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位伟大的母亲,你知道几位?

2017-05-12 18:42

感恩母亲节

1

孟母仉氏

“亚圣”孟轲之母

三迁其所 教子向善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附近有一块墓地,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看到儿子这样,孟母决定把家搬到城里。

孟子每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再次决定搬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孟子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这才定居下来。

2

程母侯氏

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之母

身体力行 教子“处士”

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是山西太原人。她对幼年时程颢和程颐的教育,侧重于“身教”,是以自己的诸多善举,对孩子施加影响。

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所谓“知子莫如母”,侯氏在程颢的书本上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的字样,而在程颐的书本上则写了“处士”两字,认为程颐的秉性不适合做官。结果如母亲所料,程颢长大后,应试积极,并顺利中了进士;而程颐则懒于科举,而对办学搞教育特别积极。

3

杨母佘氏

北汉名将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

中流砥柱 送儿从军

佘太君是北汉名将杨业之妻,名赛花,出生于云中(今山西大同),折德扆之女。她善于骑射,熟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杨业为国捐躯之后,佘太君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受到宋朝皇帝真宗赞扬。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

4

陶母湛氏

东晋名将陶侃之母

断发换酒 空床喂马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侃年轻时,有天下雪,陶侃的朋友来访,陶侃担心因家贫没有招待反而怠慢朋友,十分焦虑。湛氏把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朋友范逵的马。范逵感慨,“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教育出陶侃这样的人才啊!”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这一切与陶母的教育分不开。

5

岳母姚氏

南宋名将岳飞之母

励子从戎 精忠报国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军事家,从小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岳飞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他叫到面前,“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岳飞回答,“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刺完之后,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母亲的鼓舞一直激励着岳飞。

6

海母谢氏

明朝清官海瑞之母

亲自教授 多次择师

明朝清官海瑞四岁时,父亲海潮去世,从此,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为让海瑞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谢氏肩负起本属父亲的责任,亲自教海瑞《孝经》、《大学》、《中庸》等书。由于没有书籍,有着深厚学养功底的谢氏索性口授经书,让少年海瑞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在为海瑞挑选老师的过程中,谢氏又几经选择,反复比较。

谢氏教诲海瑞,即使是粗菜淡饭,即便偏居乡野,只要能坚守人格的纯洁,都是值得的。海瑞升为浙江省淳安县知县后,在母亲的说教下,海瑞下令废除了本地官员进京朝觐时,旅费及馈赠京官的礼金均由民众按里甲摊派的做法。

7

欧阳母郑氏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之母

寒门母亲 画荻教子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父亲离开人世后,为了生计,母亲郑氏带着4岁的欧阳修到随州。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

萌萌的欧阳修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等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郑氏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8

张皇后

明宣宗之母

言传身教 成就明君

明仁宗病逝,儿子朱瞻基即位,尊皇后张氏为皇太后。二十八岁的宣宗对母后张氏十分孝敬,军国大事多禀告张太后裁决。

宣德三年,张太后生日这一天。文武百官入宫朝贺礼毕,宣宗亲自陪着太后游西苑,皇后、贵妃侍奉左右,登上万岁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寿,太后大喜,与儿子欣然对饮,说道:“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乐。你作为君王,若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之苦,我母子也能长享天伦之乐。”宣宗陪太后拜谒长陵、献陵,百姓们夹道迎接。太后宣宗说:“百姓之所以爱戴皇帝,无非因君王能让他们安生养息。皇儿应爱民如子,始终如一,方不负民望!”

9

蒋母钟氏

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之母

削竹拼字 注重早教

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眼里,他的母亲钟氏严格而又慈祥,像父亲一样性情侠爽,不吝财物,积极乐观。

蒋士铨四岁的时候,蒋母每天教他读《四书》的几句,因为年龄小不能拿笔,就把竹子削成细丝,折断后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蒋士铨抱在膝盖上教他认字,这样每天教他十个字,并在第二天让他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

在蒋母教儿子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都放在旁边,一手摇纺机,一边教儿子读。每当孩子松懈,她就拿戒尺打几下,打完之后又抱着孩子哭。到半夜的时候,蒋母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温暖蒋士铨的背,和他一起朗读,直到他背得困了在母亲怀里睡着。

10

徐母王氏

明末旅游家徐霞客之母

冲破传统 送儿出游

明朝末年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毕生专注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考察事业,得益于母亲王氏的教诲和支持。徐母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传统,勉励儿子“志在四方”。徐霞客出游时,她为儿子打点行装,徐霞客归家后,徐母要儿子“第游名胜归,袖图一示我”。在母亲的鼓励下,徐霞客三十多年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17个省区,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