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解码丨客家凉帽——巧手中国韵 玲珑出客家

客家凉帽头上戴

客家女子俏又媚

今儿,小编跟大家聊聊客家凉帽的故事

这种用竹子编织成的凉帽,工艺精湛

是客家人对传统女性最美好的记忆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工艺

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凉帽VS苏东坡爱情故事

史籍记载客家妇女戴凉帽

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

在惠州苏东坡王朝云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不仅在他的诗词里

相传也在一顶造型独特的客家凉帽中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客家凉帽极为盛行,当地居委会欲建凉帽厂,因当地民风大多不愿将手艺外传以致影响生计,因此,居委会组织朱冠玉等人,去外地学习制作凉帽的手艺,多次前往东莞访民间老艺人,参观别人制作,回来后自已揣摩编制,学成后在淡水开设了一家凉帽厂。

凉帽厂最高峰时有100 多人,生产出来的凉帽经常参加春秋广交会,远销海外。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老艺人相继辞世和缺少年轻人的继承,淡水会织凉帽的人越来越少。

90 年代后期,全村只剩朱冠玉一户人织凉帽。

2013年,淡水客家凉帽制作工艺已列入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朱冠玉一直坚持做客家凉帽,并让子女们都学会了全套工艺流程。

制作一顶凉帽需20多道工序

客家凉帽的制作主要是竹编、染织和缝纫

完成一顶凉帽的制作共有20多道工艺

小编带您看看

淡水客家凉帽工艺传承人朱冠玉

是如何编制客家凉帽的?

为叙述简便,作一归纳

带你了解下其中的七大步骤

一、开料

选用本地盛产的挺拔结节少的黄竹作原料,将竹切成1米长,用刀将它纵向破开,变成上百条竹片,将竹片削平滑后,用牙齿咬着竹片的一端往外撕,几个来回之后,一条薄如蝉翼的竹篾就此产生。因竹片边沿锋利,每条竹片都需用刀削平滑。另外再将一米多长的黄竹再纵向破开成一指宽的外用粗夹篾条,将外圆粗夹篾条用弯刀削平,前期准备工作完成。

二、织笪

包括编织凉帽的雏形和编内圆小竹辨。将一条条小竹片纵向排开,再将一条竹片交叉横向排开,按“井”字形式不断添加进去,编成凉帽的雏形,将竹片编内圆小竹辨。

三、扫油

完成凉帽笪雏形后开始扫光油(以前多使用桐油,现改用光油),并将笪晒干,压平,一个月后扫第二次光油,并晾干。

四、剪圆

用铁尺划内圆圈和外圆圈,按内直径15mm,外直径44mm 的规格剪成圆形帽笪。

五、扎藤

扎藤院将做好的小竹辨做成圆圈固定于内圆,用帽头布缝好圆顶,用粗夹条各一条,将外圆圈用木码固定,最后用细细的藤条扎紧,完成后再扫一次光油,凉帽笪完成。

六、染布

将白色的纱帐布染成黑色,为保长时间不退色,再用“青莲水”重新染布,晒干后成暗褐色,可保持帽布长时间不褪色。

七、褶布

将染好的布料用胶水褶成一层层的帽布后晒干,将晒干后的帽布用针线缝在外圆圈,打红结,串线,完成凉帽的所有制作流程。

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功能外

也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过去的女子头上戴着客家凉帽

黑色褶皱的帽帘围着帽檐垂下

遮挡着帽檐下一张张娇羞的脸

据说还挺讲究的

彩带是客家女性婚否的标志

未婚姑娘还要在垂布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

客家山歌唱道:

“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

凉帽和围屋一起

成为客家人最古老的传统

如今,

年轻的后代不太愿意从事这种苦力的劳动。

在惠阳区的挖掘、抢救、保护、利用和宣传下,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不仅成了省级非遗项目,

其背后故事也逐渐被人们了解,为惠阳文旅增添了一笔独特色彩。

来源 | 惠阳旅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