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功夫修纸上千秋,古籍装帧修复课程入大学课堂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教师葛瑞华将古籍装帧实践嵌入文学院开设的古典文献学课程,引导修习该课程的研究生们完成了古籍装帧的实践。

选修该课程的27名2020级硕士生两次走进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心,完成总计4小时的古籍装帧实践课。为保证教学质量,葛瑞华提前一周开始配备工具和素材,包括铅锤、针锥、镇纸、直尺、丝线等等,并用古籍修复专用打印机给宣纸打上栏线、版心等,再将宣纸裁成适宜的尺寸,使之具备古籍书页的基本样式。

古籍装帧实践课围绕一册线装书的完整装帧流程展开。该流程大体可分为十个环节:折书页、齐栏、书页压平、搓纸捻、算尺寸、订纸捻、上书皮、打眼、缝线、贴书签。这些步骤看似容易,操作起来难度却非常大。葛瑞华一边讲解,一边给大家演示,演示结束后又指导大家操作。很多同学在扣皮环节就多次返工,才完成工序。打眼要打成一条直线,距离不紧不松,也极考验人的手眼协调能力。缝线功夫更是让不少同学感到“被虐”。尽管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如何给丝线打结、如何缝线,还是有同学发出“看不懂”“好难啊”的哀叹。

图说:葛瑞华手把手教授学生装帧古古籍。图片来自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但是这一实践课程让同学们对古籍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孙同学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一本古籍从无到有的生命历程,折线、齐栏、缝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标准和一丝不苟的细心。只有亲身经历过其中的不易,才能理解书的历史,生发对'有典有册’的尊重以及'书于竹帛’的敬畏。”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是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与特藏部下属的古籍修复中心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包含古籍修复室、修复技艺传习室、数字化设备间和专用库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此设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这是北京地区首家高校传习所,并得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持续支持。

古籍修复技艺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既是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古籍修复技艺的站点,也是学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基地。专业的修复人员和先进的设备资源充分保证了“古籍修复与保护”“古籍版本与鉴定”“古籍装帧实践”等《古典文献学》嵌入式课程的开设,今后也将持续开发相关实践性课程。

同期,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古籍装帧与保护培训班,这是该协会本年度首期面向社会大众的培训活动。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市、区,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31名学员经过遴选,参加培训。自2018年以来,协会依托专业委员会,联合会员单位开展印谱文献编目鉴定、民间古籍收藏与保护、古籍传拓技艺、古籍书志、西文书籍装帧与修复、古籍收藏鉴赏阅读等多次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古籍保护从业人员和爱好者500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古籍保护相关领域好做法、好经验的传承传播和应用推广。

来源:新民晚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