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说中医第一百四十五期|艾灸先来化寒浊,栀子小方泄湿火

追先贤之遗志,继古医之传承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痛风病根的问题,它是因为风寒湿邪导致身体出现红肿热痛。也给出了相应的调理思路,就是温阳化浊,祛瘀通络。

那相对常见的办法,就是用艾灸化寒,如果病情严重,还需要采用隔姜灸增强效果。

同时,因为在这其中会有非常痛苦的“融晶痛”问题,郭老师给出了一个祛邪小方来帮助大家缓解疼痛。

元气缠在一起的情况,就好比本来一条宽敞的能过十辆车的马路,结果现在因为事故,只能过一辆了,那公路肯定就会堵车。

对待痛风,一方面我们要祛除风寒湿邪,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同步止疼。止疼要消耗元气,因此,健脾养胃的方子不能少,此外,还需要营养素和祛邪小方。

今天我们主要讲讲祛邪小方。

祛邪小方,包括桑叶、栀子、葛根等药材,用打粉机打成粉之后,泡水喝。其中的桑叶我们以前已经讲过了,所以,我们接下来主要来了解一下栀子。

栀子,就是栀子树开花以后的果子。

这一味药材,最早是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用这味药在治病了。

为何栀子有如此久远的药用历史呢?这还要归功于栀子的一大作用:作为染料。且染出的颜色比较特殊,是黄色。

在封建时期,特别讲究长幼尊卑,因此,就连衣服的颜色也要区分。

一般老百姓,基本上只能穿蓝色的衣服。大家看古装剧,基本上都是以蓝色居多。只不过一些人衣服太旧,染料褪色,衣服就比较显灰、发白了。

那黄色的衣服就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且基本上都是供皇家贵族使用,因此,也被称为御服。《汉官仪》中就写到:“染园出栀,供染御服”。

明确表达了在汉朝时期,就有成规模的染园,主要是用栀子作为染料去给御服上色。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产业已经发展的很庞大了,因此,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千亩栀,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那这古人喜欢种植栀子树,以及用栀子做染料给衣服染色,这跟我们要讲的祛邪小方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说到古代中医前辈发现药材,应用药材的不易了。

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冬虫夏草,为何直到唐朝公元710年才被发现,时间上比栀子晚了有一千年。关键原因就是发现难,因为冬虫夏草产地在青藏高原。

而栀子因为古代染料需要,种植规模就很大,这也自然便于中医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后续应用。

反过来也是如此,比如五行健脾散之所以能经历千年考验流传下来,这也与其药材都是药食同源有很大关系。

总而言之,用药就像用人,能力、人品缺一不可,好的药材、好的药方必须是能经过历史考验的。

那栀子作为药材,它有什么作用呢?

可能很多朋友一看栀子药性寒凉,就绝对不能用。但是作为针对痛风的祛邪小方,因为要祛除身体邪气,必须要用寒凉药材止疼。

而这里生长出来的栀子为寒凉性质,从阴阳上讲,这是物极必反的真实写照,就好比鹿茸,就是一个阴极阳生的东西,越是冰天雪地,鹿茸的阳性越重。

栀子也是这样,当天地中整体气候都比较热的时候,它自身的特性,可以将天地之间的寒气收藏在果实中,从而使栀子树可以经历寒冬而不凋谢。

大家如果去闻栀子的味道,还稍微带点香味儿,它吃起来口感却是比较苦和酸的。

这与我们之前讲的诸花皆升帮助元气上升发散相对应,它的药性如果总结,就是诸子皆降,帮助元气下降收缩。

黄元御的《长沙药解》是这样记载的。

栀子首先可以清心火而除烦郁。大家可以想想一个人心里有火会怎样,通常的表现就是烦躁不安,坐卧不宁。

痛风患者也是这样,在疾病发作时,会疼的心烦意乱,睡不着觉,不仅是关节疼痛,心火也会上升,而心火伤的是元神。

栀子其次可以泻脾土而驱湿热。痛风的根源就是因为风寒湿邪导致邪气沉积,形成湿毒,从而出现红肿胀痛。

这种湿毒的危害,在痛风中经常表现为突发的关节疼痛。我们经常讲柔情似水,当水是液体时,自然很温柔,但是如果受了寒气结了冰,就变得很尖锐了。

上期我们也讲到,这种湿毒在西医中被称为尿酸结晶。当积累的越来越多时,关节之间的缝隙就越来越小,从而挤压骨头,就会出现水肿。

而肝主疏泄,利尿离不来肝的疏泄作用。因此,当肝的元气充足时,疏泄功能就会很强大,反之,不仅不利于疏泄,还会影响其他血管疾病。

《孙子兵法》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调理身体也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目的。

前面我们去讲小魏的调理办法也是一样,先让他的疼痛减轻,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质量。以免失眠损害我们的元神。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搭配健脾养胃的方子,通过增强元气来防止寒凉药物损害脾胃健康,这关系到我们的身体根本。

除此之外,我们也讲到了很多其他办法,比如泡脚,让热气直接接触发病部位。

比如,按压穴位,叫四缝穴。因为小,因为大家可以用牙签钝的那一头去扎一扎。稍微使点劲儿,感觉到疼就到位了。

好的,那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将为大家讲讲关于痛风营养素的内容,下期我们再见。

▇ 注1:本文整理自《大白话说中医》系列节目。

文章及音频当中提到的中药方以及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要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请勿自己盲目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