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痹中的肌痹如何治疗?
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肌痹是以肌肉疼痛、不仁、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废用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属于五体痹之一。有人问,肌痹中医上是怎样治疗的呢?
我国医家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总结,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而且留下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
中医治疗是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辩证治疗的。肌痹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外邪痹阻肌腠、脉络;内因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其基本病机是:肌腠脉络痹阻,肌肉失养。有以下几种情况:
a.脾气不足,肺卫不固,风寒湿等邪侵犯肌肤,阻闭气血,脉络不通,发为肌痹;或外感毒热之邪,或他邪入里化热生毒,毒热相搏,充斥肌肤,则肌肉肿痛,进而伤阴耗血,筋脉肌腠失荣,则出现肌肉萎缩、肢体不仁不用。
b.饮食不节,生冷不忌,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过食膏粱厚味,脾胃呆滞或思虚伤脾,而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则气血亏、营卫弱,不能充养四肢肌肉而致肌痹;且肌肉腠理疏松,外邪侵入,亦易发肌痹。《中藏经·论肉痹》曰:“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媵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
c.病久气血亏虚,气虚津停,蕴湿成痰;气虚血行涩滯,而致瘀血,痰瘀阻络,痹阻肌腠,肌肉失养,发为肌痹。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肌肉,可涉及皮肤、筋脉、关节,与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外因为感受寒、湿、热、毒等邪;内因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其主要病机是邪痹肌腠,肌肉失养。本病有虚实之分。实多为寒、湿、热、毒和痰瘀之邪,虚多为脾胃气血亏虚。病久气血亏虚,痰瘀内生,痹阻肌肉,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肌皮相连,且皮肤为人身之外卫,邪从外入,首犯于皮,所以皮痹、肌痹有时同见。肌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脾,发为脾痹,可出现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二便不调等症状。
其辨证要点:早期多实证,多为六淫之邪或热毒邪盛所致,多表现为肌肉重着、疼痛;中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虚生湿,气郁生瘀,虚与痰瘀互见所致,多表现为肌肉酸疼、无力、顽麻、萎缩等。
肌痹的治疗以实则祛邪、虚则扶正、虚实夹杂则祛邪扶正兼顾为原则。实证可用散寒祛湿、清热除湿、清热解毒等法;虚证可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兼顾。肌痹的治疗,应重视疏通气血,健脾益气。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治疗如下:
一、寒湿痹阻
临床症见:肌肉疼痛、重着,局部发凉。四肢痿弱无力,畏寒身重,关节肿痛。舌淡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治疗上就应该:散寒祛湿,解肌通络。
代表方药:薏苡仁汤《奇效良方》加减。
处方:薏苡仁、苍术、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当归、川芎、川乌、生姜,诸药同用,共奏散寒祛体湿,解肌通络之功。加减:若湿重于寒者去麻黄、川乌、羌活、独活加木瓜、防己、蚕沙、土茯苓。
二、湿热阻络
临床症见:肌肉疼痛、重着,局部热感。四肢沉重,身热不扬,汗出黏腻,食欲不振,胸脘痞闷,面色虚浮,便不调。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除湿,解肌通络。
代表方药: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加减。
处方:苦参、黄芩、茵陈、知母、泽泻、猪苓、葛根、升麻、苍术、白术、甘草、羌活、防风、祛风、当归,全方共奏清热除湿,解肌通络之功。加减:若肌痹,淫淫如鼠走,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复缓弱,唇口坏,皮肤变色,宜石楠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或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备急千金要方》),或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或麻黄汤(《圣济总录》)。
三、毒热入络
临床症见:肌肉疼痛,皮肤红斑,发热。肌肉无力,皮疹以眼睑周围和胸背部为多,色多红紫,关节酸痛,或口渴、口苦咽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代表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犀角(水牛角代替)、板蓝根、土茯苓、赤芍、白芍、牡丹皮、生地黄、葛根、丝瓜络,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之功。加减:若热甚者加黄柏、连翘;表虚者加生黄芪。
四、脾胃虚弱
临床症见:肌肉酸痛无力,肌肤不仁,纳呆腹胀。面色萎黄,肌肉萎缩,吞咽不利,毛发稀疏。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治疗上就应该:健脾养胃,益气养血。
代表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当归、黄芪,全方共奏健脾养胃,益气养血之功。加减:若肌痹日久肌肉萎缩、无力明显者,加桂枝;阳虚寒甚者,加附子。若肌痹,坐卧不安,寒气所加,体重怠惰,四肢不举,关节疼痛,饮食无味,宜茯苓散(《太平圣惠方》)。
五、气血亏虚
临床症见:肌肉酸痛无力、麻木不仁,唇甲色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或皮肤感觉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代表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合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甘草、续断、怀牛、丹参、川芎、独活、细辛,诸药同用,能起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作用。加减:若肢体偏瘫者,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味;胃纳差者,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焦山楂;肢体发凉甚者,加制附片、桂枝、葫芦巴、巴戟天;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水蛭、地龙、土鳖虫。若肌痹,皮肤不通,表实里虚,外不得曳,腰脚疼痛,治宜独活散(《太平圣惠方》);若肌痹虚,体重怠惰,四肢不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引背及肩,不可转动,宜大黄芪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六、气虚痰瘀
临床症见:肌肉无力、酸痛顽麻,气短乏力,肌肤瘀斑。头晕头重,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皮色黯滞或见痰核硬结。舌胖大有齿痕,舌淡,有瘀斑,苔白或腻。脉细弱,或滑或涩。
治疗上就应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代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合控涎散(《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黄芪、人参、白术、陈皮、苍术、川芎、桃仁、当归、升麻、柴胡、威灵仙、炒栀子、肉桂,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加减:若阳虚明若肌痹,体重,胁引肩背不可以动,动则咳嗽,胀满,留饮痰癖,大便不利,宜半夏汤(《严显者加附子氏济生方》)。
除以上辩证治疗外可以配合针灸疗法、食疗、外治疗法、理疗等。
肌痹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轻重。正盛邪轻者易治,正虚邪重者难疗。毒热入络证病势凶险,易热入营血或逆传心包,危及生命。湿热阻络证缠绵难愈。寒湿阻络证病势较缓,治疗较易,但若治不及时或久治不愈,则内舍脏腑。肌痹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阴阳俱损。或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容易再犯,内患容易再起;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又有气虚痰瘀,而使肌肉萎缩,或下肢瘫软久久不复,预后较差,甚至影响生命。
有关肌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相关问题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