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几十载 汗水铺就成功路

逐梦人:“不认命”的梦

七十年代末,张子保出生在豫淮北岸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任村长的父亲反复唠叨的信条。然而张子保并没有成为幸运儿,1992年,张子保高考落榜。万般失意的他,只得承认失败,像高家林似的,灰头灰脸地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小乡村。过上了和父老乡亲一样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一个农民的儿子,当他不能抱怨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奢求的,当农民成了他别无选择的人生出路。当时心想,没考上大学也好,可以早早地帮父母亲干农活,好让劳累了大半生的父母亲少点操劳和负担。

张子保刚回去那阵,仗着年轻,他每天拼命干活,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抚慰落榜后的心灵创伤,用踏实地干活给失望的父母以慰藉。张子保很快学会了犁地、扬场、撒种、收割麦子等农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

真正成了农民,张子保才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春夏秋收,冬耘夏管,四季不得清闲,时时都要在地里忙碌着,把土地像孩子一样的伺候着,指望着从上面获取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吃穿用度。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农活全凭人力,春秋时节干活还好些,而夏季干活就枯燥异常,在夏天大忙季节,天气炎热,农活紧张,干活最辛苦。正当晌午的时候,在地里收割麦子,每次弯下腰去,地上的热气就朝脸窜,背上的太阳火辣辣地嗮着,汗水直往地下流。但他不停歇,要不停地挥镰收割,好把成熟的麦子收回去。

因为夏季的天,像婴儿的脸,说变就变,不抓紧收获成熟的麦子,一场大雨就会让一年的收成化成泡影。所以,即使太阳再热都得下地干活。常常是从地的这头拿镰收割小麦,到了地的那头,嗓子眼都快冒烟了。麦子割完后,还不能喝水,放下镰刀,把收割完的小麦抱到架子车里去,架子车装满小麦后,又拉到稻场里,用牛打场或者把小麦垛起来,以免淋雨。
农闲季节,“高考梦”一直没有熄灭的张子保于1993年3月份,报了自考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专班。他说:“但我也从未来想过要种一辈子地,读书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挣扎。”农闲季节,有时张子保还帮助二哥家里放鸭子。他赶着2000多只鸭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有时候赶着鸭子到处觅食,每天要跑二、三十公里,鸭子吃饱后,他将鸭子赶到一条小河里,让它们喝水洗澡、嬉戏。张子保就把《新闻采访学》和《新闻摄影学》大专课程书籍拿出来看,每天上午背一些单词,下午预习课文,有时张子保还写一些小说、散文类型的文章。有时因为看书入了神,却不知道鸭子的去向,那些嘴馋的鸭子常跑到别人稻田里吃人家的水稻,邻里庄稼主人总会找到他家,而他总免不了挨一顿臭骂。

1995年底,张子保考完了最后一门,次年如愿拿到了自考大专学历。

1996年,县电视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张子保一举夺魁,拿下了全县第一名。台领导还推荐他到河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深造三年,后来写了批评报道,到南方漂泊。

打工,有苦有泪也有诗

<左一>张子保和著名的广东省青工主席周崇贤在一起。<右一周崇贤>

直到2000年到广东省东莞市,张子保当过编辑记者、企业主编等职。“谋生”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生活主题。

到了东莞后,张子保拿着大专毕业证和自己发表的作品集进了某厂当上了企业报的主编。李老板慧眼识珠,把张子保挖到他身边当助理员。就这样,张子保在党支部内提了不少的合理化建议,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对外宣传张子保有一套经验,张子保采写的《当善良被利用之后……》和《垃圾婆献爱心》小说改成的小品,组织人员两个月的排练和演出,还制订阶段训练目的与选材计划,同时还要考虑选择风格多样的作品穿插排练,使排练工作始终保持新鲜感。小品《垃圾婆献爱心》被省市政府评为一等奖,报送央视台主办的文艺晚会荣获三等奖。党支部年年被省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的经验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中央高层到东莞视察时,并亲自接见李老板,并说,你们的先进的党支部经验全国推广。”说完后并合影留念。

天道酬勤。在这种期间,是张子保发表文章的黄金时期,张子保一心为创作。张子保在全国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发表文章达200多篇,获全国大奖8个,省级奖6个。

电波传情,让失意人找到温暖

右四:杨克,左二:张子保

右:张子保和《宝安日报》主编徐东合影留念!

2007年8月,我刻苦自学文学成才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广州日报》、《东莞日报》、《东莞日报》、《东莞电视台》、《江门文艺》、《南方都市报》、《西南作家》、等媒体报道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我经常会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许多来信,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打工读者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广西省柳州市幼儿园欧丽娟小姐说:“张大哥虽然不相识,但我早已认识你的作品。”

“保哥,你的粉丝那么多,为何不开通一个热线啊?这样既可以开拓你写作的思路,写稿的线索就多了,能了解农民工的思路动态,也可以让你从中赚钱。”2008年2月4日那天,我随着龙岗作协著名作家房老师在龙岗联通科技公司作完报告后,公司老总李某对我说。

在当时,联通科技公司是一家非常有名的一家信息公司,是两家最大的咨询服务公司之一,员工上千人,光接线员就有几百人,其实就是聊天。在广东这块土地上,打工仔、打工妹工作单调枯燥乏味,独在异乡又缺少亲友的呵护与关爱。而这个时候,空白的心灵、受伤的心灵、无助的心灵,只需要一种听得见看不见的声音,去安抚他们,让他们感到繁华的都市里,这里才是远航中的港湾,心灵的家园。

左一:张子保和右一:东莞文艺副主编莲子姐合影留念

诗人罗得远和中:张子保《打工知音》编辑周密合影

“你是广东农民工的名人,很有必要开通一个“打工作家保哥热线”,就目前来说,我们广东省还没有一个“打工作家保哥热线”,希望你来填这个空白。”李总说。

“把你的手机号码给我就行了,你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接听的,关于技术上的问题,你就不用操心了,一切由本公司来负责。”李总回答道。

“请问怎样计费呢?一般打工人承受得起吗?”我又问。“每分钟一元钱,当然这个费用,你跟我公司按一半分成吧,实际上你比我分得多,因为我还要交给联通总部的。”李总解释道。

半个月之后,“打工作家保哥热线”开通了。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条热线和功能,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打工文学》主编陈雁军老师,在他的杂志上开辟了张子保专栏;还有湖北驰名的杂志《打工知音》、《大鹏湾》、《侨乡文学》、《江门文艺》等报刊杂志免费刊登信息。就这样,“打工作家保哥热线”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受到珠江三角洲打工朋友的热烈拥护。

夜空不寂寞,每个故事,感动我,也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听众。很快,我的热线电话不断,最多的一天有150多个。
由于热线电话是收费的,每次来电,我就告诉打工朋友们说:“兄弟,电话是收费的很贵,你打进来挂机,我打给你,这样你接电话是免费的。这样你可以节约一些电话费,,我浪费一点钱没啥?我的真诚和耐心感动了他们,后来,被他们称为“最贴心的保哥。”

后来我到首都当记者了,我从来没有去找联通公司问过,也没有去领过,至于赚了多少钱,我也不清楚。

图中:张子保主编的<<新莞人报>>
2007年8月1日,张子保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自筹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张反映打工生活题材的纯文学<新莞人>报,至今已办10期,会员500人。真诚地为打工者服务,为打工文学服务,向社会广泛征稿,并以办中国最需要的打工文学报纸为目标,一口气就出了五期,每期发行2万余份,<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作了报道。引起了香港作协主席《香港文学》主编蔡丽双的关注,蔡老师还为《新莞人报》题词,得到文艺界和文友们高度好评。

他成绩突出,李社长独眼慧珠提拔到中央媒体

天道酬勤。在这中期间,是张子保发表文章的黄金时期,张子保一心为创作。张子保在全国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发表文章达200多篇,获全国大奖8个,省级奖6个。由于张子保的成绩突出,再者张子保还为中央纪委提反腐建议10条,采用5条,后被伯乐李社长发现了张子保,经她推荐张子保进了北京某媒体工作。在这7年里年里,张子保学到了许多了书本难以学到的知识。

7年来,节假日别人搂着妻子拉着孩子走亲串友休息游玩,张子保则是开着车东奔西跑忙采访,晚上到单位附近小饭店吃了饭,他又伏案写稿直至深夜。每到北京兄弟单位交流,他更珍惜这当面向老社长请教的短暂时光,从不借机游风景,逛市区,常在招待所通宵改稿。迷人的故宫、风水宝地的十三陵、八达岭长城、西山八大处 、潭柘寺 、白云观等名胜古迹对张子保还是陌生的去处。

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从南方报道卧底小组开始他就不断的这样告戒自己,做好自己的每一个新闻选题和稿件。从一个普通反腐卧底记者做起,他无数次的奔跑在通往新闻现场的路上,稿件开始被搬到媒体的头条,现在他从普通记者提升到副社长、社长。这令他很是亢奋。这个职业给了他一种久违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7年过去了,在新闻界前辈的帮助之下他逐渐的成长起来,玩了命似的工作也终于得到了圈内的认可。回首当年,这,也许是他唯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罢......

《撰稿:人民法制网记者李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