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稀疏疏

“稀稀疏疏”在孝义话中可以读xīxilāla。

1.兀家的胡须长的稀稀疏疏的,没有几根儿。

2.院里有疙瘩(“块”的分音词)儿地咧,稀稀疏疏的栽的几苗洋柿子。

3.说是两点开会,都两点半啦,人们才稀稀疏疏的往会议室走咧。

例句1的“胡须”读hūcēi。

○《汉语大词典》中有“稀疏”,解释有“不稠密”。

○《现汉》中,“稀疏”读xīshū,解释为“(形)(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稀疏的头发|稀疏的枪声”。

○《重编国语辞典》中有“稀稀疏疏”,解释有“稀少而不稠密”。

普通话的“sh”与孝义话的“l”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晒晒儿:lièliar

2.束住:lā住

3.叔叔:lǎolao

4.收束不住啦:收lε(三声)不住啦

5.马束头:马lōng头

6.把衣裳再涮一下:把衣裳再liuò一下

7.说说:说lā

8.硕大的:lǎo大的

9.跟他没说的:跟他没liāo的

10.展示:展lā

11.拾拾:拾lε(四声)

12.失陷:lōng陷

普通话的“u”与孝义话的“a”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愚钝不堪:愚钝bā堪

2.称度:称dà

3.父:bà

4.路路:mǎ路

5.芜薉:lā薉

6.阴雾混沌:阴mà混沌

7.污污污秽:污wā污秽

8.触你祖宗:bǎ你祖宗

9.一处儿里:一dǎr里

10.树杈:bà杈

11.总数总儿:总dà总儿

12.束住:lā住

13.结束:结sà

即“疏”是可能读lā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稀稀疏疏”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汉语大词典》中有“稀拉”,解释有“稀疏。如:稀拉的枯草”。

2.《汉语大词典》中有“稀落”,解释有“稀疏,零落”。

3.《汉语大词典》中有“稀稀拉拉”,解释有“犹言零零落落。稀疏的样子”。

4.《汉语大词典》中有“稀稀落落”,解释有“稀疏貌;稀疏冷落貌”。

○《说文解字》中,“疏”的解释有“通也”。

○《汉语大字典》中,“疏”的解释有“疏导;开通”。

我的理解是,“疏”的本义为“疏通”,没有“稀少”的意思。“稀”曾读lā,后来音变为shū,人们不知道“稀”曾读shū,于是记为同音的“疏”。

我的分析是,本字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少”。“少”可能曾读lā,“稀稀拉拉”可能源自“稀稀少少”。“少”后来音变为shǎo,shū,“稀疏”可能源自“稀少”。“少”再后来音变为xī,人们不知道这一点,于是新造了“稀”字。


旧文参考:

胡须(2019年5月14日)

疏(2019年10月2日)

稀稀(2020年2月2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