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恨恨

“恼恨恨”在孝义话中可以读nǎo hèng heng,也可以读nǎo xìng xing,指“神情恼怒的样子”。

1.你们闹架来?我看见兀家恼恨恨的出的啦。

2.快把眉头子放开罢,不用恼恨恨的啦。

3.后晌时,我看见兀家恼恨恨的回来啦,不用问,事情肯定没有办成么。

4.书记问兀家话咧,兀家恼恨恨的坐的兀处不说话。

○《汉语大词典》中有“恼恨恨”,解释为“恼恨貌。王子硕《评工会上》:'桂权爹长出了一口气,恼恨恨地坐在椅子上生闷气。’”。

普通话的“h”与孝义话的“x”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老汉家:老xì家

2.河:xī

3.嗔恨:嗔xiè

4.横思顺想:xuā思顺想

5.烘红薯:xiә(一声)红薯

6.互助:xiāng助

7.虎头虎脑:虎头xìng脑

8.明晃晃的:明xǐxi的

9.不回顾:不xū顾

普通话的“en”与孝义话的“ing”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本性:bǐng性

2.汗流的涔涔的:汗流的dīngding的

3.喷香:pìng香

4.吻:qīng

5.砍一斧子震百枝:砍一斧子xìng百枝

6.赶趁:jǐng趁

7.甚好:tǐng好

8.桑葚:桑xìng

即“恨“是可能读xìng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恼恨恨”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胜溪俗语》中有“恼圪惺惺”,解释为“恼怒的样子。﹝例﹞你瞅兀家恼圪惺惺地,不知道谁惹着啦”。

2. 《繁峙方言俗语汇编》中有“恼惺惺”,解释有“'取音释义’。'惺惺’为表示程度和感情色彩的后缀。形容词,形容很不高兴。如:他整天都是恼惺惺的”。

○《孝义俗语大观》中有“恼圪悻悻”,解释为“恼怒的样子”。

○《静乐方言研究》中有“恼悻悻地”,解释为“闷闷不乐的样子”。

○《汉语大词典》中有“恼悻悻”,解释为“恼怒貌。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七一回:'吴士登皱着眉头没吭气,半天才说:「我不搬。出去也是死,倒不如死在本乡本土。」说完,就恼悻悻地往外走了。’”。

我的理解是,写作“恼悻悻”也可以。但“悻”可能是“恨”的变音。人们不知道“恨”会音变为“悻”,于是新造了“忄表义+幸表音”的“悻”。

○《说文解字》中,“悻”的解释有“恨也”。

○《康熙字典》中,“悻”的解释有“悻悻,很怒也。【孟子】悻悻然见于其面”。

○《汉语大字典》中,“悻”的解释有“恼恨”,还有“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