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月经先期

一.脾虚型:月经证候: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清稀。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或倦怠嗜卧,气短懒言,小腹空坠,或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安冲调经汤:平补心脾汤:

二.肾气不固型: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清稀。症见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夜尿频、舌淡,苔白润,脉沉细。归肾丸或温冲汤、固阴煎、龟鹿补冲汤加减。

三.阳盛血热型:月经提前,量多或正常;经色鲜红,或紫红,质稠粘,流出时有热感。症见面色红、唇赤,或口渴,心烦,小溲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清经散或清化饮等。

四.肝郁血热型: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症见烦躁易怒,或胸胁胀闷不舒,或乳房、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蒲黄,脉弦数。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等加减。

五.阴虚血热型:月经提前。量少或正常或多,经色深红、质稠。症见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心烦不寐,或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两地汤或生地黄散等。

六.血瘀型: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色黯有块,小腹满痛拒按,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症状:常无明显症状,有的可见皮下瘀斑,或舌质有瘀点,脉或弦涩。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等加减。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概述] .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六、七天一潮者, 称“月经先期”。 如每次只提前三、五天,或偶尔提前一次,下次仍按期而至的,均不作“月经先期”论。
   本病为妇女常见病之一,在中医文献中尚有称为“经早”“月经前期”“经水先期”“经水…月再行”的。本书根据《竹林女科证治》定名为“月经先期”。
   [历史沿革]
   本病最早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该书《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带下,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的记载,并提出用调营破瘀的土瓜根散治疗。其后宋代王子亨. 许叔微又提出月经先期的病理为阳气偏盛,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王子亨方论》说: “阳太过则先期而至”。《普济本事方》亦云: “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更明确指出本病属血热为患,如说“经水不及期而来者,皿热也, 四物加黄连”“未及先期来乃气血俱热,宜凉气血,柴胡、黄芩、 当归, 白芍、生地、香附之属”。以上医家均以阳旺、血热立论,总结了月经先期病因证治的一个方面。但在明代以前本病均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来论述,而是与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 月经过少等合并称为“月经不调”。至明.万全在《万氏女科》中始分为“不及期而经先行”“经过期后行”“一月而经再行”“数月而经一行”等,将不同病证明确区分,逐一.论治,为后世将“月经先期”作为独立的疾病论治开创了先例。而明代问世的妇产科著述对“月经先期”的病因证治亦论述较详。 如《薛氏医案.女科撮要.经侯不调》载“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滞,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 有因劳役动火……治之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动火者.补中益气汤”。《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亦认为“凡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治之之法,主张“血热有火者,宜清化饮主之。火之甚者,.宜抽薪饮之类。”“若微火阴虚而经早者,治宜滋阴清火. 用保阴煎之类主之。”明确提山血热有虚实之异, 治法各有不同。该书还提出: “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气虚, 不能固摄而然,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之类主之。”并说: “此辈极多,若作火治,必误之矣。”谆谆告诫,要重视虚证,不得尽认为火,这是金石良言,值得警惕。薛、张二氏在病因证治上丰富了前人的内容,为后世治疗本病提出了更多的范例。 《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论先期有“火热而水余”“火热而水不足”即从张氏之说而来,其后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月经先期”的病机归纳为实热、虚热,气虚、血瘀等。用四物汤加减治疗。比较完备地说明了本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治疗,有一定实用意义。
   以上医籍的论述反映了本病的发展概况,所提出的理、法、方、药,简明扼要,受到临床医家的重视,从近代的临床资料和妇科专著来看,这些原则对今天治疗本病仍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
   本病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而引起冲任不固的原因则有气虚、血热之不同。气虚之中又有脾气虚弱、肾气不固之分,血热之中又有实热、虚热之别。此外, 尚有囚
瘀血阻滞,新血不安,而致冲任不固, 月期先期者,临床亦不鲜见。
   一、脾气虚弱 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多,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不能摄血归源,使冲任不回,经血失于统摄而妄溢,遂致月经先期来潮,
脾为心主子,脾气虚则夺母气以自救, 日久则心气亦伤,发展为心脾气虚。
二,肾气不固 青年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衰,或多次流产损伤肾气,使肾气不固,扃闭失司,冲任失于约制,经血下溢而为月经先期,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
经脉类》所载: “门户不固而妄行者有之……不得尽言为火也”。肾气不足, 久则肾阳亦伤, 发为肾阳虚,如阳虚不能温运脾阳则脾阳亦衰,又可发展为脾肾阳虚。
三、阳盛血热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燥,或外感邪热.或常在高温环境工作, 以致热搏血分,扰及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月经先期而至。《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王子亨方论》所谓: “阳太过则先期而至”, 以及《万氏女科。不及期而经先行》所说:。如曾误服辛热暖宫之药者,责之冲任伏火也”正是指此类病机而言。
四、肝郁血热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火妄动,疏泄过度,扰及冲任,冲任不固,血遂妄行, 因而经不及期先来。此即《万氏女科.不及期而经先行》所说: “如性急燥,多怒多妒者,责其气血俱热,且有郁也。”以及该书《一月而经再行》中所说: “如性急多怒者责其伤肝以动冲任之脉”者是也。若肝气乘脾,脾土受制,则又可发展为肝脾气郁。
五、阴虚血热 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失养,或多产房劳耗伤精血, 以致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扰冲任,经血失其固摄而妄溢,则月经先期而下。《景岳全书.
妇人规.经脉类》所说: “若微火阴虚而经多者,治宜滋阴清火”,以及《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所谓“先期而量少者.火热而火不足也”正是指的此类病机。
六、瘀血停滞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因六淫所伤,或因七情过极,邪与余血相结,瘀滞冲任,瘀血停滞,则新血不安而妄行,故先期而至。即《血证论。吐血》所说:
“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距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者是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以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为主证,亦可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如先期合并月经量多,或先期合并经期延长,亦可三者并见。经色可见深红.紫红、淡红或黯红,经质有稠粘、有稀薄、或夹有血块等不同。
  (二)检查(见崩漏)
  二、鉴别诊断 本病以周期提前为特点。但若合并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应注意与崩漏鉴别。若周期提前十多天一行,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鉴别内容分见崩漏、经
间期出血节)。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除着重周期提前外,还应重视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参合脉证,作为辨证的依据。一般以周期提前或兼量多(亦可有量少), 色淡红,质稀薄,唇、舌淡,脉弱,属气虚。如周期提前兼见量多.经色鲜红或紫红,质稠粘,量或多或少,唇、舌红.脉数有力,属阳盛血热(实热)。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胁腹胀满,脉弦,属肝郁血热。周期提前,经量减少(亦可有量正常或增多).色红,质稠,脉虚而数,伴见阴虚津亏证候者属虚热。周期提前伴见经色黯红,有血块,小腹满痛, 属血瘀。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中以经血的色、质、量结合脏气,饮食、脉象,作为辨寒热的依据,如说“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浓,或去多,其脉洪滑,其脏气饮食,喜冷畏热, 皆火之类也。”《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又以量的多少作辨别虚实的指征,如说:“夫同是先期之来.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 火热而水不足也”以上这些论述,为月经先期的辨证提出了纲要,可供辨证时参考。
  本病治法,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时的调治,按其证候的属性,或补、或泻、或清、或养.脾气虚弱者健脾益气、摄血固冲;肾气不固者补肾固冲.阳盛血热者清热凉血以固冲;肝郁血热者疏肝清热以固冲;阴虚血热者滋阴清热以固冲;瘀血阻滞者活血化瘀调经以固冲;本病临床多见虚多实少,故用药不宜过于寒凉,
经行之时尤应注意。 .
  一,脾虚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清稀。
  2。全身症状:面色萎黄或咣白.神疲乏力,或倦怠嗜卧,气短懒言,小腹空坠.或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证候分析:脾气素弱,或久病之后,脾气亏虚,或饮食、劳倦、思虑损伤脾气,中气虚弱,不能统血摄血,以致冲任不固,经血先期而行,经量增多。若兼失健运之能.使血的生化不足又可致经量减少,面色萎黄。脾气虚,血失温煦,则经色淡而质清,面色咣白。脾失升举旁达,则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神疲乏力,或倦怠嗜卧。脾失健运则脘闷腹胀,纳少便溏。气虚无力鼓动血脉.则舌质淡.脉细弱。
  (二)治疗
  1.治则:补脾益气.摄血固冲。
  2.方药: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济生归脾汤等方。
  (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宜用于脾虚月经先期有以上主证者。
  人参 黄芪 甘草 当归身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原治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证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或有恶寒者。
  本方东恒认为:黄芪、甘草、人参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当归身和血脉:橘皮导气,又能益元气;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以上升;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全方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水,故主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之证。由于方中人参、黄芪、升麻、柴胡同用既能补气升阳,又能固气摄血,故亦宜于脾气虚弱,不能摄血的月经先期。若经量过多者,去当归之行血,加乌贼骨、龙骨.牡蛎以固涩止血。食少便溏者加砂仁.淮山药以运脾实脾。气虚不能运血,以致经行不畅,或有瘀块者,可酌加茜草、益母草、三七粉等活血化瘀。
  (2)济生归脾汤(《济生方。健忘》):宜用于有上述证候,兼见怔忡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木香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本方参、术、苓、草补脾益气,黄芪补气摄血,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全方补脾益气,养心安神,故宜用于心脾两虚,有健忘怔忡等证者。脾虚月经先期,伴有怔忡心悸,健忘多梦等心虚见证,亦为心脾两虚之象,故宜用此方施治,若兼见胁疼乳痛者为脾虚肝乘加柴胡,山栀,疏肝解郁。
  二、肾气不固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清稀。
  2。全身症状: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夜尿频、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3.证候分析:本证常见于月经初潮不久的少女或将近绝经期妇女, 由于青春期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衰,使封藏失职,扃闭无权,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则月经先期而来,经量增多。如肾气虚不能生精化血,则经量又可减少。气损及阳.血失温煦.则经色黯而质清。外府失荣,筋骨不坚,故腰膝酸软。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则夜限频多,舌淡润,苔薄嫩.脉沉细.均为肾气不充所致。
  (二)治疗 .
  1.治则:补肾气.固冲任。
  2.方药:归肾丸或温冲汤加减主之。 ,
  (1)归肾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宜于肾气不固月经提前,有以上证侯者。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当归 枸杞 杜仲 菟丝子
  原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遗泄阳衰等证。
  方中熟地,枸杞滋肾益血;山茱萸、山药补肾益精;菟丝子、杜仲温肾阳.益精气;当归补血;茯苓补脾行水.诸药合用不寒不热.有阴阳双补之效。景岳谓为左归,右归二丸之次者也,故主真阴不足精衰血少及真阳不足遗泄阳衰等证。由于本方平补肾阴肾阳,其中山茱萸、山药固冲涩血, 当归补血调经,故亦宜于肾气不足,月经先期之证。
  如经色黯淡,质清者加鹿角胶温肾助阳而益精血。经量多者加川续断、补骨脂固冲止血。夜间尿多者去茯苓,以其利水也。
  (2)温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女科方》):宜用于上证兼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阳虚现象者。
  生山药 当归身 乌附子 肉桂 补骨脂 小茴香 核桃仁 紫石英 鹿角胶
  原方治血海虚寒不育。 .
  方中乌附子、补骨脂益命火而补脾土;肉桂温中补阳益火消阴;核桃仁补肾助阳;鹿角胶补肾阳兼益阴血;生山药补肾固冲;当归身补血调经;小茴香暖肝温肾;紫石英暖子宫,除风寒。全方温肾助阳,暖宫补血.故治血海虚寒不育。今用以治肾阳不足,封藏失司之月经先期亦取其温肾暖宫,补血调经之功。如兼见经量过多,去肉桂、当归等通利血脉之品,加续断固肾止血。如肾阳虚不能温运脾阳,兼见少气懒言, 纳少食呆,脘腹胀满,便溏或五更泻者加党参,白术.肉豆蔻、吴茱萸温脾肾之阳而止泻。
  三、阳盛血热型 ..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提前,量多或正常。经色鲜红,或紫红.质稠粘.流出时有热感。
  2。全身症状:面色红、唇赤,或口渴,心烦,小溲短黄;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脉数或滑数。
  3.证候分析:阳盛则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则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来潮.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经色鲜红或紫红,流出时有热感,热甚伤津,则经质稠粘,口干,溲短、便结。热邪乘心则心烦。舌质红、苔黄、脉数.均为血热内盛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2。方药:可用清经散或清化饮。
  (1)清经散(《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适用于血热月经先期具有上述证侯者。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改用生地) 青蒿 茯苓 黄柏

  原治月经先期量多者。 ’
  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生地、地骨皮养阴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和阴。茯苓行水泻热。全方为清热泻火之剂,但有养阴凉血之品,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若经量甚多者去茯苓以免渗利伤阴,并酌加炒地榆、炒槐花、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若经来有块,小腹痛,不喜按者为热邪灼血成瘀,酌加茜草,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清化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适用有上述证候兼见口干舌燥,小便短黄者。
  芍药 麦冬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 石斛
  原治妇人产后, 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养阴益胃.生津除烦;石斛养阴清热生津;芍药养血和阴;黄芩清热泻火;茯苓行水,导热从小便出,诸药合用有清热泻火,凉血养阴之效。故治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而致阴亏火不清之证。血热月经先期乃因火动血:口干舌燥小便短黄,为热甚伤津,津液不足,亦宜清热泻火,养阴生津,故宜用本方施治。如经量过多者,酌加地榆、大小蓟、女贞子、旱莲草清热养阴止血。量少、色鲜红、有块.小腹痛而拒按者为热结血瘀,加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止血。
   四、肝郁血热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
  2.全身症状:烦躁易怒,或胸胁胀闷不舒,或乳房。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气不舒.郁久化热.热伏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遂致先期而下。热灼于血,故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肝郁气滞,疏泄失调, 则经量或多或少。气滞血滞.则经行不畅.或有血块。气滞肝经,则胸胁不舒. 乳房、少腹胀痛。肝火上炎, 则口苦咽干,心神受扰, 则烦躁易怒。舌红、苔黄为内有郁热所致,脉弦数为肝郁化热之征。
  (二)治疗
  1.治则:疏肝清热,凉血固冲。
  2。方药:可选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1)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内科摘要》):原名加味逍遥散。适用于肝热月经先期.有上述诸证者。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煨姜 薄荷 炙甘草
  原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 内热作渴。
  本方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丹皮、栀子,乃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兼清血热之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散热; 当归、 白芍养血补肝;茯苓、 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少许薄荷、煨姜助柴胡疏达肝气;丹皮、栀子清肝解郁,泻热除烦。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郁热得除。故主肝脾血虚发热等证。用治肝郁血热,月经先期既取其疏肝解郁,清热之功,又取当归、 白芍养血调经之效。唯煨姜辛热,非血热者所宜,应去而不用。如气滞而血瘀,经行不畅,或夹血块者.酌加红泽兰,丹参或益母草活血化瘀.两胁或乳房、少腹胀痛,酌加金铃炭。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经量过多去当归,因其辛温活血,血热量多者用之不宜。
   (2)化肝煎(仑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宜于有以上证候兼见烦热.两胁胀满。乳房胀痛,扪之有块者。
  青皮 陈皮 芍药 丹皮 栀子 泽泻 土贝母
  原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动血等证。
  方中青皮疏肝破气行滞;陈皮行气健脾降逆;芍药平肝柔肝,和阴止痛;栀子清肝泻火,解郁除烦;丹皮清热凉血;土贝母清热散结;泽泻利水泄热,导热下出。诸药配伍有平肝降逆,行气解郁,泻热除烦,散结止痛之效。故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等证。因其能平肝解郁,泻热、散结、止痛,以治肝郁血热月经先期。兼见胁痛.乳房胀痛,扪之有块者亦很相宜。用时可酌加夏枯草、丝瓜络、牡蛎等平肝清热通络散结之品。
  五、阴虚血热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提前。量少或正常(亦有量多者),经色深红、质稠.
  2.全身症状: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心烦不寐,或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素体阴虚之妇女,亦可由以上各型血热先期热伤阴津发展而来, 由于阴虚水亏, 内热遂炽,热扰冲任,迫经下行,.故月经先期而至。火旺水亏.阴液不足,故经量少,色红.质稠(如血热妄行亦可量多).咽干口燥,阴虚不能制阳,阳气外泄,故见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虚热乘心,则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所致。 ’
  .(二)治疗
  1.治则:滋阴清热固冲。 、
  2.方药、:可用两地汤或生地黄散。
  (1)两地汤(《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宜用于有以上阴虚血热月经先期诸证者。
  生地 地骨皮 元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原治月经先期,量少,火热而水不足者
  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壮水以制火。地骨皮泻肾火,清虚热,善止骨蒸潮热。阿胶滋阴补血。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全方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 阴复则阳自秘,而病可愈矣。若阴虚阳亢,兼见头晕,耳鸣等证者可酌加刺蒺藜、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或石决明等平肝潜阳。若经量过多可加女贞子、旱莲草、炒地榆以滋阴清热止血。
  (2)生地黄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适用于有以上阴虚内热诸证而经量过多.兼见倦怠乏力,短气等气虚现象者。
  生地黄 熟地黄 枸杞子 地骨皮 天门冬 黄芪 芍药 甘草 黄芩
  原方治衄血,吐血,溺血、下血属热者.
  方中生地黄、天门冬养阴清热.壮水制火;熟地黄、枸杞子滋阴补血;地骨皮凉血退蒸;芍药养血敛阴;黄芪益气摄血升阳;甘草健脾益气;黄芩泻火止血.全方重在滋阴益血,壮水制火,佐以益气升阳摄血,使滋而不滞,、清而不凉,故主阴虚血热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本方既能滋阴清热,又能固气摄血,因而亦宜于虚热月经先期.经量过多.兼见气短乏力等气阴两虚之证者。用时可酌加潞党参、白术,升麻、乌贼骨、茜草炭,旱莲草等加强益气止血之力。
  六、血瘀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色黯有块,小腹满痛拒按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
  2.全身症状:常无明显症状.有的可见皮下瘀斑,或舌质黯红,或舌边有瘀点,脉涩或弦涩。
  3。证候分析:经期、产后伤于寒邪.寒搏于血.血为寒凝,瘀阻冲任.新血不安,冲任不固,遂使月经先期而行。瘀血阻隔故经量减少,淋漓不畅,小腹满痛拒按。血块排出,瘀滞稍通,故块去痛减。瘀阻冲任,未伤脏腑,故可无全身症状。瘀血阻滞.络脉不通,故可见皮下瘀斑。舌为心之苗.血脉为心所主,瘀阻血脉,故可见舌质黯.或边尖有瘀点。脉涩为瘀血阻滞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活血化瘀,调经固冲。
  2.方药: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
  (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宜用于血瘀月经先期有上述证候者。
  当归 熟地 白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原治月经先期,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
  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调经,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瘀血得行,新血能安则冲任得固而经自调。如经量增多,或淋漓不尽者.酌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等化瘀止血。小腹胀痛者加香附、台乌药行气止痛。
  (2)通痣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适用于月经先期.气滞血结.小腹胀甚于痛者。
  归尾 山楂 香附 红花 乌药 青皮 木香 泽泻
  原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方中归尾、红花,山楂活血祛瘀;香附,乌药、青皮,木香理气行滞.调经止痛:泽泻利水,导瘀血从小便出。全方理气行滞,活血祛瘀,调经止痛,故治气滞血积.经脉不利,产后瘀血实痛等证。方中气药多于血药.用以治气滞而血瘀之月经先期,小腹胀甚于痛者尤宜。如因瘀血阻滞而气不畅行,小腹痛甚于胀者.酌加活血祛瘀之品,如丹参、桃仁、川芎、泽兰等。
  [预防护理]
  《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月经序论》说: “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否则与产后病相类。若被惊恐劳役则血气错乱,经脉不行……凡此六淫外侵,而变症百出,犯时微若秋毫.成患重如山岳,可不畏哉。”说明了预防月经病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月经疾病的发生和既病的调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寒温 寒温乘适,经脉则虚,寒则血涩,温则血消,均可伤血而为经脉之病。因此应注意气候环境变化.适当增减衣被.不使过热过凉,以免招致外邪.损伤血气,引起月经疾病。
  二、节饮食 饮食不节,易伤脾胃。因此应注意饮食定时定量,不宜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滋腻、生冷寒凉、辛烈香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而致生化不足,或聚湿生痰或凉血、灼血,造成月经不调。
  三、调情志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扰及冲任而为月经疾病。
  四、适劳逸 要积极从事劳动(体力和脑力劳动),但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过则易伤脾气,可致统摄失职或生化不足而引起月经疾病。
  五、节育和节欲 要重视节制生育和节欲防病,避免生育(含人流)过多过频及经期,产后交合,否则损伤冲任、精血、肾气,导致月经疾病。
  以上各项如平时注意,即可减少或防止本病的发生,若在经期.产后更应重视。如已发生本病.除注意以上各项外,应多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忌食辛辣、烟酒等动血之品,用药亦然。
  [预后]
  本病治疗得当,多易全愈。其中伴有经量过多者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久治难愈,故应积极治疗。 .
  [结语]
  月经先期是妇科常见病,其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可因气虚不摄,或肾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新血不安引起,临床以气虚,肾虚、血热为多见。辨证必须重视月经的量、色、质的变化,结合脉证以辨其虚、实或热,瘀。治疗以固冲调经为本.按虚、热、瘀之不同,结合肝、脾、肾等兼证,分别采用补脾益气,固摄肾气,清热凉血.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之法。必要时配合西医检查,了解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治疗.以期速效。
  [文献摘录] ’
  《邯郸遗稿.经候》:“经水先期而来者,有血热、有气伤血海,血热腹多不痛.乃是火也,宜服凉血地黄汤加芩、连、柴胡、香附或加黄柏,知母、陈皮为丸。……肥人亦兼痰治之。”
  “虚热者,宜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
  “气伤血海者,宜大用芎归之剂,盖此证以肚腹痛为别……。”
  “经水如不及期而来者,有火也,宜六味丸滋水.则火自平矣:如不及期而来多者.本方加海螵蛸,柴胡,白芍;如半月或-t'曰而来,且绵延不止,此属气虚.用补中汤……。” ’ .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 “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所谓血热者当以通身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以经早者为热。”“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此气血败乱之证,当因其寒热而调治之.不得以经卑者并论”。“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
  《医学心悟.月经不调》:“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可尽拘也。假如脏腑空虚,经水淋漓不断,频频数见,岂可便断为热?又如内热血枯,经脉迟滞不来, 岂可便断为寒7必须察其兼证。如果脉数内热,唇焦口燥,畏热喜冷.斯为有热。如果脉迟腹冷,唇淡口和,喜热畏寒,斯为有寒。阳脏阴脏,于斯而别。”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不调》:“先期有火,后期火衰,是固有之,然特其一端耳。如虚不能摄.则虽无火,亦必先期.或血液渐枯,则虽有火,亦必后期。”
  [思考题]
  月经先期是怎样发生的,有什么临床特征,其辨证要点有哪些,怎样治疗,
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相当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范畴。
  诊断依据
  1.月经周期提前7天-11天_,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
  2.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证治概要
  月经先期的主要病变在胞宫、冲任。其致病原因有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劳倦过度等,但主要关键在于冲任二脉损伤。辨证时,着重于周期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结合形、气、色、脉,辨其属虚、属热。本病的治疗原则,应按其疾病的属
性,或补或泻,或养或清。如虚而夹火,则重在补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或脉证无火,而经来先期者,则应视病位所在,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或脾肾双补或心脾同治,切勿妄用寒凉,致犯虚虚之戒。
  分证选方
  一、气不摄血证
  [主症] 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治法] 补气摄血调经。
  [常用方]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lOg,当归lO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lOg。
  上药为粗末,用水300ral,煎至150ml,去渣,空腹时稍热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如兼怔仲心悸、寐差梦多,为心脾气虚,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茯神、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2.如平时白带量多,为气虚带脉失约,水湿下注,加芡实、龙骨、牡蛎固涩止带。
  3.如月经过多,加棕榈炭、茜草,以固经止血。
  4.如经量少、色黯淡、质稀薄,或伴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去升麻、柴胡、陈皮,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制附片等以温肾阳、益精气,或加益智仁、补骨脂以温补脾肾,止泻缩尿。
  [按语]
  1.本方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有摄血归经,使月经自调之效。阴虚内热者则不适用本方。
  2.据报道:本方醇提剂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当方中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该作用则更为突出。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而直接作用于子宫,提示了该方对于月经先期补气摄血调经的作用机制。
  [参用方]
  1.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30g,茯神30g,黄芪30g,龙眼肉30g,炒酸枣仁30g,人参15g,木香15g,炙甘草8g,当归3g,炙远志3g。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去渣,温服,每日工剂。功用:益气健脾,摄血调经。主治:妇女月经超前,经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据报道:以归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35例,获得良好疗效。用药后病人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明显增
加。
  2.平补心脾汤(《罗氏会约医镜》):当归9—15g,熟地黄15—21g,白术、川断各6—9g,炒杜仲、枸杞子、炒当归、丹皮各6g,炙甘草3g,炒五味子2.4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心补脾。主治:妇人心脾气虚,不能固摄经血,以致月经先期者。
可见月经先期,量少色淡质稀,伴心悸怔忡。
  二、血热内扰证
  [主症] 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常用方]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丹皮9g,地骨皮15g,炒白芍9g,熟地黄9g,青蒿6g,白茯苓3g,炒黄柏1.5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经量多者,去茯苓之渗利,以免伤阴,酌加炒地榆、炒槐花,以清热凉血止血。
  2.兼见胸闷胁胀,心烦易怒者,为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血热内扰,以本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3.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阴虚火旺、血热内扰,多由素体阴伤或失血伤阴所致,可合两地汤加减。
  [按语]
  1.本方虽属清热泄火之剂,但有养阴凉血之品,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2.据报道:应用清经颗粒(清经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血热型月经先期100例,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52例,显效32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下降,孕酮明显增高。
  [参用方]
  1.芩连四物汤(《医宗金鉴》):熟地黄、赤芍、当归身各9g,川I芎5g,黄芩、黄连各3g。上为粗末,水煎,去渣温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养血调经。主治:妇人血分有热,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紫黑者。
  2.先期饮:(《浙江中医杂志》1988,23(7):304):黄芩、生栀子各lOg,酒大黄、升麻各1g,麦冬、白芍各12g,茯苓15g,泽泻9g。水煎服,每日1剂。经净后第5天开始服药,连进7—15剂,经期停药。功用:清热凉血,养阴止血。主治:妇人月经先期。据报道:本方治疗月经先期106例,年龄13--40岁,未婚42例,已婚64例。结果:治愈25例,显效7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2%。
  3.凉血四物汤(《丹台玉案》):当归、黄连、栀子、香附、槐花、川芎各3g,白芍、生地黄各6g,灯心草30根。水煎,空腹时服,每日1剂。功用:凉血调经。主治:妇人血分有热,月经先期而来,色紫量多。
  疗效评定
  1.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愈:月经周期未见变化。
月经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期,又称“经行先期”、“经水先期”、“月经提前”、“月经超前”、“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经一月再见”的录载,仲景主以调营血破瘀滞的土瓜根散治之,开创了论治月经先期之先河。而“先期”之名,则首见于宋代陈自明撰著的《妇人大全良方》,并率先提出:“阳太过则先期而至”的病机认识(《调经门.王子亨方论》)。《普济本事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后世医家亦多宗“先期属热”之说,如元代朱丹溪有“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的见解,赵养葵亦有“经水如不及期而来者有火也”之论。奠立了本病“血热”的病因病机观。
  明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万氏女科》率先将“不及期而先行”、“经过期后行”、“一月而经再行”、“数月而经一行”等划分成不同病证逐一论治,突破了既往将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少合称“月经不调”的惯例,有利于对各病证进行细微、深入的研讨。 《景岳全书》不仅明确划分“血热有火者”、“微火阴虚而经早者”等血热虚实之异,同时提出了“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的气虚不摄病机,从而形成了月经先期“血热”、“气虚”的主体病因病机说。
  《证治准绳.女科》云:“经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无,须以小腹满痛与不满痛别之”,《傅青主女科》云:“夫同是先期而来,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其所指出凡血热者辅以量之多少辨虚实的经验之论,均可资辨证参考。
  西医妇科学所称之黄体不健疾病(LPD),可因黄体萎缩过早而呈现月经周期提前的表现,中医妇科学归属月经先期论治。基于此,数年来中医妇科学术界已有学者从临床与实验研究人手,开展对月经先期患者黄体功能的观察、检测,并进行病因病机学和治则的研讨,以期深化对月经先期实质的认识。
  尤昭玲等据“舌为心之苗,苔乃胃气所生”这一中医传统理论的提示,进行了女性性周期不同时相中的舌粘膜细胞化学变化的动态研究,发现“舌苔细胞的化学变化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同步,同阴道脱落细胞一样,可以反映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健康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舌苔LDH(乳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G-f-PDH(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的活性从月经期逐渐上升,至排卵期达到高峰,排卵后逐渐下降,于月经前期达低值”。而“月经先期患者性周期中舌苔细胞LDH、G-6一PDH的活性,于月经期后逐渐下降,增生期中期又逐渐回升,至排卵期达高峰,排卵后稍下降而月经前期又有回升的趋势,呈现为DH、G-6一PDH在增生期的滑坡与MDH的反抛物线状曲线改变”。研究者认为“这种改变是评价黄体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而“3种酶在月经先期患者中表现出的变化曲线特征,似可作为月经先期患者舌诊微观化的一个指标”。
  如何健全黄体功能,孙宁诠采用补肾为主,辨证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脾肾两虚、肾虚肝郁4型,同时借鉴多人根据“天人相应”、“生物钟”等学说进行的大量研究所获月经4期变化是肾阴肾阳转化的结果这一结论,在补肾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调整月经周期疗法而论治黄体功能不健。
  张华严等对53例黄体期功能不足者,采用补肾法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同时观察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H、LH、E,\P(孕激素)、PRL及BB7变化和子宫内膜检查,结果显示“LH、PRL较治疗前下降(P<0.05),P的水平明显上升(户<O.01),内膜时相得到改善”,初步证明“该补肾法使性腺轴趋于正常,卵泡发育得到促进,从而改善了黄体功能”。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则采用疏肝调肝法,选用坤宝Ⅲ号(柴胡、白芍、郁金、橘叶、黄芩、炒栀子、丝瓜络等)治疗黄体功能不健,并通过实验检测,认为该方有显著改善BBT,降低PRL,调整Z2的作用趋势。
  刘敏如在指导博士研究生所进行的黄体不健疾病(LPD)的中医病机学研究中,基于“月经周期之所呈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4个时期,乃是肾气消长、气血盈亏变化节律的体现”,其中经间期至经前期处于“冲任血旺气盛,阴生阳动,氤氲精泄,血海充盈”的状态,若此期精血虚少,冲任失养,可发生经、孕诸疾的见解,提出“精血虚少是LPD的主要病机,补肾填精是其基本治则”的学术观点,并通过内服“补肾填精”方药进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黄体不健患者治疗后月经周期缩短的临床主症及BB了维持天数、排卵前后高低温度差和子宫内膜分泌机能不足现象,均有了较显著改善,血清P、L含量有一定提高。所进行的动物实验亦发现:该补肾填精方药,能升高实验兔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水平,能增加卵巢大卵泡数量,促进子宫腺体及血管增生、增加子宫内膜ER数量,并能增加子宫组织0一E。P含量。
  可以认为:对黄体不健疾病进行中医学机理及论治的研究,并注重将之与月经先期病证作有机联系,不仅能丰富发展中医学对月经先期的病机、论治内容,而且有利于本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病因病机]
  景岳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经血内动不及期而潮,亦多由气虚和血热所致。然气虚又有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劳倦或思虑过度以致脾虚气弱,或青年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衰,或多产房劳损伤或大病久病穷而及肾,肾气不固之异。血热亦有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过服、误服辛热暖宫药物或外感热邪或抑郁恚怒木火妄动等归属阳盛血热及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精血亏耗,终致阴虚内热之分。此外,尚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为寒热所伤或因气郁血滞,瘀血阻滞冲任,新血妄走而见经水先期而潮者。
  肾脾为母子之脏,无论.肾病及脾或脾病及肾均呈脾肾同病之机;月经提前,常伴经血量多,若此者可继发气随血耗、阴随血伤而变生气虚、阴虚甚或气阴两虚诸候;经血失约也可呈现经水淋漓至期难尽,三者并见有发展为崩漏之虑。
  黄体不健所致先期者,基于“健全的黄体功能与卵泡发育状态有关,卵泡充分成熟,适时排卵与黄素化是导致健全黄体功能的重要因素”, “卵泡发育不良是导致LPD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见解,和“卵乃女性生殖之精”、“肾藏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
中医学生殖生理认识观,可以认为黄体不健常与肾虚精血不足有关。同时,采用补肾药物调整恢复女性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生殖轴的多项研究,也为本观点提供了佐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即可诊断月经先期。
  (二)黄体不健所致月经先期当具备如下特征:
  1.病史 已婚育龄妇女常见有早期流产或习惯性流产以及不孕史。
  2.检查 BB7呈双相型曲线,高温相期持续时间短,约9—11天;或后期持续天数正常,高低温度差<O.3℃,孕酮分泌量偏低,于BBT上升后6—9天内检测血清P值低于25nmol/L(8ng/m1)。
  3.子宫内膜活检 经潮12~24小时内,宫内膜组织活检示黄体分泌功能不足,呈分泌早中期、分泌中期或分泌中晚期现象。
  二、鉴别
  1.经间期出血 如.临床表现为“月经”提前,每十多天一潮,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方法是询问、观察患者出血持续时间及出血量。先期者,血量虽多少不定,其出血持续时间多在3—7天内。经间期出血常呈现出血时间短,血量偏少;BB7测定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
  2.崩漏 若见周期提前,血量时多时少且出血时间长,又当与崩漏相鉴别。崩漏属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三者同时发生紊乱的月经病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连月甚至数月不净,或见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临床实践中,部分月经先期患者,仅见月经周期提前,余无他证可供中医辨证,病史资料亦难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体状况未见异常。此时,就应注意把握本病主体病机的普遍性规律,辨病论治,遣方用药。
  二、治疗方法
  1.养阴益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泡参、丹参、地骨皮、白芍、黄柏、麦冬、五味子。
  功效:养阴益气,清热凉血。
  此方原治月经先期气虚偏热者。因血热所致先期多伴经血量多,且易继发气随血耗。阴随血伤的机变,本方不仅清热凉血,又针对血热的主体病机,用泡参伍麦冬、五味子含生脉散气阴双补之意。方药精当,多面兼顾,是以宜于月经先期无它证可辨者服之。
  2.何子淮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桑叶15g,生地15g,地骨皮15g,槐米12g,丹皮lOg,玄参12g,生白芍12g。.炒玉竹15g,紫草根15g。
  功效。养阴清热凉曲.。
   此方原治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者。以其具养阴清热凉血,“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之功,于血热致月经先期的主要病机相宜,故选用于此。
  因黄体不健表现为月经先期者,月经提前是标证,是现象;黄体不健是根本,是本质。只有改善、健全黄体功能,方能治愈疾病。因而结合上述有关健全黄体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辨病施治”,实为治疗本类型月经先期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兹举孙宁诠补肾调周法,以资临证参考。
  经后期(周期第4一u天),滋肾调气血。基本方用药: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经间期(排卵前3天一后3天),温阳通络,行气活血。基本方用药:桂枝、肉桂、葛根、红花、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经前期(周期第17—28天),滋肾温肾,气血双调。基本方用药:仙灵脾、仙茅、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月经期(行经期l一4天),行气活血调经。基本方用药:桃仁、红花、川牛膝、苏梗、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每期均辅以随证加减,用于黄体不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应重视经血的色、质。一般而言,先期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者,属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者,属热,此大概也。在此基础上,又须详查其脉证,若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之候,辨为气虚失摄;兼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者,归属肾虚不固;经血深红或紫红,质稠粘,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者,病因阳盛血热,扰动血海,冲任失固所致;以此类推,逐层分析。同时,患者的病史、产史资料及素体状况,亦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对素性抑郁、忧虑者,当注意是否肝气郁滞或肝郁脾虚;孕产频多或房劳过度所伤者,多属肾虚,即其例也。
  二、治疗原则
  治疗月经先期,补虚、清热是其常法,而补虚又有健脾益气、补肾固冲之异;清热则首当“察其阴气之虚实”,或清热凉血或滋阴清热;少数因血瘀而致者,当活血化瘀。为调整月经周期使之复常,又须重视经间期调治。基于黄体不健所致月经先期临床并非
鲜见的实际情况,诊治月经先期,特别是病史资料中有早期流产或习惯性流产或不孕史的患者,尤须借助相关检查,了解黄体功能,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为不误。
  三、分证论治
  (一)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量多或正常,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流出时有热感。或伴发热头痛,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或兼面红唇赤,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有热感。
   ②面红唇赤,心烦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③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或有常服温热药物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①清经散(《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
  组成: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黄柏。
  本方主治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清热之剂。方中凉血泻火多用退虚热之品,且佐养阴,意在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安冲任固则经自调。对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之女体又见实热型先期量多,傅氏组方可谓匠心慎密也。外感热邪为患,加金银花、连翘、桑叶、鱼腥草疏风清热。因偏嗜或药物酿生血热者,配制大黄、知母、竹叶清胃泄热。经血量多,宜去茯苓之渗利,加炒地榆、炒槐花、茜草、马齿苋清热凉血止血。经血质稠而有块,小腹灼热或疼痛不适,为热灼致瘀,酌加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
  ②先期汤(《证治准绳.女科》)
  组成:当归、白芍、黄柏、知母、黄芩、黄连、川芎、生地、阿胶、艾叶、香附、炙甘草。
  本方主治经水先期而来。方以芩连四物汤为基础组合而成,既能凉血清热以控制月经先期,又不寒凉凝滞影响经血外泄,可谓有祛邪安正之长,无遗正拾标之弊。经行量多之际,宜去当归、川r芎而用之。
  ③清经颗粒(四川恩威中医药研究所)
  功效:清热凉血,滋肾养阴,调经止血。
  主治:月经先期。
 用法:每次1包,冲服,1日2次。经净后开始服药,15天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2。肝郁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烦躁易怒,或胸胁胀闷不舒,或乳房、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血块。
  ②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③或有情志(如郁怒)内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①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内科摘要》)
  组成: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本方原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潮,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本方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丹皮、栀子所成,乃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兼清血热之剂。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郁热得除,故主肝脾血虚发热等证。以其全方具疏肝清热、健脾和营之功,亦宜于肝郁血热、冲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者服之。见土为木克之象,重用苓、术或酌加陈皮、砂仁,甚而神疲体倦者,须配党参、黄芪。
  ②清肝达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
  组成:柴胡、菊花、栀子、丹皮、当归、白芍、橘叶、橘白、薄荷、炙甘草。本方乃俞根初从加味逍遥散加减而成。何秀山按:以丹溪逍遥散法为君,然气郁者多从热化,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故又以栀子、丹皮、滁菊清泄肝火为臣,佐以青橘叶清芬疏气以助柴胡、薄荷之达郁。此为清肝泄火,达郁宣气之良方,于肝郁血热者服之甚为切贴。
  量少而自觉经行不畅,加红泽兰、丹参、益母草活血行滞。量多者,宜去当归加黄芩、茜草、大蓟、小蓟清热凉血止血。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可酌加制香附、郁金、炒川栋、延胡索行气止痛。
  3。阴虚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经色鲜红、质稠,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本证多见于青春期阴血不充、肾精未实者,或更年期素体阴虚之妇女,亦可见于以上血热各型热伤阴津或失血伤阴发展而来者。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或量多,色鲜红,质稠。
  ②颧红潮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③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多产暗耗营阴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清热调经。
  ①两地汤(《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
  组成: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原治月经先期、量少属火热而水不足者。全方重在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阴复而阳自秘,其病自愈。
  ②清化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证》)
  组成:丹皮、茯苓、黄芩、生地、麦冬、芍药、石斛。
  本方原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凉血养阴之功,是以亦宜于阴虚内热,扰动血海的月经先期之证。
  ③阴虚内热方(《男女科病千首妙方》)
  组成:白芍15g,生地20g,小蓟20g,旱莲草lOg,女贞子lOg,茜草lOg,槐花lOg,生蒲黄lOg,丹皮lOg,丹参lOg,生牡蛎30g。
  全方有滋阴清热,固冲止血诸功,滋而不滞,清而不凉,于阴虚血热所致先期而见量多者服之尤宜。
  虚热甚,颧红潮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明显者,酌加知母、黄柏、白薇。兼见头晕、耳鸣、冲热等证,两地汤加龟甲、牡蛎、夏枯草、菊花治之;若经血量多,配女贞子、旱莲草、乌梅炭滋阴止血。青春期患者,宜加菟丝子、制首乌、山茱萸滋肾益阴。 届更年期,酌配党参、山药、白术。因少女重肾、老年重脾故也。
  (二)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血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辨证依据:
  ①经血色淡红,质清稀。
  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脉细弱。
  ③思虑劳倦太过或有饮食不节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东垣谓:补中益气汤全方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水,故主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之证。基于本方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使气升则血升,而获摄血之效,故于脾虚失摄,冲任不固之月经先期者,亦恰切相宜。有中药药理研究资料报道,补中益气汤对在体子宫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方中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作用更为突出,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说明直接作用于子宫。因而本方有益于气虚所致先期量多者获止血之功。
  ②归脾汤(《济生方.健忘》)
  组成:人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全方健脾益气,养心宁神,用于心脾两虚之月经先期者,可获“心脾平和则经候如期”之功。
  ③安冲调经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山药、白术、炙甘草、石莲、川续断、熟地、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
  本方原治脾肾不足,夹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方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熟地补肾滋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全方子补脾肾,补而不躁”,使“脾气充则能统血,肾气足则能闭藏,清
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脾肾两虚月经先期量多者,服此为宜。
  若脾虚失摄经血量多,补中益气汤去当归之“走而不守,辛温助动”,加炮姜炭、乌贼骨、牡蛎固涩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配用菟丝子、杜仲、乌药、益智仁。气虚失运,血行迟滞以致经行不畅或血中见有小块,酌加红泽兰、益母草、王不留行以行滞
调经。先期而量多,不仅耗气更易伤血,症兼面色咣白或萎黄,头晕眼花者均宜加制首乌、枸杞子、阿胶等以补血养营。
  2.肾气不固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舌黯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色淡,苔白润,脉沉细。
   本证常见于初潮不久的少女或将近绝经期妇女。由于青春期肾气未盛,绝经前肾气渐衰,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而潮。肾脾乃先后天之脏,母子攸关且血气相依,失血者每耗其气,因而肾气不固所致月经先期量多,易见肾脾气虚而伴神疲乏力、体倦气短之候,或气损及阳兼肾阳不足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色黯淡,质清稀。
  ②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③禀赋不足,或有房劳多产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①归肾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本方原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遗泄阳衰等证,有阴阳双补之功。景岳谓为左归、右归二丸之次者也。由于本方平补肾阴肾阳,亦宜于肾气不固月经先期者。
  经色黯淡、质清稀,肢冷畏寒者,宜加鹿角胶、淫羊藿、仙茅,温肾助阳,益精养血。量多加补骨脂、续断、焦艾叶,补肾温经,固冲止血。神疲乏力,体倦气短,加党参、黄芪、白术。夜尿频多配服缩泉丸(《妇人良方》)。
  ②龟鹿补冲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党参、黄芪、鹿角胶、艾叶、龟甲、白芍、炮姜、乌贼骨、炙甘草。
  本方原治劳伤冲任的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方中鹿角胶、艾叶补肾益精,温经止血;龟甲、白芍滋肾敛阴,益阴以守阳;党参、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炮姜、乌贼骨固冲止血,故也宜于脾肾两虚之月经先期量多者服之。
  (三)血瘀证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全身常无明显症状。有的可见皮下瘀斑,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或小腹冷痛不喜揉按、肢冷畏寒,或胸胁胀满、小腹胀痛。
  瘀阻冲任,新血不安离经下走,遂使月经先期而行。瘀阻冲任,未伤脏腑,是以身无他症。若因经期、产后感寒,寒凝致瘀者,可伴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气滞血瘀,常兼胸胁胀满,乳房或小腹胀痛之候,或询及素性抑郁情怀不遂病史。热邪灼伤,质稠而瘀者,又可见面赤唇红、小腹灼热、经血紫红、舌红等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淋漓不畅,色黯有块。
  ②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③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或脉涩。
  ④情怀不遂,忧郁过度,或经期、产后感寒饮冷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①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本方原治月经先期,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补而不滞,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瘀血行、新血安则冲任固而经自调。
  ②通瘀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
  组成: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本方原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用药共奏理气行滞,活血祛瘀之功,故气滞血瘀所致月经先期者,服此为宜。
  瘀阻冲任血气不通的小腹疼痛,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者,宜用肉桂、小茴香、细辛、乌药,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如血量多,酌加茜草、大小蓟、益母草化瘀止血。血瘀而致月经先期,活血化瘀不宜选用峻猛攻逐之品,恐伤冲任,反致血海蓄溢紊乱;化瘀之剂亦不可过用,待月经色质正常,腹痛缓解,即勿再服。若瘀化而经仍未调,当审因求治以善其后。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取穴:曲池、中极、血海、水泉。
  刺法:以泻为主,不宜灸。
  方义: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血海乃足太阴脾经腧穴,二穴相配有清泄血热的作用。中极乃任脉经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调理冲任、清泄下焦郁热的作用。水泉为肾经腧穴,有益阴清热、调理经血的作用(取壮水以制火之意)。诸穴相伍,血热得清,冲任得调,周期自可复常。适用于阳盛血热证。肝郁血热证可配行间、地机,以泻为主。
  2。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针刺行补法,并施灸。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3.肾俞、关元、中极、阴谷、太溪。针刺行补法,可灸。适用于肾气不固证。
  4.气海、三阴交、地机、气冲、冲门、隐白。针刺行泻法,可灸。适用于血瘀证。气滞血瘀者,加太冲、期门。因寒凝致瘀,重用灸法。
  5.耳针 卵巢、肾、内分泌、子宫。
  6.头针 双侧生殖区。适用于脾气虚弱及肾气不固证。
  (二)灸法
  1.温针泻法 关元、血海、三阴交。三穴用2—2.5寸毫针行提插、捻转、呼吸3种手法的复式泻法后,于针柄上置艾条半寸许,点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燃熄灭,待针体稍凉,即可加施开阉补泻之泻法,摇大其孔,不闭其穴。行间穴可同前法,复溜穴行迎随补法后,在针柄上置寸许艾条,点燃后自燃勿吹,待其自灭。
  2.隔物灸 切鲜姜一片约2mm厚,将如绿豆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共同放在上述诸穴上,点着火后急吹之,令其快速燃烧,取其清热辛散之意。适用于血热证。
  3.艾条灸或艾炷灸 令患者先仰卧,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艾炷以黄豆粒大小为宜,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穴可灸5—10壮。再换俯卧位,灸脾俞穴。此穴可灸10一15壮,艾炷同前大小或稍大些均可。
  4.艾条灸 患者按医嘱可以在经行前5日即开始用上述穴位,每穴15分钟左右,方法同上。
  5.温针补法 气海、关元穴行呼吸补法后再用艾条寸许放在针柄上慢慢烧灼,每穴可以加灸2—3次。适用于气虚证。
  二、推拿疗法
  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医者用双手拇指捏按患者的肾俞穴1分钟,先左后右,使之有沉胀感。
  2.医者用双手按压患者的命门穴2分钟,使之有沉胀感,并向小腹传导。
  3.双手顺势下移,至八鰺穴处,用中等力度揉按八穋穴2分钟。
  4.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揉按气海穴,反复数次。
  5.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拇指按揉法,分别在双足三里、三阴交穴处揉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随证加减:
  1.加取膈俞、脾俞、大肠俞、关元、肓俞、气冲,施以揉按小腹凉血法。即患者仰卧,医者用单掌揉按小腹,继以双拇指揉按脐下冲任脉路线,再以拇指揉按关元、肓俞,并以双拇指同时压气冲,反复3—5遍,最后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数次。适用于血
热证。 。
  2.加取肺俞、肝俞、膈俞、次穋、中脘、气海等穴,施以推揉背腰养血法。即患者俯卧,医者以两掌分推其背腰部,继以掌根按揉脊柱两侧(重点在肝俞至大肠俞及腰骶部),再以拇指按压肝俞、三焦俞、肾俞、次棹等穴,手掌揉推八馁部位。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三、贴敷疗法
  1.太乙膏 大黄128g,玄参、生地、当归、赤芍、白芷、肉桂各64g,以小磨麻油1000g熬,黄丹448g收膏,贴关元处。每日1次,月经前后10天用,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血热型月经先期。
  2.乳香、没药、白芍、牛膝、丹参、山楂、广木香、红花各15g,冰片工g。除冰片外,余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将冰片末调入重研一遍,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0g,以生姜汁或黄酒适量,调为稠膏,敷神阙穴及子宫穴,上置塑料薄膜,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换药一次,连用至月经干净,3个月一疗程。适用于血瘀型月经先期。
  四、饮食疗法
  1.芹菜30g,荠菜90g。将芹菜、荠菜拣洗干净,切成条状,清水下锅烧开后倒人,煮沸后捞起,拌适量猪油、精盐、味精服食。一般服7—10剂。适用于阳盛血热证。
  2.乌骨鸡工只,当归、黄芪、茯苓各9g。将鸡洗净,把药放人鸡腹内用线缝合。放砂锅内煮烂,去药渣。调味后食肉喝汤,分2次服完,月经前每天1剂,连服3—5剂。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3.参芪大枣瘦肉汤 黄芪20g,党参20g,大枣8枚,猪瘦肉适量,加适量水煎汤,吃参、枣、肉喝汤。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4.韭菜炒羊肝 韭菜150g,羊肝200g。韭菜切段,羊肝切片,放铁锅内急火炒熟后,佐膳食用。月经前连服5—6剂。适用于肾气不固证。
  5.益母草、陈皮煮鸡蛋 益母草50g,陈皮lOg,鸡蛋2只。加适量水共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适用于血瘀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平素特别是经期、产后须注意适寒温,避免外邪中人,勿妄作劳,免遭劳则气耗、劳倦伤脾之灾,保持心情舒畅,维护血气安和,重视节制生育和节欲以蓄精葆血。总之,注重摄生即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月经先期的发生。
二、调护
  月经先期又见量多者,经行之际勿操劳过度,以免加剧出血,亦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以免扰动阴血。对于情志所伤者,给予必要的关怀、体谅、安慰和鼓励,同时注意经期勿为情志重伤。经期用药,注意清热不宜过于苦寒,化瘀不可过用攻逐,以免凝血、滞血或耗血、动血之弊。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
  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至21—35天,经量、经色、经质基本正常,其他症状减轻。
  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不及期而经先行”、“一月经再行”等。相当于西医学月经失调中的月经过频。
  若每次月经仅超前五、六天,或偶尔提前一次,虽提前日期较多,但下次月经仍然如期者不作先期论。<<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
  本病属于以周期异常为主的月经病,常与月经过多并见,严重者可发展为崩漏.最早描述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载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主之。”.“先期”之名首见于宋。《妇人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引王子亨论日:“经者常候也,……故每月一至,太过不及,皆为不调,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期而来……。”并指出月经周期的或先或后,经量的乍多乍少皆由于阴阳的盛衰所致,均以“经不调”概括之。宋。《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提出本病病机是由于“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经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
“经水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一至,或一月再至,皆不调之故”,并明确指出:“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强调其病因系血热所致,治疗用四物加黄连.明代《女科撮要》对先期的病机除强调血热外,还提出了“肝脾瘀滞”所致,治法除清热外,兼以调和肝脾。直至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对本病的病因、辨证施治作了全面的阐发,指出不能单凭先期便断为血热,指出“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所虚,不能固摄而然”。提出气虚不摄亦是导致先期的重要原因,这种认识使月经先期的病因更趋完善。并强调了“经早”和“月经过频”有别,为诊断本病划分了一定的范围.此外,古人尚有因血瘀而致经先期之说,如《女科证治准绳.经候总论>>云:“经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无,须以小腹满痛与不满痛别之”。可供临证时参考。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病因方面多数医家主血热,也有主气虚不摄、肝脾瘀滞、瘀血为病的。在治疗上主张清热凉血或养营安血,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或调和肝脾等。至此,月经先期从月经不调中独立成病,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规律。
  (主要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以血热为多.血热有虚实之分,实热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情志伤肝,肝郁化火;或瘀血阻络,气血逆乱,久蕴成热。虚火多由形瘦阴亏生热,热伏冲任,下扰血海,血海不宁而下行,则经血早泄.气虚有脾气虚及肾气虚之分,脾气虚可由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失于统摄,肾气虚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多产房劳伤肾,肾虚失于闭藏,冲任不固,则不及期而先行.
  西医学认为黄体功能不足是月经频发的原因。引起黄体功能不健的病因有:
  1.促性腺激素分泌失调 滤泡期FSH分泌不足,使卵泡发育不良、卵泡期延长。在黄体期,FSH不足,影响黄体细胞芳香化酶作用.LH脉冲过快或过慢均可影响卵泡生长,排卵提早,而黄体期LH脉冲过慢可直接
造成黄体功能不健。
  2.抑制素分泌不足 由优势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的抑制素不足,不足以抑制FSH分泌,使其余卵泡不能大部分闭锁,改变了卵巢内环境,最终影响了优势卵泡的发育。
  3.黄体细胞本身功能不足 黄体中心的大黄体细胞受LH的作用在整个黄体期均可分泌孕酮(P)和雌激素,周围的小黄体细胞间断地对LH反应产生P和T(睾酮),如它们的功能不好,可影响子宫内膜的分泌反应。
  4.血清泌乳素(PRL)过高或过低可抑制卵泡的发育和排卵障碍,也可造成本症.前列腺素(PG)的影响 PGEz、PGI,、PGD。刺激P的产生,PGF。。抑制P的产生,人流、放环后子宫内膜释放PG增加,往往出现黄
体功能不健。
  5.运用促排卵药中,如克罗米芬、HCG等可造成黄体功能不健。
  6。子宫内膜孕酮受体缺乏或反应不良,子宫内膜炎或内膜结核,造成假性黄体功能不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既往月经正常,有情志内伤史或盆腔炎病史或慢性疾病损伤肾、脾、肝等病史。
  (2)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缩短,一般少于21天而连续二次以上者,即可诊为月经先期。若每月仅提前5—6天,或偶见一次,余无所见不应诊为先期。
  (3)检查:通过妇科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作B超探查,测量基础体温(BB7),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及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卵巢功能测定等以观察内分泌失调等。若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者,多属排卵型黄体不健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有盆腔炎体征者,应属盆腔炎症引起的月经先期。若BB7呈双相型,但黄体期少于12天,或BB丁上升缓慢,月经来潮6小时内诊刮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呈分泌不良型,则提示黄体功能不健。
  2.鉴别诊断 注意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若合并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时,当与崩漏鉴别。详见经间期出血及崩漏节。
  (因、证、辨、治]
  常见的病因有脾气虚弱、肾气不固、肝经郁热、阴虚血热、阳盛血热五种.宜结合量、色、质及全身证候进行辨证.患者形盛体壮,面红口渴,血下量多,深红或紫而有块、气秽者,属实热;颧红口干,血下量少,质稠,色紫为虚热;血下色淡,质清稀为气虚;经血紫红,质稠,胸腹胀满,脉弦数,为郁热。治疗原则宜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瘀者化之。
  1.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病因病机 素体脾虚,或久病伤气,或劳逸失常,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失于摄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致月经先期而至.
   临床证候 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或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少腹空坠,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辨证依据 久病或素体虚弱或有脾胃损伤史;每次月经周期不足2l天,色淡质清稀,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治法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摄血;经行期间去当归,酌加艾叶、阿胶、乌贼骨以止血固摄;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
  若心脾两虚者,症见月经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养心健脾,固冲调经,方用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当归、远志、甘草、生姜、大枣
  (2)肾气虚证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衰;或胎产房劳过频,耗损肾气,失于封藏,冲任失约,以致月经先期.
  临床证候 月经提前7天以上,量多色淡质稀,腰脊酸冷,下肢疲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辨证依据 先天肾气不足或胎产房劳过频史;多见于青春期或绝经期前,月经提前7天以上,色淡,质稀,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 固阴煎(《景岳全书》):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
  若腰痛甚者,酌加续断、杜仲补肾而止腰痛;夜尿频数者,酌加益智仁、金樱子固肾缩小便。
  也可选用归肾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多者,加乌贼骨;不眠者,加珍珠母。
  2.血热证
  (1)肝经郁热证 、
  病因病机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热伏冲任,扰及血海,血海不宁。
  临床证候 经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红有块,质稠,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少腹胀痛,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喜叹息。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依据 精神抑郁史;经期超前,血量多,紫红有块,心烦易怒,口苦目眩;舌黯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丹皮、炒山栀、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
  若月经过多者,经时去当归,酌加牡蛎、茜草、炒地榆以固冲止血;经行不畅,挟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经行乳房胀痛者,酌加瓜蒌、王不留行、郁金以解郁行滞止痛。
  (2)阳盛血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血海不宁,致月经先期而至.
  主要证候 经行超前,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黑,质稠有块,面赤口渴,心烦,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滑。
  辨证依据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史,月经提前,量多质稠,其色深红,烦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滑。
  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黄柏.
  因茯苓利水作用较强,故经血量多者去茯苓,加地榆、马齿苋、槐花,心烦,尿黄者加木通、黄连,经行腹痛,经血挟瘀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3)阴虚血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久病耗伤津血,或多产房劳,精血两亏,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血海沸溢,以致经行先期.
  临床证候 月经提前,经血量少,色红质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烦咽干,手足心热,或颧红潮热.舌体瘦小,色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虚,或久病或多产房劳病史.月经先期,量少色红,形瘦,颧红,五心烦热。舌瘦色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生地、玄参、白芍、麦冬、阿胶、地骨皮.
  头晕目眩,潮热耳鸣者,加龟板、鳖甲、沙蒺藜;经血量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便秘者,加紫菀、知母。月经量少者,酌加山药、枸杞子、何首乌滋肾以生精血.
  也可选用地骨皮饮(《医宗金鉴》):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牡丹皮、地骨皮。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先期饮:黄芩、生栀子、酒大黄、升麻、麦冬、杭白芍、茯苓、泽泻。

  功用:清热泻火,调血固经.
  适应证:血热型月经先期。
  (2)滋阴凉血方:生地、玄参、赤芍、失笑散(包)、丹皮、旱莲草、鹿衔草、甘草.
  功用:滋阴凉血,活血化瘀。
  适应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
  2.申成药
  (1)清经颗粒
  功用:清热凉血、滋肾养阴、调经止血。
  适应证:血热型月经先期。
  (2)神功经先散:人参、五味子、山萸肉、麦冬、鹿茸、麝香等。
  功用:益气补肾,固冲任、调经血。
  适应证:气虚、肾虚型月经先期
  用法:贴脐。
  (3)知柏地黄丸
  功用;滋阴清热降火.
  适应证: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
  (4)益母草膏
  功用:活血化瘀调经。
  适应证:血瘀型月经先期.
  3.食疗方 .
  (1)芹菜藕片汤:鲜芹菜120g,鲜藕片120g,生油15g,精盐少许.主治实热先期。
  (2)团鱼阿胶汤:团鱼50g重一只,阿胶30g.主治虚热先期。
  (3)参芪白莲粥;人参6g,黄芪30g,大枣15枚,白莲米去心60g,粳米60g。主治气虚先期.
  4。针 灸
  (1)血热
  取穴: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隐白。
  手法:关元、气海、血海,平补平泻法,三
  阴交,泻法,隐白,点刺放血。
  (2)气虚
  取穴: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
  手法;均用补法。
  (3)血瘀
  取穴:血海、膈俞、三阴交、支沟、太冲。
  手法:均用补法。
  (预防及护理]
  1.预 防
  (1)适寒温:应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被,不使过热过凉,以免招致外邪,损伤血气,引起月经疾病。
  (2)节饮食:应注意饮食定时定量,不宜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辛烈香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而致生化不足,或聚湿生痰或凉血灼血,造成月经不调。
  (3)调情志: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扰及冲任而为月经病。
  (4)适劳逸:要积极从事劳动,但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过则易伤脾气,可致统摄失职或生化不足而引起月经病.
  (5)节育和节欲:要重视节制生育(含人流)和节欲,避免经期产后性生活,以免损伤冲任、精血、肾气,导致月经疾病。
  2。护 理 注意以上各点,并多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忌食辛辣、烟酒等动血之品,用药亦禁动血之品。
  (疗效判断标准] (据陈佑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
  1.治 愈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好 转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 愈 月经周期未见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现代文献对本病的单独报道较少,大多包罗在月经不调之中。近十余年来,中医药调经的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
  1.临床研究 罗元恺教授认为,月经不调必须辨证施治,推崇左归饮、归肾丸、定经汤、逍遥散、四物汤、举元煎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运用,按期加以调摄,以顺应其生机,可获良效。陈大年治疗月经不调,注重“调”字,认为月经不调的多种病证均因冲任失调所致。临证月经先期,量多常以八制香附丸加减。《刘奉五妇科经验》认为:月经周期的变异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月经先期属于漏经类,实热者多用清经散加生牡蛎、旱莲草;虚热者多用两地汤加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脾虚者多用归脾汤加川断、熟地或经验方安冲调经汤(山药、白术、炙甘草、石莲、川断、熟地、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
  也有以成方治疗的报道,马爱华自拟先期饮(黄芩、生栀子、酒大黄、升麻、麦冬、杭白芍、茯苓、泽泻)治疗月经先期106例,经净5天始服药,连进7一15剂,用药三周期,有效率96.2%.杨家林应用具有清热凉血、滋肾养阴、调经止血之功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清经颗粒(以古方清经散、二至丸为基础加减而成)治疗血热型月经先期100例,总显效率为84.0%,总有效率为93.0%。检测结果显示,清经颗粒对调整垂体、卵巢内分泌功能,促进排卵和改善黄体功能有一定客观疗效.庞保珍采用自拟神功经先散(人参、五味子、山萸肉各20g,麦冬50g,鹿茸15g,麝香lg)贴脐治疗月经先期126例,痊愈80例,显效33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24%.提示本法对气虚(脾气虚弱)、肾虚型(肾气不固)月经先期疗效较佳。
  2.实验研究 主要是对中药调经机制的实验研究,包括成方的研究、辨证施治的研究、补肾及补肾调周的研究。杨燕生报道用当归芍药散治疗黄体功能不健所致月经先期有效,使血清LH、E,、P均有较明显升高,还能有效地改善功血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异常状态。日本学者报道芍药甘草汤对纠正PRL增高的黄体不健有较好效果,温经汤的动物实验证明有刺激中枢的作用,并直接作用于卵巢,参与调节雌激素的分泌,可能有促排卵作用.因而推测中药有可能成为治疗黄体不健的较理想药物。毛美容对月经病阴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观察到患者血清Zn的含量Zn/Cu比值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全血粘度明显升高,经滋养肝肾之阴药物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另有资料表明,黄体功能不健经前伴有肝郁症状明显者,治疗前查血PRL升高者占89.3%,显示高PRL血症为肝郁型黄体功能不健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经疏肝清热,理气通络治疗后PRL下降,说明此类药物能改善黄体功能,调节PRL水平。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对生殖内分泌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探讨较多的内容。研究表明:补肾活血药有明显的促卵泡发育和促排卵作用(符式桂.中西医结合学术论文
汇编。妇科专辑.1983),补肾药物的促黄体发育作用亦被证实(全国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资料汇编。1986)。中周法对人体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影响的研究表明,中周法对FSH、LH及垂体刺激试验均起双向调节作用,对性调节轴有多元化作用(金赫炎.第五届全国中医妇产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