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禁养、禁烧、禁土灶,专家蹦出两字:禁吹!农村禁吹唢呐,违反最高罚5000

吹唢呐,小时候,我们那就叫吹响儿的。我家乡现在还有这个风俗,这也是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记忆载体啊!不知多少年后会不会销声匿迹。环保一刀切关停,又接着禁养、禁烧、禁土灶,专家又来,农村禁吹唢呐,违反最高罚5000!尤其山东平邑、临沂一带,更为激烈。

吹唢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传文化,你说禁用就禁用了?应该鼓励传统文化,不是一刀切。真不明白为什么,反对铺张浪费,可是对于农村里传统的婚娶丧葬仪式不建议一刀切。

一面对宣扬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面是文化遗产的艰难生存。仅仅靠所谓非遗的保护不会让其保持生命力,更难以实现其发展进步,文化艺术产生于人民生活,时代的变迁也会让其消亡于人民的生活。

婚丧嫁娶制度改革是好事,但是不该因噎废食。战略层面没问题,战术层面是不是会错了意。想到了那个晚上,一个人在电影院看百鸟朝凤,哭的不能自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不给予土壤,是要把唢呐束之高阁这样保护么?

小时候但凡邻居中有人去世了,唢呐声总会响上三五天。听到了唢呐声便自然联想到了大大的黑棚子。那些在小时候的自己看来并不动听的曲子,配上尖利的调调,常常吵到半夜三更,也曾连带着它的寓意成为我童年的噩梦。常年在外打工,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已经忘了有多久没听到过唢呐声了。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次《百鸟朝凤》,虽然仍不能接受听起来略有些刺耳的唢呐声在耳畔回响,但却深深有感于唢呐匠的从一而终。

好像它的消逝也是一大幸事,但每每想起《百鸟朝凤》中唢呐匠的凄凉和光景的惨淡,又不禁怅然若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社会转型更迭中必然会有冲突碰撞,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同样地,改革婚丧嫁娶的旧俗,也是为了剔除封建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我们不能否认唢呐发展多少牵涉了封建礼教的成分,但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唢呐不能消失,我们一定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唢呐存在的一席之地。

农民婚丧事真不容易,响器唢呐手从古到今都在最底层生活 ,充满血和泪的故事。为了生济,养家。起早晚睡,甚至不睡,和困苦挣和艺术挣扎!挣来的钱,还被罚走!我不是唢呐手,但唢呐手我见得多的是。

现在婚丧已经不伦不类了。以前,我们村有的老人临终会嘱托后人:死后给自己请吹手。这也是老人活了一辈子的最后或者仅有的请求。这么一刀切的把祖辈传承下来的非遗给抹杀了,可能有的人临终连最后一点盼头都没有了。连死都没有了仪式感,那活着的人还怎么传承非遗。

唢呐做为一种乐器,一种仪式被淹没在新时代张狂的洪流之下,成为博物馆里的展物。面对嘈杂的人群,再也发不出或凄凉婉转,或欢脱喜悦的音色,就感到悲哀难过。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传统民俗文化一步步走向消失,而没有一丁点办法吗?

我以为《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只是电影,原来现实生活也是这样了。是啊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农村禁止吹唢呐,并不是国家政策明文规定,而且也只是个别地方性的规定,不能因此就一刀切的,农村全面禁止。毕竟作为传统风俗的一部分,和农村放鞭炮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全面禁止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你们那里农村还有人在用唢呐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