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你:新领导到新单位,什么是雷霆雨露的标准姿势
一、背景介绍
公元前180年,大汉王朝的元老功臣、宗室一族发动政变,一举扫清吕氏一族的政治影响,拥立时任代王的刘恒为新的皇帝。
元老功臣、宗室一族之所以拥立刘恒,主要原因是: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资治通鉴·汉纪四》)
说白了,刘恒这个人老实厚道(会知恩图报,且不会翻政变的旧案),刘恒老妈家谨慎温良(没什么势力,不会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这样的人上台,能够确保元老功臣、宗室一族的安全,能够保证现有权力的稳定。
二、摸清情况,确认可行性。
当刘恒听到这个匪夷所思的消息时,立马召集自己在代国班子讨论事情的可行性,顺便还算了卦,同时派派自己的舅舅薄昭立马到长安区进行实地调查,摸清第一手的资料。
当搞清楚政变的来龙去脉、确认了拥立之事的真实性后,刘恒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带领宋昌、张武等一帮心腹人员前往长安。
到了高陵之后,刘恒还是不放心,决定再次派宋昌先驰入长安观察动静。直到宋昌回报“丞相及以下百官都来渭桥迎接”的时候,才真正大步流星、快马加鞭赶到长安。
新领导到一个新地方前,首要的是对这个单位有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弄清楚里面的利益关系、人事脉络、核心业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快速适应。
三、谦虚谨慎,懂规矩有原则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资治通鉴·汉纪四》)
当刘恒驰车赶到渭桥时,以周勃为首的群臣百官跪拜进见,俯首称臣,刘恒马上下车还礼,展现了一个新领导温良恭俭让的好素质。
但是当太尉周勃提出要与刘恒私下说句话的时候,刘恒马上拒绝了这一请求,让周昌代为传话: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
这立马打消了周勃私下邀功或者摸底的企图,文武百官面前给了周勃等拥立一个下马威,树立了自己一派大公无私的王者气象,告诉所有人:我是一个懂规矩、有原则的人。
周勃等人只好老老实实跪下,呈上天子所专用的玺和符。
刘恒又留很给面子对周勃说:“有事情,咱到代国官邸再说。”
这一打一拉之间,刘恒完成了在文武百官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一次树立自己皇帝威严的第一步。
新领导到新单位的第一次出场表现,会给所有人留下极其重要的印象。
所有的下属都会私下判断:新领导是一个怎样的人,好不好说话,能不能干事,处事风格怎么样,待人接物又如何?
一开始就树立新领导的威严,有利于让下属们看清形势、有利于工作中的令行禁止、更有利于防止小人作祟。
四、执掌实权,雷霆万钧
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恒山王及少帝于邸。文帝还坐前殿,夜,下诏书赦天下。(《资治通鉴·汉纪四》)
刘恒当上皇帝、正式入驻未央宫的当天夜里,他紧急发布三道命令:
一是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指挥南军和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管理殿中事务。宋昌、张武都是刘恒在代王时期的贴身心腹。由他们俩分别负责拱卫京城的南北军和保护王宫的具体事务,刘恒一下子确保了自身目前的安全。
二是有关机构分别派人在梁王、淮阳王、恒山王和少帝的住处杀死他们。这四人一死,不管是真是假,汉惠帝刘盈一脉就此终结,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拿他们做文章了。这里,刘恒确保的是自己皇位的长远安全。
三是当夜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一种向文武百官、向天下百姓的政治宣言,所以他才会连夜就发布,造成一种他当皇帝的既成事实,从而让更多人拥护、欢迎他的登基。
这三道命令可谓针针见血,立竿见影。
新领导到新单位,有时候会烧三把火。其实“三把火”只是一个形象的概念,“三把火”不在于“烧”的速度、“火”的大小,而在于在新单位树立起自己执掌权力、雷霆万钧、敢作敢为的形象,让所以人知道,谁在掌握轮船行驶的方向。
五、切分蛋糕,雨露均沾
太宗孝文皇帝上元年(壬戌、前179)
十一月,辛巳,上徙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资治通鉴·汉纪四》)
刘恒正式登上皇位后,按规矩要为发动政变、拥立他上位的元老功臣、宗族一派论功行赏。
首先,他给了元老功臣之首的周勃足够的重视,将右丞相(相当于总理)之位给了他。这是对实力派的安抚。
其次,将吕家侵占原来宗族们的地又都还了回去,对齐楚两个起兵讨伐吕氏一族的同宗人员极大的安抚。这是对中层派的争取。
最后,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营造了大多数人得实惠的喜庆局面。
值得说明的是,刘恒在论功行赏时,突出了数量,没有大肆论功行赏,而是努力在恢复原有的势力和格局。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刘恒导刚刚上任,对这个朝廷内外的情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如果大幅度地调整蛋糕划分,有可能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也可能会出现功赏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如果刘恒一上任就将手里的“官帽”“赏赐”全部发出去的话,以后就没有更多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手段了;
三是刘恒必须为从代国一路跟过来的心腹人员考虑,为今后他们的晋升提拔留有余地。
六、敲打“老人”、提拔新人
太宗孝文皇帝上元年(壬戌、前179)
秋季,八月,辛未(二十日),文帝罢免了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一人担任丞相。
文帝得知河南郡守吴公治理地方的政绩为天下第一,就召他入朝做廷尉。吴公推荐洛陽人贾谊,文帝就召贾谊进京做博士官。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文帝很赏识贾谊的文辞可观和知识渊博,一年之中,就破格提升他做了太中大夫。
二年(癸亥、前178)
冬季,十月,曲逆侯陈平去世。
十一月,乙亥,周勃复为丞相。
三年(甲子, 前177)
文帝下诏说:“先前诏令列侯回各自的封地,有的人辞别而未成行。丞相是朕所倚重的人,应为朕率领列侯返回各自封地!”十二月,文帝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命令他前往封地。乙亥(十四日),文帝任命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废太尉之官,将其职责归属丞相。
四年(乙丑、前176)
冬季,十二月,颍阴懿侯灌婴去世。春季,正月甲午(初四),汉文帝任命御史大夫阳武县人张苍为丞相。(《资治通鉴·汉纪四、五》)
上面是一段《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文帝上任前三年很枯燥的人事调整。但在错综复杂的人事变化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右丞相周勃的兴起和衰弱。
在反吕政变、拥立皇帝中,周勃的功劳一直是最高的,所以在陈平的谦让下,刘恒任命周勃为右丞相,实则是对其的肯定。但是周勃成长于行伍之间,打仗可以,搞政治、处关系相对就弱一些了。在汉文帝刚刚执政的时候,周勃有时候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在散朝周勃经常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反而文帝对周勃以礼相待,很为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
为此,担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谏阻文帝说:“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合作将吕氏诛灭。那时,丞相身为太尉,掌握兵权,才天缘凑巧建立了这番功劳。现在,丞相好像已有对人主骄矜的神色,陛下却对他一再谦让;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
汉文帝觉得有道理,所以在以后朝会时,越来越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越来越敬畏。
有一次朝会的时候,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门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员。”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回答:“陛下如果要了解诉讼刑案,应该责问廷尉;如果要了解钱谷收支,应该责问治粟内史。”文帝说:“假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么您是负责什么事情的呢?”陈平谢罪说:“陛下由于不知道我的平庸低能,任命我为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理通阴阳,顺应四季变化;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发挥其专长的职务。”文帝这才赞好。右丞相周勃极为惭愧。
上述这个故事反映出汉文帝对周勃的不满。而当周勃担忧自己“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久之,即祸及身矣”,就自称有病请求辞去丞相职务,汉文帝没有挽留,立马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本身就是释放了一种态度和信号。
后来之所以在陈平去世后,又让周勃来担任丞相一职,汉文帝主要还是想利用周勃的政治影响力,切实解决“诸侯就国”的大难题,而且通过这个难题的解决,顺带着把周勃也弄回了封地去了(一石二鸟)。
反观另一面,刘恒在坐稳皇位之后,开始任用贾谊、张苍、吴公等一批新人,充实自己的政治力量,也冲击原有政治格局。特别是贾谊,“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直至重农抑商,倡导儒家,不忍匈奴等等,可以说极大地拓宽了刘恒的工作思路,设计了文景之治的执政脉络。
在汉文帝刘恒23年的皇帝生涯中,无为而治,外无战事、内无祸乱,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实打实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