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老子对当时现有政治形态多有批判,但是呢,老子到底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形态呢?老子提出了四个字——小国寡民。
在我们的文学里,有一个地方符合老子的小国寡民,那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陶渊明心目中的桃花源,是老子“小国寡民”的形象写照。
老子的“小国寡民”之“国”,和我们现在的世界格局下的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老子语境下这个国是天下这个格局下的国,是一块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自治的区域。在春秋之时,有家、国、天下这样的层级。老子所言之小国,类似于今天的乡村。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前提。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子在论道,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你觉得老子是在讲政治吗?讲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措施吗?是立榜样,立标准码?肯定不是这样。老子在立象,为自然而然、天人和谐、顺道合道的生活立一个“象”。如果我们过于执着老子的“小国寡民”这样的一个治国理念、措施的话,我们就把老子所立之“象”对象化了,具体化了。又是一层人为之伪道了。
有了如上两个前提,那么我们再看一看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底是什么样的——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什伯之器”很多种器物。不用,不玩物丧志,不陷于技巧,不溺于机巧。民众呢,珍惜生命,安居而不远徙。
关于这个“器”,我们在易经系辞下那里,有一章为“尚象制器”章节,从伏羲立了八卦之象后,古之圣贤制作了十二器——网罟、耒耨、市、衣裳、舟楫、服牛乘马、门柝、杵臼、弧矢、宫室、棺椁、书契。
这里的十二器中,“市”、“舟楫”、“服牛乘马”、“弧矢”、“书契”等都不在使用,存而不用。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舟车放在仓库里,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正常情况下不去用它,因为不远徙,故不用。
重视军事,但是不对外用兵。主要是学好军事,用以自卫。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不用学习文字,不用看那些增加人智巧的书籍,人学会简单的结绳记事即可。
你看,这相当于在“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保留了农,其它“士、工、商”存而不用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食物甘美,服装好看。安于居住之处,喜欢这种简单、和美的生活方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很近,但是呢,不相互来往,各过各的。
这就是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理想,这是老子的理想国。就是简单,和美,法自然的生活之道。
这种生活没有利益纠葛与计较,没有强权与压迫,没有纷争与战争,没有智巧,没有圣人,大家都是简简单单、勤勤恳恳的生活者。
我们其实可以观察,历来中国在乡村这一级别,都是自治状态的,有乡绅乡贤以及宗族来管理,靠德性让人信服。
在老子说出这个“小国寡民”这一理想后,我们或许看到了老子对春秋末年已经出现的诸侯之争、土地兼并战争的那种反思和失望,以及这种相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的预警。
我们看小国寡民一章,老子的用心是什么?
老子始终有一种思想,那就是就是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你能做些什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他们共同营造的生活境域,便是“小国寡民”之象。一个人顺道而生活,他一人之居所,亦是一人之“小国寡民”。《论语》里,能和“小国寡民”对话的就是“里仁为美”。这是一个温柔敦厚,仁且美的生活环境。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是“收”的,是“阖”的,追求生命、生活的本真,不是那种昂扬向上的。孔子追求礼乐之道下的天下大同之治,其思想是“外放的”、“开”的,是由内而外,能广的。孔子虽然倡导尧舜之道,文武之治,确是面向未来的。而老子倡导道法自然,直面当下的境遇,直面生命的本真,于当下之现实,问道,证道,合道。“小国寡民”不在未来,就在当下。虽一人,一家,亦可行之。
老子不画蛋糕,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实事求是,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