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如果他在吐槽大会,足以让西方政客闭麦

他是清末最后的一根辫子
他号称“清末怪才”
精通英、法、德、拉丁
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
他在西方比在中国有名
1913年与泰戈尔一起
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辜鸿铭
辜鸿铭虽然出生在马来西亚
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
因早年祖辈迁居南洋
所以辜鸿铭从小接受西洋教育
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马来语
更是在欧洲留学14年
但怎么会留着一根象征“封建”的辫子呢
那是因为从小他的父亲告诉他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
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虽然辜鸿铭留着辫子
但他本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
那样的顽固传统
相反的,他有一颗有趣的灵魂
辜鸿铭曾在北大任教
一进教室,学生看见他梳着个辫子
纷纷嘲笑他
他等众人平息笑声后
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
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我头上这根小辫子,要想除去容易得很
但诸君心里那根辫子
要想除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听到这句话的学生,都沉默了
羞愧于自己的嘲笑
对辜鸿铭更是多了几分敬意
辜鸿铭对于自己的辫子
有着异常清醒的认知
辜鸿铭曾撰文说
“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
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
我完全可以肯定
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
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
所以,中国目前最迫切的改革并非改头换面
而是派出最优秀的中国人
去向欧洲人民展示我们的真相”
这句话很好地预言了近期
很多移民海外华裔
受到暴力袭击的新闻
让国人更加警醒
我们应该自强而不是慕强
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道
剪掉辫子并不能代表思想进步
留下辫子也不能说明思想腐朽
反而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
推翻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智慧
那根“辫子”就从未离开
于是,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将
《论语》《大学》《中庸》
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人
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
1916年,《春秋大义》的德译本出版
立马在德国掀起一股风潮
鸦片战争野蛮地打开中国国门
让中国沦为屈辱的殖民地
他始终牢记义父对他的嘱咐
“你可知道
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
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
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
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
教化欧洲和美洲。”
在国力羸弱的时代
中国人免不了遭受西方人的鄙夷
但辜鸿铭偏不让洋人得逞
他一定会巧妙又有趣的反讽回去
一次外国使团的人笑话他说
“你们东方人为逝者烧纸钱有什么意义吗?”
辜鸿铭怼道
“那你们西方人为死去的人送鲜花
难道他们也可以看见吗?”
再例如一次辜鸿铭在电车上
看《泰晤士日报》
同车的几个英国人看见他
身穿大马褂,还留着辫子
便讥笑说
“中国人大字都不识得几个
还装模作样的看报纸”
辜鸿铭听到便将在读的文章
用英文流利地念了出来
对着几个英国人说
“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
我要不倒着看,都觉得没意思”
还有谁比他更适合上吐槽大会呢?
金句频出,句句封神
在那个混沌的年代
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思想
是被世界遗弃的,是落后的
只有跟上西方的步伐
才能抵达改革的终点
于是,辜鸿铭显得形只影单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

许多答案已逐渐清晰明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发展

均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新四大发明的诞生、国货的崛起

让我可以自豪地昂起头来

骄傲的宣言

“Made In China”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