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十四)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02

   释  解      

老师说:“臧武仲因孟孙氏诋毁诬陷,逃离了鲁国。有人说,臧武仲后来又回到了鲁国的采邑防地,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念其祖先曾有的功勋,要求替臧氏续立臧氏继承人,以守先人之祀。于是,鲁君立了他的异母兄弟臧为。臧武仲把防邑交给臧为之后,便离开鲁国去了齐国。这里虽然没有说他要挟鲁君,但是依据臧武仲的博学多智,尚德守礼家风的数代传承,我倒是不相信有凭借防邑请求续立继承人这事呢!”

03

   释  字     

后(後)
《说文》:後:迟也。从彳、幺、夊者,后也。胡口切。徐锴曰:“幺,犹𦌾踬之也。”𨒥,古文後从辵。
《广韵》:後:先后。《说文》:“迟也。”又胡豆切。《方言》云:“先后犹娣姒。”
汉字“后(後)”甲骨文从幺从夊。幺,像束丝形,夊,像倒止形。会足有所系行走迟后之意。后增“彳”或“辵”旁。本义为行走迟后,引申指空间位置靠后,又引申指时间较晚的、将来、以后等。注意简化字“后”和“後”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后”初为“司”字的异体,后用以表示君王、君后之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其然!岂其然乎?”,让人们体悟“言说的语言是难以将背后的几微传达清晰完整的”,把握君子行政的审言察微通达背后事理之实的要义。本章承接前章,通过“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一事的叙说,再次提示行政君子把握言说和事实之间的几微差异。
老师说:“臧武仲因孟孙氏诋毁诬陷,逃离了鲁国。有人说,臧武仲后来又回到了鲁国的采邑防地,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念其祖先曾有的功勋,要求替臧氏续立臧氏继承人,以守先人之祀。于是,鲁君立了他的异母兄弟臧为。臧武仲把防邑交给臧为之后,便离开鲁国去了齐国。这里虽然没有说他要挟鲁君,但是依据臧武仲的博学多智,尚德守礼家风的数代传承,我倒是不相信有凭借防邑请求续立继承人这事呢!”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吾不信也”不是指孔子不相信其“虽曰不要君”,而是指孔子不相信“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这件事是否是事实。因为在传说的“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的这件事中,清晰地表达了:臧武仲凭借采邑防城,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而要求鲁君,这明显的就是在和鲁君谈条件的犯上作乱。即使说没有要挟胁迫君主,其实就是要胁君主。这是任何一个明白人都可以看得清楚明白的,是不需要孔子说“吾不信也”,更不需要将这话记录下来,并让编纂者觉得有必要编入《论语》之中。因此,孔子的“吾不信也”是针对“以防求为后于鲁”这件事的不信。在此前的一章中,孔子刚刚教导子路,肯定了臧武仲明理应变的智慧,这一章如果是对其要胁君主背义违礼进行言说,那么就会显示孔子对臧武仲前后矛盾不一的评论。实际上,臧氏家族在鲁国世代以博学多智见长,是周公礼乐文化的传承者。臧武仲是具有治国才能的,曾得到齐王的器重,但拒绝了齐王对他封城的美意。从臧武仲受到孟孙氏诋毁诬陷的事实来看,臧武仲也并没有具体的反叛行为。方骥龄在《论语新诠》中说:“臧武仲因受季氏之攻而出奔于邾,如防以后,卑辞向政府请立后于防,乃立武仲之后于防,武仲即致防而奔齐,免去国内一场灾祸,此孔子所以称之为知。但如本章旧解,以为孔子有深责武仲之意,岂非前后相矛盾?'虽曰不要君’,殆孔子肯定武仲之不要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