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海量超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蓝图公示

畅想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5月7日,东莞发改委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询公众意见。

早在2020年10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同时,提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

此次,《总体规划》的公示,预示着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进一步全面推进。

东莞松山湖迈入由“园”变“城”的新发展阶段,正式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湾区竞争中的创新支点。

相比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安徽合肥科学城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背靠雄厚的产业,是松山湖独特的优势。

以下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精提:

● 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集中地;到2035年,科学城全面建成;到2050年,科学城影响力卓著。

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双城联动,形成“一轴、一区、两心、四组团”的空间布局。

● 加快推进轨道3号线建设,争取5号线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推进建设,近期推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接入松山湖,远期推动深莞增城际接入松山湖

● 加快推进儿童医院(松山湖院区)建设。

● 谋划建设BNCT肿瘤医院。

●  重点推进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技图书馆、科普馆、松山湖中心区文化艺术场馆群等的建设。

● 建设一批面向短期驻留科学人群的短租公寓和商务酒店,建设为国际人才定制的国际社区。

● 强化与光明科学城双城联动发展率先与光明科学城建立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和建设阶段两地投入分摊机制。打造深莞高度融合样板区域。

● 建设湾区大学。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另外,关于材料、信息科学,先进制造核心技术研发的海量超级规划公布!

由于规划文章很长,具体布局项目,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原文观看:《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载地址

规划范围:

范围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大部分区域,以及大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部分区域,其中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东至黄江镇公常路、西至常虎高速大岭山服务区、南至黄江镇与光明新区交界、北至珠三角环线高速与石大路交界处,规划面积90.52平方公里(含水域);

协调区规划面积41.65平方公里,主要由大朗镇犀牛陂、大有园、大岭山镇杨屋、颜屋及黄江镇梅塘社区、樟木头林场等临近区域组成。

规划定位与目标:

规划以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通过构建基础科研体系、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努力建成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战略定位: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基本完善;

● 到2022年,力争新落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家,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0件。

● 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均超过90%。

● 到2022年,力争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10家。

● 到2022年,2所新型社区医院启动建设,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3.5人,启动2所学校的新建及改扩建,力争人才住房新筹集5万套。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集中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示范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人文宜居地;

到2035年,科学城全面建成。

到2050年,科学城影响力卓著。

总体布局:

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双城联动,形成“一轴、一区、两心、四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轴:科技创新中轴。作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有机串联松山湖城市配套服务中心(松山湖中心城区)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学城中央创新区),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功能。

一区:大科学装置集聚区。

两心:

城市配套服务中心(松山湖中心城区)。围绕东莞轨道1号松山湖站TOD片区及松山湖行政服务中心,融合科技与文艺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体系,打造面向松山湖功能区的行政文化艺术中心。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学城中央创新区)。依托大装置集聚区向北的创新中轴,面向世界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复合科技创新服务、顶级研发、公共空间、商业文化等功能,打造面向大湾区的科学交往服务中心。

四组团:

中心科教研创组团,围绕松山湖中心城区,以高校产学研创、科技与文艺融合、城市综合服务为主要功能布局。

中央科技创新组团,围绕松山湖科学城中央创新区,以区域性科学服务、装置基础科研、企业研发中心、中试转化基地为主要功能布局。

西部门户产研组团,以新兴产业的总部研发、小试中试、商务服务为主导功能,集聚一批一流企业总部与商务服务业,树立枢纽门户形象。

东部合作示范组团,依托黄江南部片区紧邻光明科学城地理优势,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合作示范基地,承接两地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

● 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科学城布局轨道交通资源和设立站点,加快推进轨道3号线建设,争取5号线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推进建设,近期推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接入松山湖,远期推动深莞增城际接入松山湖,全力实现与广深轨道网络通联。

● 加快推进常虎高速改扩建、莞深高速改扩建、环莞三期华为段等高快速路工程建设。构建新公常路、清龙路、环湖路等区域骨干道路网络。尽快形成龙观快速北延、南光快速北延、松山湖二通道、莞长路复合廊道、中大通道的衔接方案。加快完善内部交通微循环,打通园镇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优化瓶颈节点。

● 加快推进儿童医院(松山湖院区)建设,新增一所高水平综合医院。

● 谋划建设BNCT肿瘤医院,提高癌症治愈率。

● 重点推进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技图书馆、科普馆、松山湖中心区文化艺术场馆群等的建设。

● 建设一批面向短期驻留科学人群的短租公寓和商务酒店。建设为国际人才定制的国际社区,吸引全球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入驻松山湖。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材料、信息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

一、加快集聚全球顶尖大科学装置

(一)、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

1.中子谱仪建设及设施升级;

2.缪子源装置;

3.中低能质子束应用平台。

(二)、建设南方先进光源:面向大湾区产业基础与技术突破需求,与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光源错位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源设施,支撑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以微电子机械系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加快发展。

(三)、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

(四)、建设专业领域研究设施:

1.材料科学:材料制备与加工极限环境设施、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电子显微镜中心、强场制造科学中心。

2.信息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5G)研究设施来信息科学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5G智能终端精密结构件制造中心。

3.生命科学: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

(五)、持续推进一流科学设施预研布局

二、大力发展前沿基础研究平台

(一)、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顶尖的材料研究开放平台。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二)、高起点谋划高精尖实验室:

1.高要求建设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2.探索建设半导体重点实验室。

3.打造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

4.探索建设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三)、高水平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1.建设原子运动规律及化学变化过程可视化平台。

2.建设清洁能源材料研究与测试平台。

3.建设清洁肿瘤免疫与精准治疗平台。

4.建设量子计算核心材料与器件平台。

5.建设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

三、积极引入培育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

(一)、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大学:

1.建设湾区大学。

2.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3.提高现有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

(二)、建设高水准产业科研机构:

1.建设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

2.建设东莞新能源研究院

3.建设东莞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4.建设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

5.建设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6.推动现有科研院所提质增效。

7.持续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入驻。

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一)、汇聚国际人才团队

(二)、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体系。

(三)、加强科学普及与推广: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强VR、AR、3D仿真技术在科普场景中应用。

(四)、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核心引擎:

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突破材料科学关键技术

(二)攻坚信息科学核心技术

(三)开发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四)攻克先进能源共性技术

(五)研发生命科学前沿技术

二、建设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1.新型半导体前沿技术创新平台。

2.智能无线射频技术研究平台。

3.新药创制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4.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

5.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

6.石墨烯规模化制备中心

7.高性能新型电池技术研发中心

8.新材料产品联合创新中心

9.高端机器人创新中心

三、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创新发展

(一)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产业

(二)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加快布局集成电路产业

(四)全面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五)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六)着力壮大人工智能产业

(七)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一)助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二)创新产业扶持方式

(三)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争创科研机制体制创新示范区:

一、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二、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探索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探索开展科研项目科学家全面负责制。优化科研项目支持方式。积极参与粤港澳科技合作计划。

三、探索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制”。创新科研人员支持方式。推动粤港澳三地科研资金便利流动。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机制: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国际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建设技术成果转化机构服务平台。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完善科技服务保障。集聚接轨国际的科技服务机构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

加快完善科学城金融服务体系。

五、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机制: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争取城市更新市级权力事项下放。构建各级建设主体利益分享机制。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构筑国际协同创新枢纽:

一、推动园镇一体化发展:推进园镇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园镇创新成果一体化应用转化。推进园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二、强化与光明科学城双城联动发展:推动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率先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率先与光明科学城建立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和建设阶段两地投入分摊机制。打造深莞高度融合样板区域。

三、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粤港澳科研合作。主动承担大湾区中试验证功能。搭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四、深化国内国际创新合作:全面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面向全国全球征集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研究项目。积极牵头组织国际材料大科学计划。大力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来源:东莞楼市大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