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宁愿找保姆也不愿找老伴儿?
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开始颇受社会关注。
而其中一个现象就是,一些丧偶的老年人,已经越来越不想找老伴儿,而倾向于找保姆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这一趋势背后,其实是人在经历世事变迁之后,更为成熟也更为简洁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
人与人之间,除了交际之外,第一重要的情感就是亲情,第二重要的则是爱情,第三为友情等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情感。
对于丧偶的老年人,无论男女,日常生活都是非常孤独落单的。
如果是跟儿女住在一起,可能会好一些,因为毕竟儿女会照顾老人情绪,跟老人说话唠嗑,使老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到自身处于某种社会关系结构里,心理上有一种欣慰和安全感。
但如果是独居老人,就算跟儿女同住一个小区,往往也会因为这十几步的距离,一扇门的间隔而产生很多孤独和忧郁,严重者会发生抑郁症,产生自己被社会和他人抛弃的错觉,进而极大提升老年病的发生几率。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相对开放地考虑自己的生活。在儿女的鼓励下,他们也热衷于走出自己的世界与外界重新产生关联。
比如有的老年人会重新寻找配偶,重新开始一段家庭生活,而绝大部分老年人却始终拒绝再次介入婚姻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 找老伴儿就意味着重新走入一段婚姻。
人近暮年,为了生活起居方便还得重新开始谈一次恋爱,择一次伴侣,还有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人生,更要考察对方的人品、价值观等跟自己是否一致,生活细节是不是能够相互嵌套,诸如此类的细碎和不确定性,很容易让老年人对重新踏入婚姻生活感到心累。
尽管儿女支持和理解,自己也的确需要有人陪伴,但人的年龄摆在那里,已经不复青春年少时刻的必须了,更多的是咀嚼岁月余光,经受时日推拿,度过余生而已。
但若这时候还要花费十足的精力去考察另一个人,完全敞开心扉接纳一个人,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耗损精神的事情。
所以,与其这样大费周章尚且不确定结果好坏,不如简单点,以市场通行价格付费的形式找个人来照顾自己的生活就行,一切都很省事,也不麻烦。
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利益关系。
对于丧偶的老人来说,曾经的生活经历就已经是认真读过,认真考过试,已经取得了成绩的一页了。临近暮年若再来一遍,岂非累人?
况且,人越到知天命、耳顺的年纪,越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
人世间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人情世故等等都已经遍历,人与人之间情感能够发展到何种地步也都十分清楚了,再与另外一个人重新踏入这条生活的河流,其实尚未开始就已经意兴阑珊,兴趣缺缺。
老伴儿的背后,是一种婚姻关系,不仅仅是伴儿,而且实质上是灵魂的融合者。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灵魂的融合着早就出现过,现在找的,未必比得过以前的。
人说情歌总是老的好,并非念旧,而是已然体味过最好,而且是在年富力强之时。
第三、找保姆负责生活,是一种市场行为而非情感婚姻投入。
保姆,顾名思义就是照顾他人生活的,以市场价格雇佣而来的打工者。打工者与雇佣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典型的市场交换关系。
这里面有明确的劳动合同约定,也有明确的使用期限和使用费用,一切都非常清晰明确,丝毫不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对于已经操劳半生的老年人来说,不用在这些地方再花功夫和时间,仅需享受服务的养老模式,是非常省心省力的。
也就是说,相对而言,跟一个陌生人重新建立情感,相互摸索适应程度,相互建立信任关系,是一件非常累人而且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事情。
更何况,人上了年纪之后,情感也相对闭塞和稳定。从生理和心理结构上而言,不会再冲动行事,感情的激发也不再让人产生涟漪和撞击。
因此,既要解决生活需求,又要不让心累,更多的是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舒心,则相较于重新找老伴儿这么麻烦,还不如以经济行为的方式雇佣一个保姆来得更为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