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解说(演讲版)

作者:郭顺红

2019年9月8日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学友,大家好!

前言

去年8月在咱们这个群做过一次讲演,题目是《周易卦序论》,主要谈了我对通行本《周易》卦序排列规律及其思想的看法。此后群主郑静又多次邀我在群内讲课,各种原因吧,一直拖到了现在。今天我就讲一讲易经中最为神秘莫测的“太极图”,题目叫《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真的不好讲,牵扯到中国思想史的核心问题,牵扯到易学本源问题,牵扯到个人学术视野和学识认知问题,单独拿出太极图来讲好的并不多。我们这个易学群有不少大学里的哲学系教授,也有专职从事国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有在易学领域探究几十年的前辈,他们大多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还有民间高手世外高人,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面对这么多专家里手,应该有个高水准的演讲才对,但是由于水平所限,今天我所讲的只是个人研究的粗浅认识,有不对的地方随时批评赐教,也希望以此能够抛砖引玉。

太极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易经本源上的问题,在讲太极图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为太极图来源的《易经》是怎样一部书?

《易经》是中国文化中流传下来最古老的学问,也是中国神秘文化的代表之作。历代以来,主流观点认为《易经》出自圣人之手,是探究天人关系、阐述易道,揭示易理的关于事物关系及变化根本法则的哲理书,所以历代以来《易经》被列为“五经”之首。尽管主流观点如此认识,但历代学者对于《易经》一书的性质还是有很大差别,按照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分法,主要有两派、六宗,两派就是易理派与象数派;六宗就是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到了现代宗派就更多了,有科学宗、医学宗等,其实所谓六宗只是易学应用于不同领域而已,易学最主要的区分就是义理派与象数派。

我是持易理、象数互补统一观点的,当然反对歪理与滥用象数。象数也不等于术数,术数主要是易学象数在占卜、禨祥推算等方面的应用。象数应用于传统医学就有了中医理论;应用于天文学就有了中国古天文学理论;应用于古代政治就是《尚书·洪范》、《周礼》所传承的政治哲学;应用于儒理与身心修养就是周敦颐所传《太极图说》及其理学;应用于道家炼丹修炼就是陈抟《无极图》、魏伯阳《参同契》等所传的神仙之术,如此等等。

《易经》与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有一套完整的象数系统(易卦爻符也是象数),我们知道,有些易经学者(古代、当代都有),特别是穷经皓首枯守一隅的学究,他们对易学象数之学(包括易经中的太极图等)嗤之以鼻,认为不是易学的正途。他们认为人类的最高思维境界是抽象,所以抽象的哲理才是易学的正途。这种说法其实毫无道理,只能说这些人对易学中的理、象、数之间的关系没搞懂,更不理解易学象数的深邃意境。《易经》中易卦符号本身就是象数,如果没有伏羲画八卦,就不会有《易》,《易经》更不会成为群经之首。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抽象语言和图象语言一直都在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到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图象语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比如现代建筑工程中少不了模型设计图,机械制造行业中不能缺少设计蓝图,网络工程中必须有拓扑结构图,经济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模型和图表,软件工程中有逻辑框图,集成芯片技术中有逻辑线路图等等,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图象语言。作为“图像语言”的模型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方法中的核心要素。

所以我认为人类思维越程度越高级,图像化语言会越发达。

象数就是特殊的、具有类比性的易学“图象语言”,象数能够表达出抽象易理难以达到的“言外”之意境,所以易学中的象数和易理应该是并行相通的,是相互解释和补充的,是中国易学哲学所特有的。

古人能将高深精妙的易学哲理用简单的“图象语言”表达出来,让普通大众理解领会,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太极图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最简单、最精深、最奥妙的“图象语言”表达,是中国哲学的“模型化”表达,这种表达是世界文化中所独有的,所以太极图能在中国甚至国外广泛流传,几乎成为了中国的特定符号。

好了,下面开始进入正题,本次所讲包含两部分,一是易经之源,二是太极图说。

一、上篇   易经之源

(一)、因缘

       中国人是讲究缘分的,谈谈我与易经之缘。

下面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些以前没有讲过,为了说明太极图和易经的神秘莫测,我还是简单说一下。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里都有推脱不掉的缘分、使命与责任,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的历程,我青春年华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易学、易道的探究上了。追寻、求证太极之理竟用了大约20年时间,研究探索周易卦序用了10余年时间。

那么我进入这一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1985年由于身体原因开始自修调息入定之术,一练就是几年,1990年5月某日深夜,我入于定中,突然灵光照耀,先后內视到两幅图象,持续数分钟,十分真切、十分漂亮。

第一幅为彩色太极图,太极图内致密流畅的七彩之气按照太极图的模式涡旋流动,因下面专门要讲,就不贴图了。

第二幅为下面这幅大方鼎图,鼎为青铜色,鼎下木头燃烧的火焰跳动清晰可见。

当时没有看到过太极图及《易经》相关书籍,能见到这两幅图已超出我的认知范围,而且是内视体内的图象,这些用现代科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按照现在科学发展的方向,在探索人类生命现象和生命本源方面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此后就开始了我的探寻之路。

我们知道,鼎卦是六十四卦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人造器物作为一卦的。

《鼎卦·大象传》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为国之重器;鼎,意味着革故创新;鼎,代表着一种使命。

单从这两幅图像来讲,第一幅为太极阴阳八卦整体之象,第二副则属于六十四卦之一卦象。

探索之路是艰辛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走过一段不平凡的修证之路后,再看这些内视到的太极图像什么的,也不算什么了,只是阴阳与五行之气的显形化象,只是你因缘气聚在体内的化现,只是阴阳五行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之理通过图像展示出来让自己领悟。只有亲证太极本无极之无形无相、无人无我之境,才算寻得易道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深入观察社会关系人生浮沉,并参证《易经》太极图及诸学经典,才能深刻领悟太极图之奥妙真谛,才能将易学之理应用于社会实践,造福一方。

好了,前面谈的是我与易经之缘。

(二)、八卦起源

太极图是怎么来的呢?她与《易经》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八卦是怎么产生的?很多人都会问。

在中国文化中,太极图可谓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图形,关于她的来源可谓众说纷纭,而太极图案也有很多种。

很多学者认为太极图出现的很早,就是中国文化传说中的“河图”,应该是与伏羲画八卦同时出现的,传达“河图”真意的数理解读就是“洛书”(前者为图,后者为书),比如《尚书·洪范》就被称之为“洛书”。

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她的承传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之源。传说太极八卦源于“河出图”。台湾学者陈立夫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使用毛笔中锋所画,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参见陈立夫著《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

我对太极图的来源则还有一种观点,古人是讲究奉天时运的,要根据天时定期入定修养的(如《复卦》象辞有:“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太极图是古人入定时在思想纯高度纯净状态下出现的一种内视景象,这种景象是天与人合一状态下的生命活力的呈现,是天地阴阳二气在人体交汇融合的显形化象,是天人万物共同遵循的阴阳运化规律的形象化演绎,也是古人智慧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这或许就是伏羲氏所见到的“河图”。

这里先要澄清一个问题,有人说《周易》经文中没有“阴”、“阳”这两个字,所以认为《易经》中不存在阴阳,也不讲阴阳,甚至认为西周时期的古人都没有阴阳观念!这是错误的认识。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相对立与互补的概念了,在西周初年武王问政于箕子的《尚书·洪范》中载:“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殷末周初时期,刚、柔这种很抽象的相对互补的观念就已经存在了。

中华民族自从伏羲氏开创了文化,有了思辨的思维,就有了好坏取舍,阴阳观念就在其中了,特别是出现了《易》卜卦这种活动后,说明古人已经有了好坏取舍、趋吉避凶这种决策行为,《周易》卦辞中有大量出现的吉与凶的卦断,就是阴阳观念的一种表达。

尽管《周易》经文中没有出现“阴阳”这对词汇,商周时期出土文物中至今也没有发现“阴阳”这两个字,但是阴阳对立互补的观念早就存在了,比如近代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或青铜器铭文上的数字卦,用奇数和偶数分别表达六爻卦的阴和阳属性,如果没有“阴阳”这种这种概念,怎么会用数字的奇偶来表达卦爻的不同属性呢?可以确定的说,如果没有阴阳观念,就不可能有易卦的出现。也可以反着说,如果伏羲画八卦时没有阴阳概念,造出八卦有什么用?

根据我的推断,自伏羲画八卦开始,阴阳爻卦符━和--就确定了,因为这是伏羲氏入定内观所得(即“河出图”)。近代出土的殷商时期的卜骨数字卦,都是卜筮的方便记录,不是卦爻本身。就如同现在火珠林六爻铜钱卜卦法还在使用圈、叉、点、双点表示卦爻的不同属性一样,属于卜筮派的习惯用法。

从近年来出土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思想相关联的代表阴阳的方位之神:青龙、白虎,或者再进一步代表四象的方位之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出现的很早。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的“青龙、白虎、人”形意墓。墓葬的年代通过碳十四的测定,认定它们是6500年前(有人说是五帝时代)入土的!也说明中国古人早在6500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了青龙、白虎这种“两仪”阴阳相对应的概念了。

龙为天上之物行云布雨飘忽不定代表阳,虎为地上之物步伐轻柔威风凛凛则代表阴。龙虎相对在《乾·文言》也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在这里,水与火并列相对,龙与虎并列相对,说明龙与虎确实是作为阴阳相对概念而使用的。由阴阳相对扩展到后来出现了四象相对,因此有了四方之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构成了中国古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的基础。从道家或中医来讲,这四方之神也是我们体内肝、肺、心、肾四大脏器功能的显形化象。

有了阴阳相对观念的认识,就会有阴阳合中的概念,阴阳与阴阳和合之中构成了三才;有了四象相对观念的认识,则会有四象合中的概念,四象与和合之中构成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由四象相对应再进一步扩展而有八卦相对。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是一个完整的数理体系。

前面谈到了阴阳八卦体系,其根本就是阴阳,那么阴阳八卦是怎么来的呢?我的回答是:感通而来。

以我的亲身体验,并根据易学发展史中关于“河出图”的传说,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远古时期,伏羲氏在统领氏族部落的过程中,长期观察天地运行以及人事之关系,试图找寻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把握,然而始终不得要领,由于长期探索,感而随通,突然有一天深夜,他在入定之状态下内观到了太极图与阴阳八卦之影象,随后他将阴阳八卦与外界天地万物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一一对应验证,无不契合,神妙无比,故而创立了八卦。这就是伏羲画八卦“河出图”传说的由来。《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画卦后数字和文字也由此诞生了,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

大家不要认为我这个“河出图”说法玄乎其玄,其实人类的认知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灵感”,一种是实践与思考的反复提炼,这两种互为补充。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来源于特殊状态的“灵感”,例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来源于睡梦中的启示,这是题外话。

自伏羲氏八卦体系建立之后,太极阴阳三才五行八卦成为中国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正是基于太极阴阳八卦世界观的认识,中国文化没有走入西方那种宗教神创文化(因为西方先哲没有从根本上证悟、解释这个世界本原,解释不了才推给了上帝)。所以,中国历史的远古传说都不是神灵,而是半世俗、半超越的具有文化义理意义的帝王,即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与三才、五行思想相对应,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理史合一”(中国文化有“理事合一”之说)。

伏羲创立八卦之后,后代先哲又将八卦组合重卦而为六十四卦而用于卜筮,并将卜筮过程中的感悟或经典的案例(即彖辞、爻辞)系于每一卦、爻之后就有了《周易》文本,由此发展完善出了《易经》这一中国文化独有的具有数、象、理综合全息思维的思想体系。到春秋战国时期先贤又将散落的易学八卦生成、八卦意象、卜筮方法、解卦原理等内容(特别是八卦生成原理)收集整理则出现了《易传》,那么至此作为《易经》的文本(包括经和传)就固定下来了。

自宋代开始易学图书派兴盛,以八卦或六十四卦图说易,并且将黑白点符号组成的四方或八方有规则的数字图形称为“河图”、“洛书”,有些宋代学者甚至认为这黑白点的“河图”、“洛书”就是伏羲画八卦时的真正来源。其实,宋代黑白点的“河图”、“洛书”只是将我前面所说的四方(四象)、五行、八方(八卦)乃至九宫的结构用黑白点数字来演绎表达而已。

除了前面所述,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中”这个概念,我们的国家被称为“中国”,即天下之中、中央之国,这个叫法已经很久远了。最早出现“中国”这一词汇的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何尊。

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尊,被文物专家命名为“何尊”。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青铜尊上有122个铭文,铭文中有“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等记载周成王迁都洛邑(洛阳)之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尚书·洪范》九法的第五条法则就是“皇极”,即中道法则。在前面提到的三才、四象、五行、九畴这样的结构中,都包含了“中”这个要素,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做事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即所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也是中华文化能悠久流传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三)、八卦与六十四卦

为什么八卦系统只存在于《易传》中?

《周易》六十四卦经文中是没有八卦的,只在《易传》中对八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很多人搞不清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关系,就认为八卦是后出的,甚至认为《易经》六十四卦本经才是根本,八卦是没用的,这是对易经体系没有整体认识,对阴阳八卦的作用不了解所致。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这套系统是《易》的基本核心架构,是阐述事物总体变化过程与相互关系的,也可以说是易的核心系统,也是六十四卦的解释系统;而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描述的是事物某一阶段的变化状态(除了乾坤两卦之外)。没有八卦的组合构建就不会有六十四卦的存在。

作为易学哲理的核心系统与六十四卦的解释体系(——阴阳五行八卦)在西周及之前只在精英阶层内掌握并传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传承于周代上层的易道、义理系统,即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内涵才开始流传于民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这些流传资料收集整理传授给弟子,才有了《易传》。

阴阳五行八卦系统只在上层精英传承,《尚书·洪范》篇可以佐证。《洪范》中详细记载了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将治国之理晓以阴阳(刚柔)、和合三才、顺应四时(四象)、参赞五行(金木水火土),最核心的是启征皇极,箕子将这套数理应用于政治哲学构建,使得治国理政具有天道伦理和可操作性,这些理念由殷朝旧臣箕子(商纣王的叔父)传给武王,足以证明这一数理体系属于上层精英传承,属于帝王之术。

《尚书·洪范》中还记录了用卜筮辅助决策的过程,参与决策者包括了王、卿士、庶民的意见(包括上中下三层,是中国最早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龟卜、蓍筮结果的综合决策(见下图表所示)。从《洪范》中这个决策过程来推测,当时的卜筮是用六爻之六十四卦判断吉凶取舍的。从《洪范》整套治国理政体系来讲,卜筮只是辅助决策的一部分。

八卦重卦为六十四卦后,可以呈现事物变化的万千形态。六十四卦如何得到呢?古人最早通过龟骨煅裂卜卦,后来出现了蓍草卜筮等方法以呈现吉凶悔吝,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奥的方法,是通过心物合一达到感而遂通,未卜而知。不论六十四卦卜筮的解卦还是六十四卦之意象感悟,其基础仍然离不开阴阳八卦之理、象、数系统。

作为《周易》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通行本周易卦序通过“非反即覆”这种对卦的规则排列,意在说明易卦间的复杂反覆均衡与互补关系,说明《周易》卦序产生的年代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对六十四卦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些都需要相当的数学知识和深厚的易学造诣。关于周易卦序的研究内容,我去年在本群中做过《周易卦序论》的演讲,今天就不多说了。

周朝是易学发展进入到一个非常高度的重要里程碑,传说文王被商纣王拘于羑里而演易,深刻洞察了天人关系,建立了天尊地卑,乾先坤后的卦序体系,为《周易》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周公旦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依据《周易》思想的天人关系建立了完善的周代政治伦理(即以《周礼》为基础了亲亲相尊的礼、乐伦理体系),为周朝绵延八百年奠定了重要基石,也为中华文化的建立与传承奠定了根基。在随后中国三千年文化的发展中《周易》中的这种天人伦理观一直主导着中国古代社会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易经》包含的天人伦理中,至始至终都包含了政治哲学内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两者),所以很多学者都认可《周易》是“帝王之学”,是“治世之学”。

春秋时期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孔子及弟子搜集整理阐述的《易传》奠定了易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走向与脉络。

宋代是中国易学发展的顶峰时期,自图书派易学出现之后,包括《洪范》在内的阴阳五行八卦中的数理体系融入在了宋代的图书易学之中,太极图就是图书易学的集大成,对后世中国文化及哲学影响极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易经》出现了研究热潮,易学这棵古树在新的时代重又焕发了生机,经过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洗礼和科技冲刷,易学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的光泽,却又增添了新的光辉。近几十年来易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易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作用亦越来越显现,易学作为哲理在科学哲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在《易经》研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周易》通行本卦序和太极图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并在《易经》之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用于现代政治哲学和文化价值构建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参见我的微信公众号“易知事”中的相关篇目】。

好了,《易经》的起源和八卦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就说到这里。

总结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九宫等,都是在一个时空体系之中的,是阴阳八卦系统的构成要素。而由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这样的倍增架构,构成了易经六十四卦卦符体系的生成过程和模式。

那么大家会问?前面谈到了两仪四象五行八卦,这和“太极”有什么关系?两仪、四象、八卦是怎样的演化模式?太极图如何应用?用在何处?好,下面开始讲太极图。

二、下篇   太极图说

(四)、太极之本

太极所讲的是本体论。

太极一词出自《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什么是太极?

在中国古文献里,“太”常常训为大,《白虎通义·五行》曰:“太,亦大也”。“极”常常可以训为“中”,郑玄所作《笺》曰:“极,中也。”孔颖达《正义》中曰:“极之为中,常训也。”“中”也是指标准、法度之意。所以,太极的本义就是大中的原则、法度的意思。 “极”也有极致之意,太极也有最极致、最根本、最本源之意。

古人观察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活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

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

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这种生命力,它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这种“生命能力”,佛家称之为“心”,故有“心生万法、万法归心”;道家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理学家称之为“理”,也就是天理,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就叫做“太极”,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这个“太极”本无形象,无可言说,非要用一个图来表述的话,就是一个空心圆。见下图所示。

这种生命力是万物变化的能动之力,万事万物都具备这种“能动性”,万物因这个“能动性”而变化,变化就产生了“差别”,也就是阴阳。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我们知道,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昼夜、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治乱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这些都是事物变化所致。

古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阳性事物具有散发、活力、刚健、升华、创始等属性特点,阴性事物具有收藏、静止、柔顺、承载、生成等属性特点。有了相对性阴阳也就产生了。

事物的变化产生阴阳之后并不会停止,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继续分化,即阴阳本身也在变化,而又有新的阴阳,这就是四象。在四象基础上继续分化就是八卦,就这样一个八卦周期的变化就完成了。

比如受精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受精卵的分化是无穷尽的,是循环往复的,但是并非永远是这样简单的循环复制而无改变,不同的细胞就会组合出不同的功能,会产生头、身、四肢和五脏系统以及眼耳鼻舌筋骨皮肉等。

因此,万物的变化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还会组合演化出三才、五行等系统(后面会讲到)。也就是,不会永远1、2、4、8……这样简单方式变下去的,在其基础上还有内部分化组合。

用传统的卦爻演化八卦生成图来表示就是如下图所示。

若用邵雍的小横图来表示即如下图。

太极八卦系统是研究事物总体变化规律的模型,而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变化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五)、世传诸多太极图

太极出自《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太极为阴阳之先兆,本无形象,然而古人为了形象地表达太极演绎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及其阴阳五行八卦的相生关系,开始创作太极图式。如果不算出土文物中的类似阴阳纠缠结构的线条图案,最先有文字记载的准确称之为“太极图”的图案,就是周敦颐太极图。

传说陈抟画《无极图》以明逆行修真之法,周敦颐改造之始传《太极图》以顺行演绎造化之机,并将《洪范》五行融入其中,后世多种太极图纷纷传世,有分立式的,也有一体阴阳合抱式的。如天地自然河图、太极先天图、周敦颐的周氏立式太极图、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景岳太极图、左辅太极图、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然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阴阳双鱼合抱太极图,现在还有人制作立体太极图,将太极阴阳关系引入到三维空间而成太极球。

下面简要解读一下流传较广的几种太极图,并说明这些太极图存在哪些问题。

1.周氏太极图

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简要阐释,朱熹著有《太极图说解》,有学者认为周氏太极图脱胎于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

其含义大致如下:

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这里就是由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过程中再分化组合而有三才、五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周氏太极图的图示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有些复杂,而且阴阳之间的关系缺少形象化的体现,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图示中似乎也没有展示出来。《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八卦在周氏太极图中也没有完全体现(只有坎离二个卦象)。

2.来氏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作于明代,来知德(别号瞿塘)潜居蜀地深山参研易理达29年,著有《周易集注》一书,来氏太极图为黑白环互图,黑者阴,白者阳。阴者可分为二,即太阴、少阴;阳者也可分为二,即太阳、少阳。中央还有一圆,据来氏讲:“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

何为“非中间一圈”?太极之本体又是指什么?这都是值得推敲的。笔者认为来氏太极图在易理上是有严重问题的,既然称作“太极图”就应该符合《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实际上周氏的太极图并不符合!如果将整个圆视为太极,那么太极生的不是两仪,而是三仪(即阴、阳、中圆)!如果将来氏太极图分作阴阳两半,那么中圆归于阳的一边,还是阴的一边?

来氏说“非中间一圏,为太极之本体”,太极本来就是阴阳的本体,太极的中央又出了个本体,岂不头上安头?

我前面谈到了太极就是本体,来氏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太极本体!

3.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

古太极图,亦名“天地自然河图”,古太极图是在天地自然河图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八卦。元末明初赵氏撝谦在《六书本义》中曰:“天地自然河图,伏羲氏龙马负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世传蔡季通得于蜀隐者,秘而不传。赵氏得之于陈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后,此图遂盛传于世。”朱震(子发)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自希夷。”有学者认为这个太极图出自陈抟。

古太极图也是类似阴阳双鱼结构的太极图,其特点是“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今人郭彧先生(郭彧先生就在我们群内)在《孔子2000》网站写过一篇短文《谈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专门介绍该图由先天八卦简约而成,其过程如下图示。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看似古太极图符合先天八卦圆周分布,但是,我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太极图是不是也应该符合圆周四象分布呢?也应该。那么我们看看古太极图是不是符合四象圆周分布。

见下图。

从图示可知,古太极图满足了先天八卦圆周分布,却不能满足四象圆周分布。

郭彧先生就在我们这个群里,我这里只是与郭彧就这个问题探讨,我很敬重郭先生的治学精神。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将古太极图的鱼眼换成圆点,认为是“最标准的太极图”,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标准太极图”之说。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根据阴阳划分八卦的方法造出了一些怪异“太极图”,这些图像难以表达中国古代哲学的境界。

4.阴阳鱼太极图(传统太极图)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就是阴阳鱼太极图,这个阴阳鱼太极图应该是从,从孔庙到楼观台,从中医到武术,从韩国国旗到玻尔勋章族徽等等,都有这个阴阳双鱼太极图的影子。阴阳双鱼象征阴阳之间本为一体,然相互对立,互动消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鱼太极图将阴阳关系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与古太极图一样难以表达阴阳、三才、五行的内在联系。

按照今人李申在《易图考》中的说法:“《阴阳鱼太极图》还是以它简明而流畅的线条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阴阳学说的主要成就,只是还未能表达太极、阴阳学说的最高成就。”“比如《周氏太极图》中的五行观念,《阴阳鱼图》就没有反映出来。”【见李申著《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4页】

(六)、郭氏太极图

笔者2007年在《国学论坛》首次传出了这个太极图,是笔者近二十年对太极图参悟的成果。该太极图比传统阴阳鱼太极图多了一个中圆(见图示),这个中圆表示阴阳多方面运化致和而生(阴阳和合则生,如男女交合则生)的境界。这个太极图在社会上已有广泛传播。

这个太极图也属于阴阳鱼结构,只是阴阳双鱼有鱼背与鱼腹之别(意象)。阴阳鱼分开来看“中圆”在阴鱼或阳鱼中变成了“鱼腹”,阴鱼、阳鱼本身也具有了阴阳属性,阴鱼的鱼眼与阳鱼的鱼眼分别是阴与阳的核心(即主要点)。

这个太极图在阴阳鱼太极图基础上形象表达了三才、五行、八卦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构成了统一于太极基础上的多元互动、中和与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将传统阴阳鱼太极图着重描述的阴阳对应关系,发展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从本质上讲,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于阴阳,而阴阳本于太极。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古太极图”也好,还是所谓“标准太极图”也好,这些阴阳鱼太极图都仅仅是以圆心为中点在圆周上进行八卦化分,从而达到与先天八卦圆周分布的“形似”,而忽略了四象的“形似”。除了周氏立式太极图外,所有阴阳纠缠的太极图都不能揭示三才与五行(多元)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郭氏太极图的演化分解图。

大家在这里可以注意到朱熹与陆九渊所激烈讨论的关于无极与太极之关系,我认为无极、太极本质是一,是不同角度所言,不是说太极之外还有个无极。无极是说万物之本体无形无相、无声无臭、无往无来、无人无我,然包含一切可能;太极是说这个本体具有“能动”之性,太极一动就产生阴阳,就生化出了万物。

如果用爻位表示阴阳、四象、八卦标注这个过程,就是下图。

郭氏太极图将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为一体,将孔子《易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历史上这两个生化模型学者引用的最多,但是通常解释不清两者的关系,更谈不上将两者结合起来。

传统阴阳鱼太极图将阴阳之间的关系演绎的惟妙惟肖,但是对于三才、五行等多元关联则难以表达,这一点反而是周敦颐的立式太极图更胜一筹,然而周氏太极图却没有阴阳鱼太极图的生生运化的动态体现,也没有直观揭示阴阳、三才、五行之间的统一关系。

在郭氏太极图中,两仪、四象、八卦的划分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逻辑,四象八卦没有采用古代太极图示中的八卦(或四象)圆周分布的“形似”(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的天地自然河图),而是采用“加一倍法”的倍加数理模式。这样的八卦划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将三(三才)、五(五行)、六、七、八等各种易数关系体现出来,并将中国文化强调的“中”(中道、中行、中庸)体现出来,这是其它太极图所没有的。

太极图中的每一部分也包含了太极图,也就是说八卦中复有八卦,故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

下面是对郭氏太极图的深入解读。

郭氏太极图符合三极合一之道,是将《易传》中的太极与《洪范》中的皇极合一之图。《系辞》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人处于天、地、人三才之中位,故人应该恪守中道,中道又可称为“皇极”(或称之为“人极”),周氏《太极图说》有“立人极”之说。

《易》曰“太极”而《洪范》曰“皇极”何也?太极表天道,皇极表人理,太极化而阴阳,皇极和阴阳而位乎中,太极显体,皇极达用,即体而达用,故太极、皇极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极”,在人道曰“皇极”。皇极就是处中用和的根本原则,是《洪范》所强调的中道精神之所在。

如果将太极图视为天道的运行规律的话,那么皇极图体现的就是人道应遵循的规律。人道规律体现的是人间秩序,是修身、治国、安邦、平天下所遵循的大法则、大原则。

郭氏太极图将所有的阴阳、三才、五行、八卦概念全都包括了,并且包容了三极之道,即无极、太极、皇极,三极分别对应天道、地道、人道。三极本为一体,然而化现为三。

“三极”也可以分别对应于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佛三家,故佛家以“心”立论,有“心生万法,万法归心”之说,佛家认为心的本质是因缘空性,认为人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证悟空性,即明心见性;道家以“气”立论,道家非常重视阴阳之道,故我们常常在电影、戏曲、文学、道观、道书中看到道家的阴阳太极图符;儒家重人伦,故以“理”立论,这个理通“礼”,儒家重视仁义道德,期望通过“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五伦建立合理、和善的人际人伦秩序(礼),儒家重视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五行平衡的概念在儒家十分重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儒家学派的《五行》一书,说明五行在汉代乃至先秦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记载五行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尚书》,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人人成为圣人君子。当然道家也重视五行,主要用于中医、天文、丹道和吉凶祸福的禨祥推算等等。

中国自唐宋以后佛、道、儒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支撑起了中国文化大观园,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深具融合力和创新精神,实际上也是来自佛家和道家的理论压力,在吸收了儒、道思想之后,宋代及之后的儒家出现了理学派(代表人物朱熹、程颐)、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和气学派(代表人物张载、王夫之),“心”、“气”、“理”分别成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张载气学关于世界宇宙的本体与本源。

“心”、“气”、“理”可以分别对应郭氏太极图中的无极、太极、皇极,三极本为一体,然化现为三。心学的“心”具有“空灵”、能动、“至善”、无象、无所不包的特点;气学的“气”具有“太虚”、“玄妙”、气化、聚散变化的特性(偏向于物质本源说);理学的“理”是将天地运行法则与人伦规范抽象化、本体化,成为世界宇宙的本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维护社会人伦秩序,当然也会有许多偏颇。

从心学、气学、理学三家的本源上来讲,“心”、“气”、“理”同为一体,只是从不同视角各表其说。

宋明理学清末以后走向衰落。

下面是我的“发明”,请大家不要见笑。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回归,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我将“心”、“气”、“理”合三为一称之为“元”。

元,是易经中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第一个字。元有原始、初始、本原之意;元有原来、本来之意;元也有萌动、萌发之意;元,也指元气;元有大之意;元有善之意;古代“元”通“玄”,具有玄妙、玄奥之意;元有首、头、第一之义;元有“天”之义;元有“道”之义;元有根源、原则、法则之内含;元有元素之意;……

元,这个概念几乎概括了心学、气学、理学,乃至科学的关于宇宙本源的所有内涵,因此,我将元作为宇宙的本源。

(七)、太极图应用

太极图理论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其用至精至深,至广至大,小可修身齐家,大可安邦治国平天下,然太极之理大家往往是“日用而不知”。

研究《易经》和太极图最核心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能只将《易经》文本和太极图作为一种知识,而是要化作一种能力、一种修养,还要化作一种世界观,一种思想方法。要通过对太极图所传达意境的理解和认知,把握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大局与趋势,作出正确决策。

郭氏太极图在继承传统太极图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变化的多元关系模型,提供了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也具有本体论意义。由这个太极图延伸出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当然,我只是参悟、揭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内涵。

郭氏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继承阴阳鱼太极图的基础上,发现了由阴、阳、阳中阴、阴中阳汇聚和中而形成的“皇极”。这个皇极与多方(阴、阳、阳中阴、阴中阳)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将阴、阳、阳中阴、阴中阳看作多边关系的诸方,那么这就意味着,要使各方达成共识,只要把握这个“共同点”即可,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思想的形象化体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在认同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协同与合作。太极图的中圆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圆外就是差异部分,这个中圆(皇极)体现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称之为中庸,道家称为中和(《老子》曰“冲气以为和”)。

太极图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阴阳)关系变化的动态模型,在太极图中央的这个圆圈(皇极),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则协调矛盾(阴阳)关系的最佳途径,这个圆处阴阳之中位,且能够兼顾到阴、阳、阴中阳、阳中阴,一方面体现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体现了尊重差异、寻求共性,从而在多元关系中保持和谐与稳定。

太极图的中圆也是阴阳双方利益的共同关注点,是双方沟通的基础,所以沟通也是使双方达到和谐圆润的最佳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充满了各种利害关系和恩怨矛盾,处理好这些矛盾的最好途径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间要尊重差异、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寻求共赢。人与人之间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有效沟通,消除误解,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的氛围。而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兼顾对方,双方不能有效沟通,不能相互谅解的结果。

太极图中最基本的关系是阴阳,五行是在阴阳基础上至中变合而形成的多元互动关系。阴阳间互相依存相互消长呈现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五行间五种因素相生相克流转往复呈现的基本规律就是“互动致和”。因此,“对立统一”,“互动致和”是太极图运化展现的根本规律。太极图理论将阴阳(矛盾)规律与五行辨证原理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奉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五常”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处理、协调、维持社会中个体与群体和谐关系的人伦原则,是大家应共同该遵守与营建的基本关系。如依照这五常之道行事,则人与人之间相互融通,社会群体融洽和谐,反之人人不得安宁,社会失序。

我根据郭氏太极图的三极之道提出了“平等、互容、合作”的符合现代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参见《中国的“普世价值”》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2-8-15/923833.aspx】),引起了社会共鸣,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

太极图理论不仅可以用于社会科学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学,太极图的哲学原理可以与现代科学自然哲学对接,比如物理学中正电荷、负电荷,质与能等都属于太极图的阴阳范畴;物质聚变或裂变都会转换为大量的能量,也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能转换,如果将物质和能量分别视作阴阳双方的话,质能转换也就是一种阴阳转换,相对论中的时空关系也符合阴阳相对性。再比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揭示量子运动在测量之前具有不确定状态,测量后才可确定二元态,这个非确定状态也就是郭氏太极图中的非阴非阳的中间态。量子纠缠揭示的就是纠缠中的量子间的同步互动关系,说明微观物质不是“死”的物质,是具有相互间的“灵性”关联。

量子纠缠现象的验证宣布了“唯物论”的理论困境,也意味着微观物质间具有天然的“灵性”,这也是古人讲的“万物皆有灵”。太极作为万物的本源是“元”,是“心”、“气”和“理”的混合体(见郭氏太极图所述),“心”是指它所具有的“灵性”,“气”是指它的玄妙莫测,“理”是指它的运动符合一定“规则”。量子纠缠现象是量子所呈现的“灵性”特征,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呈现的“玄妙莫测”特征,量子运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能为人类所利用就是量子呈现的“规则”特征。

太极图的演化可以视作一个有机的、具有“灵动”的微观粒子模型,太极图所揭示的阴阳乃至五行运动规律,符合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物质形式,这就是古人讲的“一物一太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意境。每一个物质单元都可以视作一个太极元素(物物一太极),众多物质单元层层叠叠构成更大的物质单元(太极之中复含太极,一多互容),直至更大的宏观结构,不可尽言。

很多学者认为,到了量子层级,或者更宏观的物质形态(比如黑洞、暗物质等),只有中国的传统哲学能够解释这个奇妙的世界,此言不虚。

前面讲的是自然哲学,从辩证哲学层面来讲,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与现代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有一定对应性,太极图理论中的阴阳辩证哲学包容辩证法中的矛盾论(马哲)。唯物辩证法中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这三大规律在太极图中均有呈现,阴阳鱼两仪的相对关系表达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两仪之间互动循环、彼此消长表达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阴鱼或阳鱼由尾部到鱼头部生化出对立面,所呈现的就是由弱到强,再向另一方面转变,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鱼中的鱼眼相当于事物的主要矛盾,鱼眼分阴阳就是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太极图理论中的三才、五行、八卦等事物多边关系和运行模型体系是辩证法中所不具备的。

以上从诸多方面阐述了太极图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太极图理论还可以引入到现代政治哲学、企业管理等方面,我也有这方面的探索(参见《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三)三权分立与五权制衡》等),这一方面的应用是将太极图的象数再次引入到了政治哲学中,是对《洪范》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这一思想已经在中国近年来的改革中得到实践验证,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可以参看我的微信公众号(“易知事”)中相关内容。前一段时间将我绝大部分易学研究内容都汇集到了这个公众号中,便于查阅。

好了,《太极图解说》就暂且讲到这里,如有疑问,大家随时可以提出,我们可以共同探讨。

感谢大家的参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