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其勤劳诲使正——《论语》悟读【333】
勉其勤劳,诲其趋正。
《论语》第十四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勿教他勤劳吗?忠于他,能勿把正道来规诲他吗?”
【悟读】
忠义自有通天路,真爱方得成功门。
劳者,勉其勤劳。爱惜其人,则必勉策其人于勤劳,始是真爱;
诲者,诲使趋正。忠于其人,则必以正道规教诲之,始是忠大。
本章夫子探讨的是为人须有“忠爱之心”。其爱主要是对下,其忠主要是对上。
对此张居正进一步解释道,“爱他,比如父母之于子女,不能溺爱,须为他的将来着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正所以成其所爱,哪能爱之而不劳之呢?忠呢,比如忠君,真正的忠臣,敬君忠君,为君上谋划也周详,或陈说古今,或讥评时事,务必竭尽劝谏辅德之诚,因为他的心里非常希望君上能成就尧舜之德”。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意即沉迷懈怠则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则不能冶炼性情。道出了对儿子“爱之,能勿劳乎”的殷殷期盼。
每一个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但切切不可娇生惯养,放任自流。惯子如杀子,“自古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因此,古人“教之以义方”,以“拔本塞源,而预绝其祸根也”。
纵容孩子们当下的一个小小的错误,
就有可能铸成未来诸多大大的错误。
古代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的斯巴达人,小孩出生后,须接受集体的养育和教育,进行严苛的军事训练。魔鬼训练使相当一部分孩子遭到淘汰,甚至失去生存之权利,但却让斯巴达人的身体和意志一流,成为了古希腊一代强国。“斯巴达教育”也成为严格而近乎残酷的教育之代名词。
“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冒死劝谏的耿耿忠臣,有的幸遇明君,有的遭遇昏君。幸遇明君的,君臣相得,流芳百世,如魏征和李世民;遭遇昏君的,惨遭杀戮,舍生取义,最有名的如比干和纣王。诸如种种,所念的正是“忠焉,能无诲乎”的教诲。
反过来,为人子须知父母之爱意,为人君须知臣的忠义。父子君臣之间,贵在各尽其责,各安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