雉的尾羽。

chapter 3 市井九流众生相

虽然达官显贵们过着奢靡的生活,市井小民却仍在贫困中挣扎。马戛尔尼曾经以为中国遍地黄金,但亲眼看见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看见他们拿船上扔掉的剩饭吃,看见沿岸破旧的茅屋,看见死婴、弃婴……平民的生活质量不如英国,这一切粉碎了他对天朝上国的想象。

05 大运河边用餐的纤夫

可怜的纤夫主要吃米饭,如果有用油炒过的菜,或者有动物内脏之类的,即使油都有臭味了,他们也会觉得太奢侈了。图片显示,纤夫用泥糊的炉子做饭;站着的纤夫正在吃米饭,他把碗放在嘴边,用筷子把食物夹进嘴里

06 更夫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街上都有守夜人。街上的人家,每十家为一甲,甲长要负责保证这十家人安守本分。更夫在巡夜时,左手拿梆子,右手握木槌,每隔半个小时就会敲响打更的梆子。敲击梆子发出的声音很沉闷,这让听到的人感到不安。每个更夫的手里还会提着一个纸糊的灯笼。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驻扎在城门口和主要街道的守城卫兵会及时增援。

更夫

07 流浪音乐家

图中所绘的是位流浪音乐家,你看他用一只脚敲击龙鼓,另一只脚击钹,还能够抱着一种吉他自弹自唱。身旁的口袋里装着长笛和唢呐,看来管乐器他也很精通。在地上还可以看到一对快板和一个心形的木鱼。

流浪艺人

08 伶人

戏中伶人角色现在都是由男孩子或太监来扮演的,但之前并不是这样。自从乾隆皇帝娶了一个伶人做妃子以后,就禁止妇女登台亮相了。戏中人所穿的衣服是中国古代的服装,她们的外衣上有很多刺绣,大都是她们自己绣的。因为裹脚的缘故,她们连跛行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到户外去参加什么活动了。裹脚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如果哪位女子没有裹脚,就会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可见世俗的力量之大。

伶人

09 书商

很难想象,在清朝专制统治下会有出版自由。任何一个从事自由出版的人,无须事先申请执照,也不用向政府指定的官员提交图书以供审查,但是如果图书的思想性有问题,就可能身败名裂。

书商

10 轿子

这是一顶乡下人乘坐的普通轿子。因为在清朝,劳动力的报酬很低廉,食品的价格也很便宜,所以,地位高于普通劳工的人都能坐得起这样的轿子。

轿子

11 斗鹌鹑

在中国,养鹌鹑比养斗鸡更普遍,在欧洲也是。公鹌鹑遗传了强健的体质,要精心训练。尽管国家律法禁止赌博,但是许多官员支持,甚至也参与其中。太监非常喜欢斗鹌鹑,他们经常在宫里赌斗,组织大的竞赛活动。据说,争斗的结果往往不仅涉及金钱,甚至他们的妻儿也会被下注,成为赢家的小妾和仆人。图中抽烟者手中拿着一串钱币,与帽子后面有羽毛的人赌斗。

斗鹌鹑

12 农夫一家

在中国,抽大烟非常普遍,甚至经常可以看到 12 岁的女孩也以此作为消遣。这个阶层的人,有的母亲在工厂上班,有的要像男人一样干活,有的要划船,因此她们带婴儿通常采取 这样的方式:把孩子放在包里,然后绑在肩膀上。

年长的女孩,头发盘在一起,团在顶部,配有假花。她准备吃晚饭,手中拿着筷子,面前有一碗米饭。女孩的脚不允许长大,要用绷带紧 紧地缠住:四个脚趾头放在脚下,压在一起,向大拇脚趾头靠拢。因为这种特别的习俗,成年女性的脚大都不超过五寸半。农民很痛恨这种小脚,她们不得不穿上绣花鞋,还要用带子绑住脚踝。从其服装可以看出,他们处在最贫困的阶层

农夫一家

chapter 4 女性和儿童

亚历山大笔下的女性都裹着小脚。清朝初期统治者曾竭力禁止汉人裹足,但风俗之盛难以禁止。康熙七年解除禁忌,民间开始公然裹足,旗人女子也开始效仿。乾隆曾多次下旨禁止旗人女子裹足。裹足的习俗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根除。

13 仕女

中国上流社会的仕女服饰非常漂亮,尤其是头饰,显示了她们高雅的情趣。图中的仕女身着长外衣,衣上的刺绣增添了几分典雅,只是她的小脚让人觉得不和谐。由于当时她们的教育受到了限制,所以刺绣成了她们打发时间的工作。此外,她们也会照料一些花花草草, 或是养鸟。仕女身后的背景建筑显示是在北京西城门附近。

13 女佣和孩子

图中是一位女佣和两个孩子。女佣身着棉布服饰,款式与女主人的区别不大。只是女主 人衣服的材质一般是丝绸,因此从衣着上就可以看出她们的身份。那时的中国妇女,不管穷富,都缠小脚,否则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14 妇人和孩子

图中所绘的是中国上流社会中的一对母子。从两人 的衣着来看,也并非皇亲贵胄。这名妇女头戴发簪,裹小脚。裹脚后,女性便不能自由地活动自己的肢体。

15 一群孩子

图中一群孩子在场外用餐。他们吃饭时没有规整的桌椅,而是蹲在用简单物品支起的锅前。中国的农夫和劳工,大都能下厨做饭。厨房的摆设也很简单,一锅一灶即可。主食一般都是煮熟的大米,肥肉或咸鱼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美味佳肴了。喝的除了水就没有别的了。孩子身上背的葫芦就是用来装水的。

chapter 5 士兵

马戛尔尼使团彻底改变了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它不再是神秘富庶的乐土,而是停滞的雄伟废墟。尤其是看到清政府的军事力量的真实水平,马戛尔尼认为清政府是一艘破败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毁它并不困难……

16 穿常服的士兵

中国军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令人敬畏,他们很软弱,也不像西方士兵那么有勇气。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军事教育不能激起一个民族的勇敢精神。自从满族人征服汉族后,他们考虑的是怎样保持长久的享乐与和平。

17 手持火绳枪的士兵

中国军队纪律松弛,优势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这完全不能弥补军事战术和勇气的缺失。士兵服装笨重,南方的一些服装甚至带有刺绣的里衬,令人呼吸困难。士兵右边挂着椭圆形的盒子,左手拿着横放的大刀。火绳枪粗制滥造,枪口处竟然有分叉。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已有手艺精湛的中国匠人做出与西方相媲美的毛瑟枪,但政府仍在使用这种笨重的武器。

18 步兵中的虎威之师

传教士曾这样描述虎威之师:着装上有着与动物相似的斑纹,帽子上有耳朵。士兵们佩戴着粗糙的半月弯刀、柳条编的盾牌,装备良好,以抵御刀剑攻击。在盾牌正面画有怪物的脸,这些怪物像蛇形女妖,且拥有令人惊叹的超能力。远处有一个军事据点,飘扬着大清帝国的黄色旗帜。

这里是北京

衣服人人有,秘密特别多。

是谁化身潮男穿裙子,

是谁等衣服等了一辈子,

什么衣服叫板雷人教母,

什么衣服暴露身家背景。

《文物有话说》之《古人的新衣》

《这里是北京》

播出时间:1月15日 22:40

联系我们!

《这里是北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