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墓——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古物地域性研究资料必备欢迎关注、分享)

h

遗址名称: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遗址时代:距今1800年左右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阿里地区文物局

发掘时间:2012年起

地理位置: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郊的象泉河南岸一级台地

故如甲木墓地为竖穴土坑墓葬群,曲踏墓地属洞室墓群,墓葬形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两处墓地的发掘,对于建立西藏西部考古学文化体系、推进西藏早期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均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相距不过百来公里,具有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料珠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应属于象雄时期的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影响范围很可能扩展到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带。

两处墓地的出土物,如丝绸、黄金面具、带柄铜镜、天珠等大都是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是考察象雄时期西藏西部的文化、经济、生活等情况的一手资料,尤其是被藏族视为神圣之物的天珠的发现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者们首次发现了地层关系明确、年代确定的古天珠。该发现为考察西藏地区天珠的出现年代、形态纹饰及使用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曲踏墓地天珠的发现证实了古象雄时期天珠的存在和流行,并将其年代确定为公元2世纪前后,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具有明确年代的最早的天珠。

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清理现场

曲踏墓地

墓道狭窄,两侧壁掏出成排的脚窝。墓道下挖约2.5米左右出现二层台,上面横置一排青石板封顶,将墓道分为上下两段。墓道底部向山体方向开挖圆拱形墓门,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两种。单室墓较小;双室墓较大,为多人合葬墓。

墓室内都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马、羊等动物骨骼。木棺内有墓主骸骨及大量随葬品。随葬品种类十分丰富,墓主均为侧身屈肢,其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牌、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反映出这一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收和融合的特征,这些丰富的随葬品为研究古代象雄部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出土的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动物遗骨可以看出当时象泉河流域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的繁荣。


曲踏2014M2墓门


曲踏2014M3出土陶罐


曲踏2014M4出土彩绘木案

曲踏2014M2墓室


曲踏2014M3出土玻璃珠

故如甲木墓地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其中8座象雄时期墓葬的年代距今有1800-1700年。

象雄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发现完整的侧身屈肢葬式。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均为多人合葬,结构复杂,存在二次或多次开挖迹象,填土层内殉葬有人和动物。高规格的墓葬很多是用横木搭建墓顶和长方形箱式木棺。

故如甲木墓地是迄今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为集中的墓葬群,与象雄都城(穹窿银城)具有密切的关系

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在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吐蕃墓葬特征一致,说明在吐蕃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故如甲木2012M1


故如甲木2013M2


故如甲木2012M1出土黄金面具


故如甲木2012M1出土锦

总结

两处墓地地域接近、时代相同、文化面貌统一,而且形式完整、内容丰富,涵盖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诸多方面。

这两处墓地的年代都为公元2-3世纪前后,这个时期正是象雄王国的强盛时期。对此的发掘表明象泉河上游是象雄王国统治的核心区域,也是阿里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在这之前,关于象雄时期的发现特别少,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通过这两年的考古发掘,把象雄时期的面貌基本呈现出来了。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发现,让我们由此看到鲜为人知的2000多年前藏北地区一个强国“象雄国”的文化面貌,以及和中原王朝及周围地区甚至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