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的故事(第20篇) 没有中国血统的客家华人熊德龙
华侨华人的故事(第20篇)
没有中国血统的客家华人熊德龙
撰文 - 梭罗河(蓝素兰) 图 - 网络
“虽然我没有一丝一毫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永远是客家人的儿子!”高鼻梁、大眼睛、雪白的发髯的美国熊氏集团主席,美国、印尼《国际日报》总裁、印尼中华总商会主席熊德龙先生如是说。
养育之恩
他1947年11月生于印尼,出生不久便被遗弃于印尼雅加达的孤儿院,不久被旅居印尼的广东梅县籍华人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取名熊德龙,寓意是“希望熊家能得到一条龙”,从此,小德龙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关于熊德龙先生的血统,说法不一,一说熊德龙先生是“兼有荷兰、印尼血统”,但又有“他是在印尼出生的印度人遺棄的孩子”的说法。说法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识,那就是熊德龙先生千真万确是“没有一丝一毫中国血统”的。
在这个家庭里,伴随熊德龙长大的是”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的中国故事,普通话和客家话成为他的“母语”。从懂事时起,他就在养母的怀抱里,夜夜听她唱悠扬悦耳的客家山歌,念令人难忘的客家童谣,还听她讲做人处世的道理。直至今日,他还依然记得养母讲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道理、念客家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鹧鸪喳喳,挑水淋蔗……”。儿时的歌,儿时的梦,总是魂牵梦绕,永生难忘。
在熊德龙童年的记忆里,海外的中国人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也不会忘记逢年过节将自己的血汗钱寄回家买田买地、孝敬父母、操办学堂。家境贫寒的熊氏夫妇也是从不间断地寄钱回梅县乡下,孝敬他们的父母。小德龙还记得有一年年关,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带着他去当铺当钱寄给家乡的老人过年。养母说:“孩子,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啊。”这句话,令熊德龙终生难忘。从此,中华民族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
事业有成
受中华传统客家文化的熏陶,这个没有中国血统、却充满了中国情怀的小男孩熊德龙,没有辜负中国养父母的期望。
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生活重担,只受过中等教育的熊德龙16岁就走上社会,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由于他聪慧、勤奋好学,百艺一学就会,很快在生意场上表现出过人的经商才华,两年后,他就在养父母和亲友的关心支持下,开设了一家小海绵厂,当上了小老板。
10多年间,熊德龙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凭着对客户的真诚守信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的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博得了广大客户对其人格的赞誉和信赖。他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从小小海绵厂逐步发展到了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传媒等领域,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成为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他名下拥有美国大兴银行、好莱坞大都会酒店、熊氏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国际金叶烟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玺洋行等几十家著名企业。
同时,熊德龙还不失时机地进军海外华文媒体。1993年,他斥巨资收购了由一位旅美台湾人于1981年在美国创办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希望通过做大这个窗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中国情怀客家情
熊德龙先生事业有成后,虽身居海外却心系父邦,他把对父母的爱升华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热爱。
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他怀着报答养父母养育之恩、回到梅州家乡尽点孝心的愿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国这块陌生而又亲切的土地。
他一踏上国门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说:“这就是我养父养母的祖国,我现在踏进来了”!他回到了养父养母的家乡梅州,看望了家乡亲人,拜访了家乡父母官,受到地方政府和乡亲的热情接待,参观了工厂、农村、学校,还瞻仰了叶剑英元帅的故居。他感慨地说:梅县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从此,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客家情。他看到山区人民生活艰辛,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内心很不平静,遂立志为发展梅州家乡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奉献绵薄之力。
他先在自己养父所在的梅江区三角镇泮坑小学和水白中学,捐资兴建校舍,改善家乡中小学的教学条件。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嘉应大学(今嘉应学院),他得知后,独捐人民币210万元,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德龙会堂。在嘉应大学创办期间,他不仅自己认捐巨资,还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挤出时间,在美国各大城市和其他地区动员客属华侨,筹募了一笔可观的建校资金。此后几十年来,他倾其所能,不断地向大陆内陆进行投资,先后拨出数亿元巨资资助内陆的教育事业,输送了近3000名中国的基层干部出国培训。
熊德龙极其关心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自1979年以来,他为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市华侨博物馆、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发明桥、贤母桥、德龙大桥、如淡长廊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捐资逾二千万元人民币。
熊德龙还到中国落后的大西南投资。他在贵州办起了第一家外资企业。当有人问他,这些年在中国投资那么多,究竟赚了多少钱,熊德龙说,我到中国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为的是实践自己的诺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1995年10月1日国庆节,熊德龙组织美国南加州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冯树森夫妇、阿市市长、市议员等许多美国朋友,在美国洛杉矶阿罕布拉市隆重举行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庆祝中国国庆升五星红旗的仪式。在这个有上万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庄严仪式上,这个身材伟岸、高鼻大眼、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丝一毫中国血统的男子汉,眼含热泪,亲手将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熊德龙一直渴望报效自己所爱戴的中国。作为客家人,他只要有机会,每次都要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他看来,客家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在梅州市举办的世界客属联谊会秘书处成立暨客家渊源与客家学术研讨会上,熊德龙先生倡议为世界客属联谊会筹集1千万元基金,并率先认捐100万元。
感恩的心
熊德龙的养父母晚年叶落归根,回到了祖籍地广东梅州定居。从此,熊德龙在中国又有了自己的“家”。只要一有空,他都要回到中国这个家,陪伴在养父母身边。由于熊德龙的孝敬,熊如淡夫妇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那一年,熊德龙的母亲因病告别了人间,母亲的去世令熊德龙悲痛万分。母亲的最后时刻,熊德龙坐在床边,给母亲梳头,眼泪不停地流。他想到母亲以前教他唱的山歌,就一首一首唱给母亲听,小时候母亲教过他唱的“月光光,秀才郎”,他唱了将近一个小时。他唱,母亲也跟着唱,最后唱到”鹧鸪喳喳,挑水淋蔗“时,熊德龙回忆:”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经不省人事两三个礼拜的母亲,最后临要过世时,还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谣,唱得我眼泪连连,我知道母亲要走了,不过我一直在唱,做最后的努力孝敬她,来报答她的恩情。”
这一方坟茔就是熊德龙最敬爱的养父母的墓地。每一次回到梅县,熊德龙总会在百忙中抽空前来烧香礼拜,哪怕就是鞠一躬,也要走一走。除了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和对亲人的崇敬,这也是熊先生从客家父母身上学会的传统。在他的生活中,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
到今天为止,熊德龙的家里都有他养父母的照片,在印尼的住家、美国的住家,澳门的住家,香港的住家,新加坡的住家,都把老人家的照片排得整整齐齐。熊德龙喜欢弹钢琴,在印尼的住家,美国的住家、香港的住家,都放着一架钢琴,养父母的照片就放在琴上。“一边弹着母亲教我的歌,一边怀念。”熊先生深情地说。
一如熊德龙当年接受养父母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样,他的子女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辈、祖辈的熏陶,在接受良好西方教育的同时,也拥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熊德龙最引为自豪的。不管在什么场合,熊德龙都以以一个客家人自居。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中国梅州是他永远的故乡,他永远是客家人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