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阅读课#之希望树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德 第斯多惠
刘寅,一个普通的义务支教老师。这是他在《希望树》中的自我介绍,没有任何的花哨,也没有什么修饰语。然而,恰恰就是这一个普通的义务支教老师,短短的十几分钟的视频,让好几个孩子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希望树》是关于刘寅在大阿坝山村支教的一个小视频,在三年多的支教过程中,刘寅几乎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个山村的儿童教育,并且改善了山村的教育、生活环境。
在大阿坝,他和孩子们的三餐,除了土豆,几乎没有别的菜肴,而买一次肉食,需要来回八个多小时的拖拉机车程。看到这个场景时,好多的孩子都发出惊叹声。视频中有个孩子像啄木鸟一样“啄”着一团不知是什么的东西时,孩子们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当刘寅要离开的时候,拖拉机载着他远去时,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的声响,尤其是有参加过夏令营的孩子,她们一瞬不瞬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个时候,她们的心里,也许想起了夏令营的志愿者姐姐们,那种离别的伤感,让她们怅然若失。
看完视频,进入我们的分享时间,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说出“感动”二字,如果你再细问他,哪个镜头,哪个画面,让他感动时,他则嚅嚅不知怎么回答。
我们怎么会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呢?感情,知其所以来,也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流下眼泪,我们保有的只是一份天性,我们因为内心的冲动而震颤。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让自己流下的眼泪,我们才能认识自己的内心。
因此,在分享的时候,我更多的会引导孩子们去回想视频中的一些场景,一些画面,甚至会引导他们去发现画面中的一些细节。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们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个视频里,我们根本不在意它是否真与假,是否有商业性操作,我们根本不讨论它,我们只是通过它,来认识自己的感情,来认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参加过夏令营的孩子会分享到,她们当时也很难过,依依不舍。她们却说不出来,是什么让她们依依不舍。六天的夏令营时间里,她们和志愿者姐姐的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建立起的感情,在孩子的表达里,显得很苍白。她们会把夏令营里的“收获”,简单地归为:我有她的QQ号。我还有她的微信号。
十来岁的孩子,面对自己的感情时,仍然不知如何表达。这会否也是因为她们平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机会去和自己所爱的所喜欢的所眷恋的人说一下自己的感情呢?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感情维系更多的来自家庭,来自学校。而我们的家长,老师,是否有过机会让他们来表达一下自己真实的感情呢?当他们对最真挚的情感不知如何是好时,他们怎么才能写出自己的文字?怎样才能学会面对自己内心所遇上的各种变化?
当我们的教育,要求孩子写出一篇篇的“作文”,写出来的成了一段段的“套路”的时候,我们呼吁要让孩子写出真实的文字,殊不知,在一个人长年没有表达真实感情的成长里,他会屈从于习惯,而不是学着去跳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希望树,仅仅靠默默的成长是“营养不良”的,我们还需要阳光、风雪、冰雹、细雨,可能还需要一个常来树下玩的孩子。表达,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相互的交流,才能让彼此感受到对方的感觉,才能有真实的触动。
不要以为沉默是自己懂得,也许沉默只是因为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情里到底包涵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