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吗?

前几天在公众号的留言里,看到好几条相似的提问,很有意思。

问题是这样的:

情绪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尽量做到没有情绪,不被外物所影响,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

这个问题特别有趣,我想用一篇文章跟你好好聊聊。

不过首先,我们要理解:情绪究竟是什么?

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是:情绪是一种基于生存机制的内在状态。它通过感知身体本能需求,释放神经调质,从而强化某些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Gu et al.,2019)

简单来说:情绪就是大脑对身体的一个「诊断书」,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判断「我正处于一个什么环境里,需要做什么事情」。

那么,我们可以有多少种情绪呢?

关于情绪的模型和理论非常多,五花八门。不过,2019 年的一篇综述,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情绪三原色模型」。(Gu et al.,2019)

这个模型认为:一切情绪都可以看作由三种最基本的情绪组成。这三种最基本的情绪分别是:

快乐:亦即得到奖赏,产生渴求的状态。

悲伤:亦即遭到损失,受到惩罚的状态。

压力:亦即面对威胁,产生恐惧或愤怒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或逃」)。

下面详解。

我们先从恐惧开始。

根据情绪三原色模型,恐惧和愤怒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面对威胁时,如果我们觉得能够战胜威胁,就会进入战斗状态,这时产生的是「愤怒」;如果我们觉得无法对抗威胁,就会导向逃跑,那么这时产生的就是「恐惧」。

这就是非常经典的「战或逃」反应。那么,这种反应是由哪个大脑部位调控的呢?

你一定知道:就是我在文章里讲过很多次的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心,主要负责储存和识别威胁。当大脑发现我们面临威胁时,杏仁核就会激活,从而向大脑和身体发送一个信号:

要当心,我们遇到危险了。

当然,现代社会里面,基本不会再有直接威胁生命的危险,所以杏仁核很多时候会带来「过犹不及」的负面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负面作用:

1)焦虑。

杏仁核的激活,会让身体进入应敌的高唤醒状态。这种状态在短期里可以刺激大脑,但如果时间过长,就会使我们陷入焦虑和慢性压力之中,从而对大脑和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2)拖延。

2018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拖延者的杏仁核往往体积更大、也更敏感(Schlüter et al., 2018)。因此,他们会更容易对面临的挑战产生胆怯和退缩,采取回避策略,从而造成拖延。

3)风险厌恶。

杏仁核敏感的人,当他们面对一项兼具收益和风险的选择时,他们往往会更容易注意到其中的风险,并把这种风险放大。从而,他们会更倾向于作出非理性的决策,也就是不敢承担任何风险。

那么,既然杏仁核有这么多的负面作用,可能有朋友会问:我们能不能把杏仁核去掉呢?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好在,神经科学史上,的确有一位典型的病人,叫做 SM 女士。她因为后天疾病损坏了杏仁核,从而让神经科学家得以观察她的生活,一窥杏仁核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长话短说,经过数十年的观察,科学家们发现:

失去杏仁核的确会对绝大多数恐惧和焦虑免疫。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严重的负面效果。比如:

SM 会无视一切有危险的场合,比如毒蛇和持刀抢劫的劫匪;

SM 在解读社交信号上会有困难。她似乎无法读懂别人表情和语气传达出来的微妙信号,难以建立长期的关系;

更严重的是,她会对一些明显不可信的人投注过度的信任,从而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并且这种现象会反复发生……

简单来说,恐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是一个「刹车」的作用。它会在我们采取行动之前,抢先告诉大脑:情况有异,先思考一下,再行动。

因此,如果失去恐惧,我们会面临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的绝大多数行动会变得更加盲目,更加不经思索。

比如:

你会下意识地相信别人,从而更容易掉进别人的陷阱;

你会不假思索地接下一个任务,尽管这个任务可能十分困难;

你会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一次遇到问题时,还是会重蹈覆辙……

也就是说:你做事情会变得更冲动,更轻率,更欠考虑,甚至难以「吃一堑长一智」。

所以,不要去考虑「失去恐惧」的可能性了,这本质上也不符合大脑的天性。

那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后面会接着讲。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快乐。

说到快乐,自然离不开多巴胺。许多年来,大众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就是「多巴胺决定快乐」。

但这个认知其实是不对的。有一些读过一点心理学的人,可能会热衷于指出这个错误,告诉别人:「多巴胺决定快乐」是一个谣言,多巴胺并不影响快乐。

事实上,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因为,多巴胺在身体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神经调质,它在大脑中主要有四条通路。第一条跟自主运动有关(也跟帕金森症相关);第二条跟决策控制相关;第三条跟催乳素有关;第四条就是经典的「腹侧被盖区 - 伏隔核」通路,也就是我讲过很多次的「奖赏回路」。

我们主要来看第四条通路。在这条通路中,「奖赏回路」本身的激活(跟静息状态相比)提供了欣快感;而多巴胺激活奖赏回路的浓度差,就提供了「动力」。

换句话说就是:多巴胺并不负责愉悦感,它负责的是让你产生「我想要」「我想去做」的冲动和渴望。负责愉悦感的是奖赏回路本身。

那么,这种动机跟快乐的关系是什么呢?它是快乐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我们可以把快乐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愉悦 + 动机」(注意,这也是一个非常简化的理解)。前者除了奖赏回路本身,还可能包括什么呢?高唤醒状态,那么可能跟去甲肾上腺素相关;舒缓、愉悦的感受,那么可能跟内啡肽相关……诸如此类。

而后者呢,则是快乐的一个核心条件: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必然会伴随着一个「我想要」的欲望,否则这种感受就不是快乐了。

所以,我们能不能做到「没有快乐,保持平和」呢?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你会发现:没有快乐意味着什么呢?失去愉悦和动机。失去愉悦也许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关键的问题,就是失去动机。

失去动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会缺乏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往好里说,你会感到对一切事物都「无所谓」,无牵无挂。但往坏了说,你可能会感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没有兴趣,空虚,无聊,什么事都不想干。

这是一个你想要的状态吗?我个人是比较怀疑的。

有一种感受可以参考一下:当我们经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你也许会感到很疲惫,觉得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刷手机、看小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就是大脑持续耗能,导致腺苷堆积,从而投射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多巴胺的分泌,让整个大脑进入「抑制」的状态。

(可以参见: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有趣的是:不少针对冥想的研究发现,冥想可以提高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整体上降低情绪的产生和强度(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大体理解为快乐和恐惧),使你变得更平和。但与之同时,它也会降低你的激情、动力和积极性。

实际上,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一体双面的。你不太可能做到不产生情绪的同时,又能够有充分的动力和激情,去奋斗、行动和探索世界。

那么,是要平和,还是要动力?这没有截然的对错,只取决于你的偏好。

你一定会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 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怎么办? 中,提到过两种不同的幸福。

第一种,是「高生活满意度 + 低消极情绪 + 低积极情绪」。我把它叫做「平和模式」。它的关键词更多的是平静,满足,舒缓,等等。

第二种,是「高生活满意度 + 适当的消极情绪 + 适当的积极情绪」。我把它叫做「快乐模式」。它的关键词,是激情,兴奋,活力……诸如此类。

这两者都是幸福。那么,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

再强调一次,这两者没有好坏,纯属个人取向。不过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会比较倾向于后者。

为什么呢?因为比起前者,后者会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也会有更强的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

一方面,情绪的作用是什么?除了前面讲过的识别和判断状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情境记忆打下一个「印记」。

举个简单的例子:请你回忆一下你过去10年里,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现在回答我:这些场景里面,更多的是那些「平和」的场景,还是那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跌宕起伏的场景?

一般情况下肯定是后者,对不对?也许是第一次面对某项挑战的紧张和兴奋,也许是终于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和快乐……能够在记忆里留下痕迹的,一定是那些情感更浓郁的片段。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的大脑在整理记忆时,它会把我们当时的情绪状态,当作一个额外的信号,来调整这段记忆的权重。简单粗暴来说:一段记忆越新颖,唤起你的感受和情绪越强烈,大脑就会给它赋予更高的权重,从而把它更持久地存留在记忆里。

同样,这也是「悲伤」的作用。虽然比起「快乐」和「压力」,悲伤的存在感要弱很多。但它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 它可以丰富我们的记忆,同时,也能够强化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让我们在面对别人产生相似经历时,能够迅速地进行匹配,并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可以说:快乐赋予我们行动,压力赋予我们安全,而悲伤,赋予我们人性。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积极情绪和动力是正相关的。而具备越高的动力,你就有越强的可能性去作出行动,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去创造出新的、有趣的东西,以及去影响和帮助别人。

这其实是一种帮助你找寻到生命意义感和存在感,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做法。

很多时候,我们是如何确认自我存在价值的呢?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跟外界的交互而确认的。我们作出了什么成果,这些成果取得了什么影响,我们帮助了什么人,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反馈……

这些东西加起来,就构成了「我」的存在意义。

所以,比起「平和模式」,「快乐模式」会更加充实,也更容易帮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当然,这不是说平和模式不好 —— 它也是一种对待生活的价值观和态度。如果你的内心世界足够丰富,你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东西吗?

不是的。无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它们都非常重要,都是我们生命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我们真正要避免和拒绝的,永远不是情绪,而是「情绪化」。

什么叫情绪化?简单来说,就是被情绪所操纵、主导,完全失去了理性,作出种种冲动而不合理的判断和行为。

这才是不好的。

前面讲过: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是在原始时期,支配生命体适应环境、避开危险的一套生存机制。但到了现代,这套生存机制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我们进化出了复杂的大脑,开始具备成熟的理性思维,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思考。

我们保留情绪,是因为它有用。但情绪的作用必须退居二线。如果你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使理性让位于情绪,这就是反客为主了。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陷入情绪化之中呢?最主要的,就是要锻炼自己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力。

你一定还记得: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决策、思考和控制。它的主要机制,就是对传入大脑的原始信号作出抑制,告诉整个大脑:

等一等,我先调动更多的信息来「参考」一下再说。

因此,前额叶皮层跟情绪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情绪反应过于激烈,会抑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让大脑被情绪所主导;但反过来,调动前额叶皮层,也会抑制大脑的情绪反应,让大脑进入「系统2」的加工处理模式。

用接地气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冷静」。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一方面,锻炼自己对情绪的敏感度和默认处理方式,消除掉大脑「按照情绪路径行动」的默认反应。

另一方面,锻炼自己「保持冷静」的能力,丰富和强化前额叶皮层,让它能够更容易接管大脑的掌控权。

用我之前讲过的话来说,就是:把情绪当做一个顾问,接受他的建议,告诉他「我知道了,你退下吧」,但决策权一定要留在自己手上。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这是几个比较核心的锻炼方法。

1. 觉察、审视和判断。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对待情绪的第一步是什么?是觉察。

也就是:当你产生任何一个情绪反应时,不要顺着它的冲动走下去,而是先停一下,问问自己:

我现在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当你开始觉察情绪时,实际上,就已经调动起了前额叶皮层,抑制住了情绪冲动。

大脑是需要训练的。你面对某种情境时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它的一次训练。

当你不断地让自己「先停一下」「先退一步」,去审视自己时,大脑也会慢慢学会这种模式。从而,从被情绪主导的「情绪化」中脱离出来,学会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理性。

2. 挖掘信念和认知重估。

心理学里面,对情绪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模型,叫做「情绪ABC理论」。

这个模型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它是先有一个外界的刺激(Activating Event),这个刺激被我们的信念(Belief)进行解释,从而引发了情绪结果(Consequence)。

所以,一个特别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当你「觉察」到情绪之后呢,向下挖掘,思考:引发我情绪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我是如何解释这件事情的?这件事情有没有别的解释方式?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你跟跨部门的同事对接,对方说「你怎么做成这样,算了,我自己弄吧,你别添乱了」。

旧信念:他是不是在贬低我?是不是对我有敌意?这样可能会导向:愤怒,不满,攻击性。

新信念:这是不是他习惯性的说话方式?

这样,你的感受就会好很多,也能够更合理地去思考和采取行动。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家需要在实践中多去找场景,去审视和挖掘自己的旧信念。

因此,不妨也把每次产生情绪的场景,看作一种锻炼「挖掘信念能力」的机会,这样想会好得多。

3. 阅读和社交

前面讲过,调控情绪,需要提高前额叶皮层的控制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呢?答案是:经历和锻炼。

你经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和应对的情境越多,前额叶皮层就会越发达。

这种经历和锻炼,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大量的阅读,另一个是大量的处事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注意力去思考,而大脑是严格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分,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密集、越丰富,从而整体上变得越发达。

4. 处理新问题

这一点跟上一点是相似的。

大脑需要训练,那么,要想让大脑更加习惯情绪的波动,不被轻易地操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大脑更多地去经历情绪场景,把更多的新场景变成旧场景。

因此,我会建议你:一定不要困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小圈子里,一定要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事情,面对一些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这是对大脑最好的训练。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更好地训练大脑,驾驭好理性和情绪的两驾马车。

也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在看、留言,给我一个反馈喔。也可以读读这些文章: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怎么办?

这个习惯,正在阻碍你的学习

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

(0)

相关推荐

  • 酒精既能毁了你身体,也能击垮你的心理。就问你戒不戒

    最近酒局比较多,有同学.有同事.有好友,喝完基本都是深夜了,过程都是欢快愉悦的,但第二天醒来,回想前一天的所作所为,总有一些后悔说的话.做的事,再加上有时候,朋友会反馈一些,就更让人后悔难堪了.难免就 ...

  • 焦虑在大脑中是如何运作的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过去,夜空中的那些恒星大都是几十年前或者几百年前的样子.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两百多万年前的河外星系.借助天文望远镜,我们甚至能够看到几十亿年前甚至上百亿年前的星系. ...

  • 冥想有益于您的脑力和情绪的15种方式

    这些天,您感觉像个机器人. 您将精力拖到工作上,必须与老板打交道. 您今年又忙于尝试赚钱比去年更多. 您回到孩子那里来,他们总是需要您提供一些东西,而房子周围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没有给您任何时间与您 ...

  • 孩子发脾气时讲道理没用

    许多家长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发脾气时,任凭父母如何耐心讲道理也无济于事. 神经科学家道格拉斯·菲尔兹指出,发脾气涉及大脑的两个部分:杏仁核处理诸如恐惧和愤怒之类的情绪,而下丘脑部分则控制像心 ...

  • 《情商1》读书笔记:情绪失控

    海马体 人脑海马体的功能是负责记忆事实,而杏仁核的功能是负责记忆情绪,海马体让你认出表姐的脸,而杏仁核则会提醒你是否喜欢她. 大脑有两个记忆系统,一个用来记忆普通的事实,另一个用来记忆刻有情绪印记的事 ...

  • 小孩子发脾气,父母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神译局  · 10小时前 关注 首先,你得保持冷静.保持耐心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育儿简直就是一门大学问.许多 ...

  • 吴杰、刘超: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下的情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7  文:吴杰.刘超 来源:信睿周报(ID:TheThinker_CITIC) 情绪是心理现象中最丰富的部分.但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情绪的主观性导致相关测量和实验操作 ...

  • 俗语说,一个不好的女人能毁三代,原来还不信,姚策事件让我信了

    俗语说,一个不好的女人能毁三代,原来还不信,姚策事件让我信了

  • 劳务派遣与正式员工区别在哪?一个好进,一个不好进!

    根据有关规定,劳务派遣与正式员工应同工同酬,是不是企业不能使用派遣工这个意思?这个是不能这样理解的,企业使用劳务派遣这个是符合劳动法的,只是劳动法对于如何使用,待遇规定等等这些有其他的约束条件而已! ...

  • 吃定男人的最好方式:做一个不好相处的女人

    现在的女人,就没几个不作的,只不过是大作还是小作的区别,可能很多人要说,要懂得珍惜,不要丢掉了白天的太阳之后,又错过了夜晚的星星. 其实大家不明白的是,在这些作的背后,往往藏着女人经营感情的智慧,并非 ...

  • 负面情绪都是不好的吗?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

    说到负面情绪,脑海中可能会立刻蹦出一些常见的:悲伤.愤怒.厌恶.尴尬--之所以定义为负面,是因为这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让人不适.不过,虽然对负面情绪并不陌生,我们对它们了解却不多.负面情绪真的毫无价 ...

  • 做一个“不好惹”的人,都有以下3个特征,别人不敢欺负你

    人生在世,难免会与人发生碰撞.软弱的人,容易被人欺负,而那些强硬的人,别人自然不敢欺负他们. 做人不能"软弱",要做一个"不好惹"的人,这样,那些欺软怕硬的家伙 ...

  • 给大家看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今天又跌了,这就是之前写顶背离结果市场顶着顶背离还拉了一波,结果麻痹大家,导致"狼来了"的故事一次次的上演. A股三大指数今日收盘涨跌不一,其中沪指下跌0.48%,收报3396.4 ...

  • 谁说离婚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曾几何时有那么一句话"离婚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说这种话的大都是那些在婚姻上被男人伤害过的女人.甚至有些部分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只要是听说哪个男人和和老婆离婚了,就把责任一股脑 ...

  • 小心,一个不好的信号!!

    股 独 一 箭 本人创的顶格筹码战法有私募大佬定价千万,此战法基于筹码供应理论和操盘实践所得.筹码供应才是驱动股价上涨的核心动力,顶格筹码出现后,往往就是一个涨停! 如果你想随时抓涨停,请置顶我的公众 ...

  • 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吧

    ​从今天起,做一个不好惹的人,你会获得这三种优势: 第一种优势,你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如果太好说话,没有自己的脾气,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长期以往,别人就会不把你当回事,因为你对任何人的任何言行举止,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