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是干什么滴(三)
五一放假,想想,还是更这个系列吧,其实还有两个话题想说说,但是还没有想好怎么写,所以还是写写自己的专业吧。我们上次讲了关于指挥和乐团的关系,这回说说指挥本身的工作——排练。讲讲指挥到底怎么排练,又应该怎么排练。在知乎上也好,在以前的百度贴吧上也罢,我总会见到一些自以为很懂的网友总是认为指挥最重要的是排练,排练好了,演出自然不会差等等类似这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是来自道听途说或者想当然。没错,指挥的排练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指挥排练是有很多限制的,而指挥怎么才算排练好,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答案的问题。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做指挥排练过,没有在乐团里呆过,没有看过很多的指挥排练过,是很难评价一个指挥排练得好还是不好的。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对排练几乎全部的认识都来自于一位当代指挥大师,那就是指挥大师Marek Janowski。
我本人在柏林上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他两年的排练。我认识他,则是在魏玛上学的时候,他来魏玛音乐学院排练贝多芬《第二交响曲》和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这套曲目的排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英雄的生涯》,如此复杂的作品刚开始演奏就像一个凌乱的房间,在他排练的过程中,很快就让音乐回到应有在秩序当中,一上午的排练,就感觉秩序一下子就回来了。后来在柏林的两年中,我几乎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去看他的排练,他当时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总监,排练的地方也是在广播乐团的音乐厅里,每次看他的排练,我都需要横穿整个柏林。虽然从音乐角度来讲,Janowski的音乐不是最有灵感的,但是从指挥的工作角度,他无疑是超级专业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在柏林期间最后一个专业老师Julien Salemkour。当然,这两年的观摩让我看到了一个指挥如何简单高效的工作,但是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一同学习的同学则是让自己了解指挥在排练中都能犯哪些错误。无论怎么说,排练对于指挥来说,其实限制是很多的,和很多人想象的是很不一样的。排练对指挥的第一个限制,也是最重要的限制,就是排练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事情在欧美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对指挥来讲,没有比超时更糟糕的事情了。我在柏林上学期间,一个韩国同学就因为超时排练了3分钟,最后专业考试挂掉了。指挥的排练是需要在时间上精打细算的,因为超过一分钟所需要承担的经济损失是极其高昂的。记得我在沈阳交响乐团排练的时候,我们团长就讲过一场排练的成本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我估计现在比当时还要高一些,那么超时,加排,就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就越没有竞争优势。所以,排练的要求必须是弹性的,不是越精致就越好,当然,从艺术本身来说确实需要精益求精,但是,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人分享一些指挥大师排练的视频录像,比如这个:
古典美声#交响乐#卡拉扬 排练时的卡拉扬更有魅力视频号可能很多人看到排练得非常细致有趣就认为这是排练的常态了。但是,请大家注意,视频号并没有排练最开始,按照卡拉扬本人的话来说,这是录音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也就是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排练了。也就是说,如果把排练比喻成做菜的话,这就是最后装盘的过程了,最后的排练当然可以有时间做一些精细化处理且我们不知道之前排练了几次。所以,这些录像里面固然能让我们看到前辈大师过人之处,但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排练的全部,如果认为就该这么排练,那就糟糕了。与这个相类似的是卡洛斯·克莱伯关于自由射手序曲和蝙蝠序曲的排练视频,从排练本身来说,都非常精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为了拍摄影片说得多了些。这就像我作为老师,如果有人来听课可能话会比平时多一些是一个道理。从排练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是演奏、演奏还是演奏。特别是乐团不熟悉的作品,指挥不可以指望依靠自己的一张嘴就让乐团熟练起来,必须演奏演奏再演奏,这样很多问题在演奏过程中就会变好,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时间,节省时间。我记得我在上本科的时候,有一次排练是一个波兰的室内乐团,演奏是Karlowicz写的《弦乐小夜曲》(2019年我带学校乐团也演了这个作品),因为第二乐章和声比较复杂,差不多每个音准不好的地方我都停下来说两句,当时下午负责带我们实践的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Borin教授实在忍不住了,大吼了一声:“Yu, Lassen Sie bitte die Orchester einfach spielen. (翻译过来就是:宇,让乐团演奏就好。)”我听了他的建议,把整个乐章的前半部分演奏了两三遍,只是每一遍结束以后稍微说一下具体的建议,我发现每一遍在音准和色彩上都比前一遍好了一些。排练结束后,Borin教授对我讲:“排练最重要的是让人演奏,他们都是职业音乐家不是傻子,他们有耳朵,能听到你说的那些问题,所以,你说的话就是多余的,记住,少说话多演奏,演奏过程中才能熟练,你说出花儿来,演奏的也是他们,他们不多拉几遍,音准也是好不了的。你每停下一次的时间都会让你浪费更多的时间,你要清楚,一次排练的经济成本是很高的(他说的是scheisse viel Geld...)。”这段话我真的很感谢他,后来我把这个事情跟我的教授也说了,他也很赞同Borin教授的观点。多年以后,在我自己经历了很多排练以后,我也渐渐的理解,排练的过程要不要说话,怎么说话要看对象和实际情况。指挥要清楚一点,指挥本身不捣乱就贡献生产力了,指挥本身在乐团演奏中并不怎么贡献生产力,因为自己不出声,所以每一句话必须要有具体的作用,除非是乐团自己真的听不出来,否则不要说一些大家应该都能听到的问题。再就是指挥排练的时候不要说废话,这点非常的关键,因为时间有限,废话是最没有意义的。对于指挥来讲排练无论用什么语言,讲清楚这几个点:哪里、谁、该怎么样。这就足够了。在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的纪录片,拉特是这么评价卡拉扬的:
我觉得这是对指挥最高的评价之一。排练中的每一分一秒都很重要,废话只会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由于排练有时间限制,那么排练就需要有计划性。排练的计划非常考验一个指挥的统筹能力。一方面要考虑效率,一方面要考虑经济上是否最优化。2017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去西安交响乐团排练,他们给我的计划是在过年前最后一周排练四天,完成大年初六、初七和十五三场音乐会的排练。当时我算了一下,一共是40首作品,按照排练四天(8次排练)的情况,其实很尴尬就是每场音乐会曲目排两次,多了一天,排三次就少了一次排练,但是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排练四天以后星期五还有两场演出(曲目相同),总是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稍微来处理一下最后的演出。那么基本上我的策略就是,凡是乐团演过的熟悉的作品,不做大的变化,乐团没学过的,花点时间排练。同时还要考虑钢琴和竖琴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这两件乐器,如果把他们叫来了就排练了两首作品,那显然是非常不“环保”的。那么最后就是把所有有钢琴和竖琴的曲目放在最后一天排。40首作品,光总谱我带了一箱子,按照排练的计划来,基本上很成功的解决了所有工作,除了最后一天贝五第一乐章给我一点惊悚以外,其他的都很快的解决了问题。排练的工作越复杂,就越需要指挥准确的统筹规划,特别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好的完成任务。 (未完待续)第一部分好像有点写多了,写了两千多字,后面还有不少,所以拆成两篇来写吧。所以今天就到这里了,请大家下周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