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周考优秀作文“敬畏自然 保护自然”主题

高三周考

敬畏自然 保护自然

材料原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这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一句名言。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构想、总结出许许多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臣服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顺应自然.....

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位未来的建设者,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你认为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请将你的联想或思考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考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当下,这道题目可谓恰逢其时,既能让考生向外关注社会,又能让考生向内关注自身:既需要考生反思过往,又需要考生展望未来,可谓一举多得。材料先给出拜伦的一句名言“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然后列举了一系列人类社会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即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这当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太过谦卑的,也有过于狂妄的;有值得推崇的,也有需要纠正...…写作时,既可以写联想,也可以写思考。写联想,可以在文体上大胆创新,童话、小小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写思考时,可以抓住一种态度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指出其得失优劣,亦可将正误两种态度对比着写,彰显出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反馈自然的重要性。注意,无论选择何种文体、主题,都要观照拜伦的名言,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传递正能量。

参考立意

1.敬畏自然,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自然界具有无穷的力量,这力量,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唯有对自然充满敬畏、感恩之心,才能免遭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长久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福祉。

2. 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白云保卫战,留子孙后代一个和谐美好的地球。

3. 深人自然,探索自然的奥妙。大自然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为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勇于探索的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才有了攀登珠峰、南极科考、神舟飞天、蛟龙深潜等壮举。

4. 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改造自然,让自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生命生生不息

高三一班:张静依

生之于自然,报之以远方

高三一班:崔诗婕

敬畏自然,和谐共生

高三一班:陈卓

仰观自然之盛,俯察守护之重

高三一班:蔡楠

仰观自然之大,俯察敬畏之重

高三一班:陈嘉敏

让自然之爱宜乎众矣

高三一班:刘润怡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浪漫主义诗人曾如此感叹。人与自然的故事可谓曲折环生:从人类刀耕火种时期“敬畏自然”之念,到大机器工业革命时期“征服自然”之念,延至今日,人类吃了大自然反馈的苦头,从而总结出的“顺应自然”之念。无一不展现人与自然不断进升的相处之道。在未来的人类建设中,我认为人人都应尊重自然,喜爱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之爱宜乎众矣。

钟灵毓秀好风光,万古江山齐共赏——保护篇。

江南雨帘下梧桐轻飏,乌篷船纱灯初点,只留一曲渔舟唱晚;塞北朔漠中驼铃声声,千里马重整鞍鞯,只留一曲行军悲歌。无论是旖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亦或是雄浑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亦或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些如画如诗的自然美景是古人惜山爱水,尊重自然的结果。而当今在摩天大楼一步步挺立扩张时,我们更应守住这一寸寸风光,尊重并保护自然,给自己与后代留下一隅诗意栖息之地。

人与自然有矛盾,改造自然迫在眉睫——改造篇。

日本国土70%都是险峻的山地,历史上水旱灾害严重,大地荒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日本政府制定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令,依法造林,奖惩分明。经过多年努力日本如今再无荒山秃岭,还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称。这是人们积极改造自然的成果。而在中国,人们将穷山恶水改造成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将荒漠连顷改造成绿波荡漾的塞罕坝林场……人与自然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矛盾”,而我们应做的便是尊重自然,改造自然。让人与自然如同好朋友、携手共度悠长岁月。

国家建设任重道远,环境保护常记心间——建设篇。

近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中,出现很多令人烦困的环境问题:雾霾、污流、污水 、废气都在危害着人类自身的利益与安全,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而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理念,将环境保护列入国家建设的高地,使得中国发展步伐愈加矫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后的中国建设中更应贯彻落实自然保护理念,在日益钢铁化的城镇中仍欣赏到自然美景,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仍可觅到一处清静的绿地。

望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让个人私利鲜有闻,而自然之爱宜乎众矣。

辅导老师:李玉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