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印章

[拼音]:Yinduhe yinzhang

[外文]:Indus seals

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750)的小型雕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了许多带有浅浮雕的印章,总计达2000多枚。印章一般用冻石、粘土、象牙和铜等材料制成,尤以冻石居多。除少数圆形、椭圆形和矩形外,基本呈方形,尺寸大小分别由12.7至2.3厘米不等。印章先经雕刻,后涂釉加热,故表面色白而有光泽。它们大多背面有穿孔凸钮,便于执用或贯绳佩戴。鉴于印章上的文字至今尚未解读成功,其主要用途和雕刻内容还不十分清楚。据学者们推测,上面的铭文恐系印主的名衔,雕刻的图案可能是某种崇拜物,它们被用于封泥和标明身份,或者为宗教护身符。

印章上的浮雕形象,多为当时印度习见的动物,如犀、象、虎、鳄鱼等;还有许多幻想的复合动物,如牛角虎、三头兽等。其中瘤牛的形象尤为传神,刀法浑厚有力,线条变化多样,充分揭示出动物内在的生命感。另有一种被通称为兽主的形象,可能是作为兽主的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原型,具有后来印度教美术造型中的若干要素。此外,尚有被崇拜的蛇神和菩提树女神等形象。一些印章上还描绘了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和娱乐的场面。印章上的几何纹和植物装饰图案也颇有特点,计有方纹、环纹、丁纹、吉祥纹和菩提叶纹等。

由于印度河文明分布的地域十分辽阔,西北部直达伊朗边境,因此其文明自然会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发生联系,相互影响,这在两地类似的印章上可见端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