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元舆后裔:嵩山北舒村
舒元舆后裔:嵩山北舒村
北舒村位于兰溪城北30公里,距柏社乡东北5500米。这里古时隶属兰溪县灵泉乡三都三图,旧称“嵩山舒村”,今属兰溪市柏社乡。1982年2月地名普查时,因其原与兰江街道舒村同名,又位于兰溪城区北面,改名为北舒村。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3.28平方公里,耕地730亩,山地260亩。下辖北舒村、全章岭、南明寺、中大塘、何卸坞、桐树岗、红珠山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50余户,1000余人口。以种植业为主。
舒氏阳基挂网形,自明卜吉到于今。
壶盘发脉千重势,嵩岳来龙一线清。
铁甲安排右首固,马鞍特耸左边围。
寿峰恒对绵屏古,梅水长流玉带新。
宗祖迁居绥福祉,子孙爰处集祥桢。
厅堂大展名尚义,京兆遗芳百世馨。
这是北舒村舒氏先祖舒守藩公于清嘉靖十年为嵩山舒村地理环境的描述。诗中的“壶盘”、“铁甲”、“马鞍”、“寿峰”均为柏社山名。
北舒村地处嵩山北麓,梅溪南侧,梅溪绕其前,嵩峰护其后。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环境优美。村中有建于民国二十七年的舒氏宗祠,占地一千余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村前有三座小桥贯穿兰浦公路,路旁有两棵古樟树分列村庄两头。
北舒村先祖舒元舆,字升远,系本女埠街道垷坦人,唐元和年间进士,授户县尉,励精图治,革弊政坛,长文学,倾群臣,深受文宗器重。历任监察御史、御使中丞兼刑部侍郎,直至宰相等职。公元八三五年,宦官集团专权约宰相李训、王涯同起除奸,不幸事败被害,史称甘露事变,宣宗八年昭雪冤案,钦赐甘露流芳,归葬于白露山南麓惠安寺侧,晋封为光禄大夫上柱国乘仙公,后与墓地立祠庙乘仙殿。昭昭甘露光如日月照,梓里节垂史策励后裔流芳,迄今已一千一百多年。
元末至正年间(约1365年),唐相舒元舆第十九世孙舒谡与舒诎兄弟俩从兰溪西乡,纯孝乡十六都仁塘(今兰江街道舒村)迁到嵩山舒村,即现在的柏社乡北舒村。舒谡字懋起,行礼三。其弟舒诎,字懋克,号永贤,行礼八。
自始迁祖舒谡、舒诎创建北舒村以来,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代,人丁有1200余人,先后衍分曹村、羊峨、何岗头、王村、施坞等五个以舒姓为主体的村落,是舒元舆在兰后裔三大支系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本支派排行字为:礼、良、进、纲、宦、宪、英、敏、景、贞、恭、谦、宗、逊、让、恺、悌、懋、淳、和、经、纶、维、纪、纁。
在柏社乡北舒村村口,东是操场,南为民宅,北距水阁至马涧公路不远,有一座祠堂,叫舒氏宗祠。民国二十二年(1933)奠基,民国二十五年(1936)竣工。由舒绍基出资建成。
舒绍基,曾任国民党政府特派驻鄂、绥清公署少将经理,武汉行营少将经理处长等职。该祠建成后一直为柏社乡完小的校舍。
舒氏宗祠占地面积936平方米。坐西朝东,五开间,三进,每进间有厢房连接,硬山顶。
前进:五间,通面阔21.1米,通进深9.5米。明间为一戏台,是本建筑的精华部分。戏台歇山顶,木匾上书“听嵩呼”三字。用三柱,扁尺梁。云龙喷水状牛腿,出跳深远。戏台面积36平方米。雕刻较精致,次间五柱,穿斗式。稍间有楼,楼下用六柱。
中进:通面阔21.1米,通进深9.50米。明间次间四柱九檩,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檩条下有坐斗支撑,顺檩有蝴蝶木。额枋下皮雕刻凤穿牡丹图案。稍间五柱落地,穿斗式。
后进:通面阔21.1米,通进深7.7米。明次间用四柱,卷草纹扁尺梁,卷草纹牛腿。稍正五柱落地,穿斗式。
六百多年来,北舒村舒元舆后裔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如明清两代的舒其志、舒锡年公,虽无显赫功名,但其道德文章,为时人所重,称誉乡邻。民国时毕业于中央海军军需学校,曾任北平行营及武汉行营少将经理处处长、军政部驻鄂军需局长、军需署设计委员等职的舒绍基;建国后毕业于同济大学,曾执教于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任湖北十堰市建委总工程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武汉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的舒思明,均生于斯,长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