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不是职务、并非职称,只是荣誉称号
岁月更替,时序推移。历史长河滔滔不绝,洗去了铅华,留下了珍贵的韶光。有些人值得被记忆,人已去,精神犹在。
朱光亚和钱学森、邓稼先一样,也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留学生涯的优越条件并没有使他忘记祖国的召唤,当祖国需要他时,他拒绝了留居美国,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国家。
在回去的途中,他还与多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公开信:“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他希望有智慧有担当的同胞们,能够一同报效国家。
60年代,为了维护我国国家安全,中国开始进行核弹试验。地址选在了新疆,主要考虑到新疆人少,对环境危害小,保密性也强。西北的烈烈寒风,吃住条件的恶劣,数年和家人联系中断,没有一个科学家选择退缩。朱光亚说,这辈子主要就一件事——搞中国核弹。
当时从苏联学成回国的杜祥琬巧遇朱光亚,两人去的都是试验现场,两人一路交谈,后来他回忆起朱光亚时说:“朱光亚院士不善言辞,话也不多,一旦说话就很有分量。”
新疆的冬天天气阴沉,云层厚重混浊,风呜呜地吼叫,像不知疲倦的豹子,肆虐地在空旷的地面奔跑,又像一把锋利的刀剑,在人暴露在外的皮肤上削了一刀又一刀,疼痛得难以忍受。当时的条件哪里允许他们能像现在一样呢?当时都是在帐篷里用一个煤炉取一点点暖意,后半夜还常常因为过于寒冷火星熄灭,而当时的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20多度。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困难的条件,包括朱光亚院士在内的一群人,他们取得了核试验的成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以后第三个拥有核弹的国家,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让世界不敢小觑。
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众多青年科学家从事“军备控制物理学”研究,并制造机会让他们能接触到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就他自己而言,自1950年4月回到祖国以后,再也没有出过国,直到1991年才率团去美国交流核军备控制的最新进展。
虽然朱光亚是“军备控制物理学”重大策划的领头羊与组织者,他却很少说话,常常站在会议的边缘,把发言的机会交给我国的中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去发挥,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刻才会出来。
在提交试验报告时,他总是特意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强调是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从不居功自傲。甚至曾在“某院士”的“院士”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圈,并在旁边的空白处标注:“'院士’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能作为一种称谓使用。”
朱光亚是核物理学家,也是战略科学家,他为了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了我国国际安全建设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但是在2011年2月26日,这个平常的又不平常的日子,朱光亚院士,离开了我们。朱光亚院士像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离去是一个巨大损失。
我们深刻缅怀两院资深院士朱光亚,愿“朱光亚星”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