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的变迁
购物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论你喜欢与否,总是要去购物,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超市,还是在自由市场。
小时去购物,能够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不是因为自己不想多一些选择,而是因为家境贫寒,囊中羞涩,也是因为商店没有什么东西好选的,所有东西都要凭票。买粮食要有粮票,买肉要有肉票,买肥皂要有肥皂票,买糖要有糖票,甚至买醋,还有醋票。即使有了钱,有了票,商店可供选择的牌子就那么几种。比如,中华牌肥皂、金丝猴香烟等,买不买就它;蔬菜也就那老几样。冬天的白菜萝卜,秋天的西红柿、黄瓜,春天的韭菜,夏天的茄子、辣椒等等。
后来,改革开放,有了自由市场,允许农村人把自己生产的东西拉到自由市场上进行交换,挣钱改善生活,卖鸡蛋的,卖鸡的、卖菜的越来越多。刚开始农民卖的是自己的剩余产品,后来看到有利可图,很多人摇身一变成了专门进行倒买倒卖的商人,市场逐渐繁荣并充满活力。
人们被束缚的创造力在利益的驱动下得到释放。追求新奇特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成为生意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此目标之下,消费者成了上帝。
市场用看不见的手点石成金,在那些放开的领域里随意播洒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种子,电冰箱、彩电、汽车、手机等等,这以过去想到不敢想的高档消费品,很快飞入寻常百姓家。
经济发展了,个人腰包鼓了,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购物可选择的权利牢牢掌握在了消费者手里。要想挣钱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就必须接受消费者的检阅。
购物从无选择到随意选择,从线下到线上,中国经济也脱胎换骨一飞而起,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