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从情绪释放到学习内观
从情绪处理开始
开始修行时,我情绪压抑很严重,头脑也很强(喜欢思考不喜欢感受),气脉也不通,打坐时间更不能保证。我看了各种各样的修行资料,真正能实践起来,对我胃口的就是情绪处理相关的,就修了好几年的情绪处理。
一开始我情绪来,是不由自主思考的。比如一个同事说话我不爽,我会下意识开始思考为什么,那些头脑剧本不能停。后来有一次我告诉自己,停止思考,试试感受情绪(资料告诉我的)。因为执着头脑,停止思考让我很难受,从来我以为思考才能获得智慧真相。那一次我停止思考,我说,反正就试一次,也不会损失什么。感受情绪,情绪过了一会竟然平复了。这是第一次停止头脑,我觉得这个东西有用。
开始情绪多,有事没事都能用功,只要告诉自己这会可以释放情绪,那情绪就洪水一样出,根本不需要去寻找。最初的几个月,我觉得自己转变很明显。
有一阵我在自己贴吧写东西,发泄情绪,也觉察自己念头。那时候,发觉自己潜意识在想什么,也用了很多功夫。比如,贴吧有个人骂我了,我开始写东首先表达对这个人的讨厌,如何讨厌,表达充分了,感觉(跟着感觉走)够了,就开始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讨厌他,也许因为他自己很差却教训我,也许他贬低我……原因看具体自己感受。注意,这些表达都是主观感受,发掘情绪的时候,先不要管客观事实(个人理解)。
他贬低我让我难受,找到这些最触发情绪的“主观心理事实”,一层一层感受,不去分析下结论,每一层都充分感受(合一,体验)直到核心,比如他贬低我,这一层释放完了,这时,感受到了新的内容,就是“我需要别人的认可”。
我需要别人认可,重复上百次。有时候为了真正感受,我会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字写下来,重复写上几十遍,如果真的触发了情绪,这些会很好的释放。
每一层感受的发掘,都要真正去感觉,不能分析。不能提前下结论。到了“我需要别人认可”这个阶段,继续重复,我需要别人认可,把这个需求体验完毕(不要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不要用大道理去说服那些情绪,非常重要)。
每一层都体验完了,你会来到一个真正的真相,这个真相是你体验了各层情绪幻觉,释放了那些情绪以后,自己发现的真相,也就是“我不需要别人认可!”这是你自己的真相,你从内在能感受到那种自足,这个结论给你无与伦比的力量。这是你整合到自我的频率,就是一个自信自足的频率。到这一步,一次情绪挖掘就结束了。
我做了几年的直接释放,做了几个月的这种写作发掘自我,每一次发掘,都得出一些积极的、自我提升的真相,那一阵我感觉又轻快,又快乐,整个人都轻松。有一天元老师发消息说,我的灵体有明显改变了。我想这个状态没错。那时候2011年左右。
写文字让我放松,因此我用这种方式,这是我自己适合的。别人不一定合适,只作参考。
但是后来,生活功课加码了,我陷入情关。后来孩子出生了,家庭会有些矛盾,我又把持不住,情绪一堆,状态又不好了。这个阶段持续到了2016年底感情问题告一段落。
这时我真的瓶颈了。情绪处理到了尽头,似乎用处不大了,为什么?(后来知道是观的不深)而且,没情绪时怎么办?我做什么功夫?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天天着急。但是这期间我的心轮已经基本通了,就是遇到事情感受心轮,基本不会痛了。
2015年起,我开始在生活里用功。不敢做的事,去体验,破心障。比如我最讨厌办理户口啊这些,但是生活安排,我就主动面对。比如我找工作,以前都是头脑做主,我任性了一次,找了一个“感觉”好的,虽然后来离职了,不合适,但是我体验了,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新工作里,领导想让我做什么,我不会,我就学习,硬着头皮上。因为孩子,我站起来了很多,生活工作都主动争取。心障数不胜数,但是也克服了很多。
发呆的感觉
2017年底之前,一个同修教我无念站桩——我也是克服了心障才去“求学”的,以前,我闭门造车,觉得自己修不出个什么,就不出去跟人交流请教。
刚学习无念,不坚定,也不相信这有什么用。其实也奇怪,我处理情绪时会停止思考,但是生活里没有情绪的时候,我脑子不会停,也不觉得那个有用,还是杂念一堆。可能因为是没有情绪的杂念,我不重视。(其实有情绪但是很潜意识)。
后来实践起来,我觉得这个无念,对我用处挺大的。
同修教我无念,她说,这是无为法,就让我站桩时候不要乱想,别管那些气脉觉受,别放不下自己以前练功的气感。寻找空静感觉,并实践到生活里。无念,我很早就知道,但是一直操作不好。
但是,我知道发呆,我从小爱发呆,但是后来头脑总告诉自己,不要发呆,要做点什么不要闲着,长大后我就很少发呆了。
发呆帮我找到了“无念静观”的感觉,白天就更多可以用功了。只要有时间我就发呆,练习放空。
“放空”我也一直知道,但是我用不好啊。我急功近利,觉得一时半刻气脉没通,眼前没有亮,这就是没效果。无念放空,啥都没有,我忍不了啊。
同修的一句话也帮了我,她说:无为的道路平淡而无聊,看似没有希望,其实收获是丰厚的,也很安全。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信心。我就是因为怕平淡无聊,没有收获,才追求一时一刻的感觉,一定要这个那个才行。这种急躁,其实是对修行有预设,想达到什么,而不是享受过程。
后来,根据元老师的无为有为相互交错使用的答疑,我给自己定了练功方法。也就是,如果专门练功,我就练习平时自己的放松意守中脉,我个人喜欢这方法。白天平时觉察还有偶尔站桩(一天两次,每次10分钟),我就练习无念放空。
这时我心定下来一点了,知道着急没用,方法有了,就安心操作下去。着急,无非就是怕无念没有用,没有效果,不是真的无念,自己练错了,得不了道。
但是这次,我这个“发呆”的感觉,还真没找错。虽然现在我也不知道这对不符,但是它起码适合目前我的阶段,我用它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什么是静观?
元老师说了,静观,是旁观自己的念头,所有念头。有人说,是做一个摄像头,觉察念头,停止头脑。
那么,为什么以前我静观,觉得紧张,意识疲惫?
现在我明白了,我那个是头脑在观。我那不是观,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试图控制在当下”,刻意保持一个聚焦静止状态。这种“头脑静观”的特点,就是紧张、累。你坚持一天,还行,似乎还“更清醒”了,夜里没准还做清明梦,就以为自己做对了。但三天下来,如果你真的“用功”,你会开始头疼,心慌,因为它很耗神,它是一种刻意不自然的静观,一种假当下,假无念。
另外一个问题,是观念头,怎么观?一观,念头没了,没了还观什么?
假静观当然观不到,因为头脑观不了自己。发呆的静观,我那个无念,它能观啊。我发呆着,我是那个“呆”啊,我什么都没想(也不专门守身体哪里,只是放松身体的整体,放松到“忘身”。偶尔守呼吸,但以呼吸调通从而不必关注呼吸为目标),这时候来一个念头,我就看见它了。
发呆真的太好啦。我一直都会,现在重新学会了。太有帮助了。
这时,再回过头看情绪处理,方法不一样了。有情绪,强烈的话,我当然也会释放。想哭就哭。但是不强烈的情绪,小的杂念,我就可以用这个放空发呆去处理。人总是有意无意思考,脑袋不停。为啥不放空呢?头脑总以为疯转才有产出,其实大部分时间用来放空,智慧更能“见缝插针”的显露,这才是真“产出”。我现在经常用放空来“思考”问题,想不通的,保持一个“对答案的未知的期待”,然后没事就放空,不要预设思考和分析,让答案自己来找我,好多事我这样“想”通啦!心障,我也这么破了。
无念太好用了。我经常给人分享破心障,就是每天使用它破幻的操作。回头看过去情绪处理为何瓶颈?因为我执着在情绪释放,忘记了同时重视无念,也就是头脑的停止。
对于我个人来说,为什么观空,不强调观有,观念头呢?因为我一直会观有,而观“空”,观“无”,是后来学会的(其实发呆我一直会,但是不懂使用啊),因此两个都会,都操作以后,进步就明显了。这就是空执交错。
关于发呆的感觉,有人形容为被动起观,被动静观,我觉得就是老子的“但凝空心”,是一种不主动观(主动观有头脑观的感觉),一种在安静里休息意识的感觉。同时,身体也要放松,不要紧缩,放空时,把中脉一线整合放松,呼吸也调通,有一种体内中空“其尤橐龠乎”的感觉。这是一种综合感觉,包括意识的放松被动不聚焦,身体的放松中空,我可能没办法把所有感觉说出来以便让人复制状态,但是找到感觉后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感觉,找到了,根本不需要注意这么多要点。
以前我用头脑观,是在保持中警觉监视的“寻找”和“捕捉”念头的主动感,现在,我练习放空时并不去主动找念头,而是在休息发呆里,念头自己来。不迎不拒。
个人感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