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七)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0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02

   释  解      

老师说:“当年,周公旦的封地在鲁国,卫康叔的封地在卫国,他们以内心所怀的仁慈悲悯之德,在封地上,推行'先之,劳之’的导民化民为政教化政策,让民众百姓守信、知礼、明义,使得民风朴实纯正,秩序井然,百姓秉礼守乐,和睦安定,亲如兄弟,展现了仁德行政的祥和安定之气象。”

03

   释  字     

《说文》:兄:长也。凡兄之属皆从兄。许荣切。
《玉篇》:兄:诩荣切。昆也。《尔雅》曰:男子先生为兄。
汉字“兄”从儿从口,张舜䘗认为“兄字从儿从口,实会人口出纳气息之意。人之出纳气息,原原不绝,靡有已时,故兄字有滋益义。……兄以滋益为本义,借为男子先生者之称。”(《说文解字约注》)谷衍奎认为:“兄与祝同源,祝的甲骨文是一人跪于示(祭台神主)前张口向天祭奠祷告求福之状,表示祭祀时主持祭礼念颂词的人,省去示则是甲骨文的兄字。……本义为祷告赐福。古代致祭以长,故借用以表示哥哥。”(《汉字源流字典》)《尔雅》“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先生者之年自多于后生者,其学习行与言亦必多于后生者而日有进益,故兄的本义作“长”解。(《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
《说文》: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特计切。弚,古文弟从古文韦省,丿声。
《玉篇》:弟:大礼切。《尔雅》曰:男子后生为弟。又大例切。《说文》云:韦束之次弟也。
汉字“弟”张舜䘗认为“许书无第字,即用弟之本义以说字。……弟的本义为次弟,自经传借弟为兄弟字,而后别造从竹之第以为次弟字,而弟之本义废矣。”(《说文解字约注》)高田忠周认为,从古文之象……与弗字所从同。然则弟与弗制字之意自相关。弗,矫也。故从韦从丿㇏,不受束缚也。弟即次弟也,顺从也,任围束也,故从丿不从㇏也。盖在弗字,违字之义弱矣。在弟字,韦字之义强矣。而从韦之意即同。(《古籀篇》)本义是次序,泛指次第,引申指同父母而后生者,又引申泛指同辈中后生者。

04

   素说     

前面六章通过“先之,劳之”的教导,让人们从正名、正《诗》、正身的行政中,体认君子行政的导民化民的通达周遍之要,引导教化民众百姓,正其身,实现“不令而行”的政通人和的国泰民安的和谐气象。本章通过“鲁卫之政”,让人们从具体的“亲如兄弟”行政实践中,体认把握君子行政的引领顺从“先之”的“滋益次第”,而使民众百姓间亲如兄弟的祥和安定之气象。
老师说:“当年,周公旦的封地在鲁国,卫康叔的封地在卫国,他们以内心所怀的仁慈悲悯之德,在封地上,推行'先之,劳之’的导民化民为政教化政策,让民众百姓守信、知礼、明义,使得民风朴实纯正,秩序井然,百姓秉礼守乐,和睦安定,亲如兄弟,展现了仁德行政的祥和安定之气象。”
本章需要注意:“兄弟也”不是指鲁国、卫国的始封者周公旦和卫康叔是兄弟,更不是指政事象兄弟,而是指他们推行的为政之法的结果。从“先之”的引导民众百姓知礼明义,从而人们之间关系的和睦安定、亲如兄弟般的和谐有序。理由有三:一是,如果是说周公旦、卫康叔是兄弟的话,这虽然是事实,但是“鲁卫之政”的“之政”两字没有着落。对此人们又错误地认为“之政”是指两国的政事,解释为鲁国和卫国的政事象兄弟,或者译解成政治情况有些相似。其实这也不妥当。因为“兄弟”两字间是有先后、主从次第顺序的,那鲁、卫两国间的如兄弟间的先后主从是什么?二是在前面六章仁德君子行政的教导之后,本章应该是展现“先之,劳之”的教化成果的,让人们体认“先之”的顺道之德,何来一章展现与“先之”无关的兄弟之政?因此“鲁卫之政,兄弟也”,应该是肯定鲁卫之政的“先之”之结果是民众百姓之间的亲如兄弟的和睦,而不是行政者的兄弟之关系,更不可能是指政事的兄弟之象。三是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感慨鲁卫两国的政事的衰乱,本章是叹息之辞,表达的是孔子满腹伤感的情怀。其实这也不妥。因为孔子虽然处于乱世,但是他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君子,对于不合道义的乱政自有自强不息的坚守和抗争,何来不明“道义”的无奈伤感和叹息?何来将其不义的伤感传导给自己的弟子和后世来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