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中医爱好者说几句话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现在对中医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笔者考入中医药大学前,也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是患者还是普通人,喜欢中医是一种好事情,但要避免有意无意地走入误区。

学习中医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是为了对认识疾病多了一种思路或者一种纬度,这种纬度是与现代医学不完全相同的,是多一个视角,学习中医就是多了一条出路,而不是用来对抗现代医学,对抗医院,陷入非此即彼的偏执之中。比如一个发热,现代医学考虑是否微生物感染,而中医考虑是否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饮食,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追求疾病的本质。千万不能因为中医诊断是积食发热,就全部否认西医诊断微生物感染的客观事实,否则会闹出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

中国人讲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学习中医也是这样,中医的学习与进步是没有尽头的,也是没有止境的,真的是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有些中医爱好者看了几本书,浏览了一些网站,报了几节学习班,就自以为自己很牛逼了,飘飘然起来,然后自然而然就把全天下的医生都看做庸医,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到哪看病都是考较大夫,自以为自己已经是登堂入室了,其实人家许多西医遇到这样病号根本不屑搭理,懒得去辩论,送走为上,因为纠缠不清。

如果真的想学中医,如果现阶段没有临床医师跟诊带教,从大学教材上手学起,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要痴心妄想通过阅读公众号文章,看点养生书籍就能掌握中医基本的概念思维,那时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有兴趣,真的有精力,就去拼命背书,比浏览网络文章加抬杠强多了。甚至都比报一些乱七八糟的学习班要强,哪一个学科都是如此,只要真心想学,那些最基础最正统的知识都是公开的,就看一个人是否去真正努力。

中医内部也是分门派的,除了中医大夫的各种主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外界各种客观原因,比如历史环境、地域气候、接诊的人员层次、多发疾病谱等。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乡村基层中医与北京三甲医院中医专家,两者接诊的疾病谱是不同的,接诊的患者群体也是不同的,自然会行成不同的用药风格。

所以,不同门派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更加符合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初学者可千万不能被忽悠了,毕竟谁都不会说自己门派不好,都会声嘶力竭地去夸赞。得了温病,自然要去运用温病学派的路子,得了脾胃内伤疾病,自然要去参照李东垣的路子,得了伤寒,是无法绕开张仲景的……

越是基础阶段,越要开阔视野,兼收并蓄,齐头并进,否则就像一株幼苗一样,哪怕看似残缺无关紧要的一点嫩芽叶片,都会影响将来的整体枝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