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竟然有座鲜卑古村落!

鲜卑,兴于大兴安岭;广东,位于五岭以南。两地相隔万里,可就有这么一族鲜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艰辛辗转来到广东,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子孙,他们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这里,虽然习惯风俗和语言早已粤化,但在祠堂和族谱上,仍然记载着鲜卑祖先的荣光,甚至强大的基因至今仍在遗传。

先来了解一下鲜卑人吧,这个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我们似乎有点熟悉,但又比较陌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叫做嘎仙洞,被认为是鲜卑人的发源地。鲜卑人发源于大兴安岭,后南迁至内蒙古草原,长期与匈奴及中原地区进行拉锯战,后又分批南下,分别在今青海西宁一带建立南凉和今山西大同一带建立北魏王朝等多个政权国家。

鲜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之一,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五胡乱华”历史事件,其中,鲜卑人是一支重要力量,慕容氏建立了诸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和西秦、南凉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并统一北方,宇文氏建立了北周,这些都是鲜卑人显赫的姓氏。

隋朝统一中国后,鲜卑族逐渐在历史上消失,有人说少数民族锡伯族、土族可能是鲜卑人的后裔,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这都情有可原,但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却至今生活着鲜卑慕容氏、源氏的后裔,这似乎就有点不同寻常了。

今天说的这个鲜卑古村落位于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是一座由鲜卑源氏后裔组成的村落。

霄南村位于龙口镇东部,由霄乡和南安两座村庄合并而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霄南村是一座有着740多年历史的村落,村中以源姓为主。

霄南村源氏始祖叫做源贺,原名秃发破羌,是南凉王子,南凉亡国后,随众投降西秦,后来父兄姐被杀,他又逃往北魏。

源贺到了北魏后,受到明元帝拓跋嗣赏识,拓跋嗣对他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后来又嫌“破羌”不好而赐他名为“贺”。从此,秃发破羌以“源贺”为其姓名。其族人也从此改姓“源”。

源贺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大破北凉,拜太尉,封为西平郡王,在献文帝退位后,联合尚书拥立太子元宏即位为帝,他一生辅助四朝,并晋爵至陇西王,成为北魏朝中极有权威的元老之一。

所以我们看到村中宗祠中的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正是对村中祖先源贺一生的总结。

源贺临终前遗训子孙要“诚勤以事君,清约要行已”。源氏子孙遵其祖训,报效国家,显赫于北朝、隋、唐数代,以致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者多达五十余人,加上其他史籍文献更多达八十余人。

其中,源贺七世孙源乾曜才华出众、清廉谨慎、勤政敏捷,为官四十余年,担任宰相近十年,政绩显著,被誉为唐朝“开元名相”之一。

源氏一族在北方过得好好的,怎么就跑到广东来了呢?唐朝年间,源氏由于“源休事件”而淡出政治舞台,源休是唐朝大官,企图谋夺唐皇之位,事败为唐德宗所杀。当时源氏被株杀,只有少数人侥幸逃走了。

从此以后,鲜卑后裔源氏宗族销声匿迹,隐居民间,为人不知,史书上也再难找到关于源氏的详细记载。源氏以经商和务农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休闲生活。

北宋年间,由于自然灾害和《青苗法》的实施,源氏日渐衰落。南宋建炎年间,源氏南下躲避战乱,来到广东南雄珠矶巷。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胡妃之祸”,官府要血洗珠玑巷,源氏族人再次逃亡,他们在一人叫源潜夫的人带领下,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广东鹤山市龙口镇霄乡。

到了广东后,源氏后人安居乐业了,但从遥远的大兴安岭开始,直到定居于万里之外的广东,期间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发生了多少的故事,我们已不得而知。

只有小小的霄南村中9座大大小小的宗祠,一副副金光闪闪的对联,书写着“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告诉我们,这座村庄有不一般的历史渊源,有不一样的故事。

名门望族之后,到哪里都会发光,哪怕是来到万里之外举目无亲的岭南,源氏后人依然人才辈出,甘和茶创始人源吉林、近代“染料大王”源龙章、香港上世纪最大的戏院——“太平戏院”掌门人源吉翘、香港知名企业——“半圆球纺织实业公司”创始人源秉彝等都是霄乡源氏后人。

源吉林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始创甘和茶,这是一种凉茶类中成药,可以疏风清热,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食滞饱胀,腹痛吐泻。

当时为了打开销售局面,源氏家族把握时机,突出甘和茶的特点,使出“夏季赠饮”的绝招,在珠江三角洲一带,采取试饮、赠饮施茶。即仿效赈灾施粥的做法,派出员工在珠江三角洲城乡一带和路边茶亭歇息处,将煲好的甘和茶免费请过路人饮用,并赠送少量成品,同时把广告招纸到各地张贴和散发,持之以恒。

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广东南海、佛山一带发生瘟疫,源吉林家族动员一切力量,赠饮送药,以甘和茶救治了很多人。甘和茶打开局面,销到广东、湖南等地。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甘和茶的销售量呈直线上升,达到20万盒以上,逐渐销往海外。

今天在香港上环的街边,甚至还有一家从1906年就开始卖甘和茶的老店。

源氏后来回到家乡设厂,厂址就是原来的霄南小学,如今走进村中,也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凉茶的甘香之气。

霄南村不大,村中历史古迹总体也不算太多,但除了几座宗祠外,还有一些值得一看的地方,这是村中的龙章花园,来龙去脉未知。

东门一带还保存着一段古老的城墙和石阶梯,颇有一些古味,其实霄南村当年不仅有城墙,周边还有护城河,村庄犹如一座城堡,先祖源潜夫将此地取名“坚城乡’,意为“比南凉城更坚固”,不过如今的护城河都变成了池塘。

村中石板路遍布,与一般的岭南村落并无大异,在源吉林故居附近,有两口古井,相隔数米,一口为方,一口为圆。

为何一方一圆,据说这两口古井是源氏先人迁徙到霄南之后,为纪念祖先曾在青海日月山附近居住,一方一圆代表日月山,这两口古井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了。

岁月沧桑,眼前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这里的村民穿着普通的汉服,说着地道的白话,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与当地人并无不同。

哪怕是村中的景物也与岭南村落无甚大异,但谁能想象这些村民的祖先,却是曾游猎于大兴安岭森林和放牧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鲜卑人呢?谁能想象这些当年驰骋冰雪草原的北方硬汉,却不远千里隐居于这南方的水乡呢?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霄乡开诊所的医生源可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嘎仙洞寻根祭祖,成为第一位广东鲜卑人后裔到嘎仙洞祭祖的。图中的树皮屋“仙人柱”,正是鲜卑祖先的民居式样。

今天,鲜卑族作为一个名闻遐迩的民族已经消亡,但在历史书籍中,我们仍能找到慕容氏、独孤氏、拓跋氏、源氏等等曾经显赫的姓氏。

经历千年的历史,这个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最终化作了岭南村落中的一树红花。

其实有意思的是,广东还不止这一个鲜卑人后裔村落,在广东肇庆白土镇的幕村、大旗村、中岗村,集中生活着鲜卑慕容氏后裔。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因为逃避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迫害,不断南迁,到了明朝初期,慕容氏辅佐过朱元璋建立王朝,但后来朱元璋又对其进行迫害。慕容氏不得不再往南方迁徙,并且还改了姓氏,有的改姓慕或穆,有的改姓容,最后定居在了肇庆。

说起鲜卑族的消失,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孝文帝是一个坚决的汉化者,他在位期间,强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例如,明文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汉人服装,鲜卑贵族们全部改汉姓,拓跋氏改姓“元”,拔拔氏改姓“长孙”,独孤氏改姓“刘”,贺赖氏改姓“贺”等等,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的这种极端汉化行为,肯定会得到鲜卑人的极力反对,孝文帝的太子就反对这种极端的汉化改革,孝文帝甚至不惜处死了太子。

假如不是孝文帝的极端汉化,鲜卑人会不会消失呢,历史不容假设,鲜卑已经成为历史民族,如今我们只能在史书和历史故事中找到鲜卑祖先的光辉历史,却未曾想到,在千里之外的岭南,居然还保存着一座完整的鲜卑人村落。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