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初之气发病及用药

戊戌年初之气发病及用药

戊戌年岁运太徴,为火运太过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初之气,自丁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1,20—3,21),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客气少阳火,即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中见火运,气与运同,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疼,呕吐,肌腠疮疡。岁前之终之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则气大温。治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岁谷宜玄,间谷宜豆,则火不为邪,是气也,无犯司气之热。   火运太过,相火加临风木,风助火势,肺受火邪,人们多患胸中热、口鼻咽喉干燥、少气、咳嗽、气喘等疾病;肺与大肠相表里,热下移大肠,则大便秘结、肛周红肿、痔疮、疟疾、泄泻等症;肺主皮毛,热伤皮毛,则易出现身热肤痛、肌腠皮肤疮疡等;少阳相火旺,则易出现耳聋、口苦咽干目眩,肩背热、两臂内侧疼痛、胁下胀满、胁痛等症;如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发斑等症。热陷心包,扰动神明,则心悸、心烦失眠,谵语神昏。火气过旺就会有雨水霜寒的变化,这是火热过极寒水来复的现象。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泄泻,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甚,胸中痛,胁支满,背髀并两臂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为水所复,则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血溢泄泻不已;甚则大渊绝者死。    麦门冬汤:治肺经受热,上气咳喘,咯血痰壅,嗌干耳聋,泄泻,胸胁满,痛连肩背,两臂膊疼,息高。麦门冬(去心)、香白芷、半夏(汤洗去滑)、竹叶、甘草(炙)、钟乳粉、桑白皮、紫菀(取茸) 人参(各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两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气化营运先天。初之气,乃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民病瘟,身热头疼,呕吐,肌腠疮疡。治法,用甘温以平水,酸苦以补火,抑其运气,扶其不胜。   静顺汤:治辰戌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病身热头痛,呕吐气郁,中满瞀闷,少气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疮疡,发为痈疽。白茯苓、木瓜干(各一两)、附子(炮去皮脐)、牛膝(酒浸,各三分)、防风(去叉)、诃子(炮去核)、甘草(炙)、干姜(炮,各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宜去附子,加枸杞半两。
治疗风温为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甘苦。温邪上犯,首犯太阴肺,《温病条辨》辛凉轻剂,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煎至香气大出即可。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随症加减。如热重,脉浮洪,汗出,口渴甚,辛凉重剂白虎汤;太阴温病,血从上溢出,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心烦懊侬,卧起不安,栀子豉汤,既辛散苦泄而疏宣卫、气分邪热,又可辛开苦降而宣泄内伤郁火,还可一升一散而开达无形湿浊或陈腐郁结;舌绛而干,口反不渴,热入营中,清营汤去黄连。温病误发汗而皮下发斑,化斑汤;发疹者,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神昏谵语者,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温毒咽喉肿痛,耳前后肿,面颊肿,面正赤,俗称大头温,与普及消毒饮去升、柴;温病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等,升降散随症加味。太阳寒水司天,水胜火被郁,表现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用麻杏石甘汤、九味羌活汤加减;虚人感风寒,荆防败毒散、参苏饮、升阳益胃汤加减。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 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杏仁十四枚(去皮尖)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白虎汤方见前)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制)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制)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0)

相关推荐

  • 【执业医师】《温病学》必背方歌

    青医说执业医师 · 张林峰老师秒杀词答题公式课程试听 <温病学>是同学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一门学科,今天青医君就带大家通过方歌来快速有效的掌握<温病学>的内容! 三画 三仁汤 三仁 ...

  • 腹泻黄芩汤李克绍

    (三)清凉法清凉法是用于热泻的.热泻的特点是∶大便的时候,觉得肛门灼热,粪门弹响连声,粪色深黄,酸臭难闻,小便赤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苦寒泻热药才能起到泄热止泻的作用.李士材说∶ 用清凉法治热泻,就像 ...

  • 温病条辨——黄连黄芩汤

    十九.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蒸变化其浊也.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 ...

  • 吴鞠通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的作用功效

    养生之家导读: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源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的作用功效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 ...

  • 戊戌年初之气备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辛凉复苦寒法 [组成]酒黄芩.酒黄连各15g.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僵蚕.升麻各2g. [用 ...

  • 戊戌年初之气疾病预测与治疗

    运                    戊戌年初之气疾病预测与治疗 李阳波先生称中医五运六气为中医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而 ...

  • 戊戌年初之气—面部红肿瘙痒

    病案分析病 风火上犯案 女,45岁,2018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诉,立春以来面部眼睛周围.唇周红肿干痒,在北京中西医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自觉身冷,脚凉.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 ...

  • 戊戌年二之气发病特点及治疗

    运 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而化绝,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治病当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

  • 戊戌年三之气发病特点及治疗

    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而化绝,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治病当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病可 ...

  • 五脏补气的常用药 1、补...

    五脏补气的常用药 1.补元气--潞党参.生晒参.生黄芪. 2.补脾气--炒白术.怀山药.白扁豆. 3.补肺气--生甘草.冬虫夏草.大蛤蚧. 4.补心气--西洋参.红参. 5.补肾气--枸杞子.菟丝子. ...

  • 丁酉年四之气发病特点及治疗要点

    2017丁酉年四之气,7,22-9,23,大暑-秋分,共60天左右.年运木运不及,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客气加临太阴湿土主气.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 ...

  • 戊戌二之气——头晕耳鸣案

    病案分析病 头晕耳鸣案 曹某,男,71岁,初诊日期:2018年4月2日 2017年圣诞节前几日,一只耳朵开始耳鸣,哨子一样的声音,逐渐这只耳朵听力下降,有些耳聋,18年三月份突然眩晕呕吐,前往县医院就 ...

  • 戊戌二之气——不寐

    病案分析病 不寐案 患者,女,65岁,失眠多年,每日入睡仅3小时左右,眠浅易醒,遇事则胸中如火烧火燎般难忍,并心下汗出如雨,奔走方能舒缓,平素胸中憋闷,如有气团阻塞.多方求医问药,疗效不尽人意.面诊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