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罕见靶点阳性患者福音!周彩存教授牵头成立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
近两年,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肺癌靶向治疗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基数非常大,虽然罕见靶点突变的发生率较低,但是这些患者的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医生对罕见靶点的重视、基因检测的精准可靠十分重要,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生的希望。为了让罕见靶点患者能够接受更加精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临床诊疗,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于近日牵头成立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此次学组的成立,旨在推动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诊疗精准化、规范化,提升罕见靶点阳性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获益。
参会专家合影(图片来源:会议主办方)
共同探讨患者面临的难题
周彩存教授(图片来源:会议主办方)
2021年5月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专委会主任委员周彩存教授联合学科带头人,依托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正式发起成立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众肺癌专家共同汇聚上海,集思广益为这些患者解决难题,寻求突破,提升肺癌罕见靶点诊断和治疗的整体水平。
周彩存教授从三年前就开始围绕罕见靶点布局,对全国罕见靶点阳性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目前该研究还在进行之中,相信随着研究结果的公布,对于罕见靶点的探索将带来有力的证据。与此同时,我国罕见靶点阳性患者仍面临着三大亟待解决的难题:医生对罕见靶点的认识不足、罕见靶点基因检测的难度较大、临床诊疗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在指出:“我们应该把诊疗规范下沉,让基层医生对罕见靶点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很多基层医生对罕见靶点的认识相对不足,患者就医的选择空间显然比较有限。
使用靶向药物的前提是进行对应的基因检测,然而罕见靶点的基因检测想做到精准、全面却不是那么容易。对于一些复杂、罕见靶点的检测并不容易,融合变异、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等需要覆盖更大更全基因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才能完成,对基因检测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检测不合理、不精准、不全面,患者很有可能会错失使用靶向药物的机会。
因此,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患者才有机会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帮助患者延长生存周期
正如周彩存教授在大会采访中表示:“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些罕见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给病人精准的治疗。原本病人接受化疗只能活几个月,现在通过基因检测找到靶点并给予靶向治疗,能够活过3年甚至5年,甚至更长的生存获益!”
周彩存教授(图片来源:会议主办方)
如果想要精准识别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突变人群,精准检测至关重要。近两年,针对罕见靶点的靶向药物不断迭代更新,纷纷获批上市,给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一旦找到此类罕见靶点阳性的患者,往往能够给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基因检测就像配钥匙,再坚固的锁,只要搞清楚钥匙的纹路特征,打开锁也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为患者保驾护航
此次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成立大会上,“患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大会中,众肺癌学科带头人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纷纷建言献策,希望在接下来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惠及罕见靶点阳性肺癌晚期患者。
规范先行,让罕见靶点诊疗能够有章可循
指南引路,让基因检测更加精准规范
从2020年起,周彩存教授领衔的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就已经致力推动NGS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疗中的规范应用,并出具《二代测序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学组成立后,也将致力于基因检测项目的规范化,制定基因检测专家共识、绘制基于大Panel NGS的罕见靶点检测白皮书。让更多医生意识到基因检测的重要性、规范化使用基因检测技术、熟练解读基因检测报告。这样一来,患者的后盾将更加坚固,对抗肺癌病魔也将更有信心。通过精准检测、精准治疗,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数据共享,让信息平台助力疾病诊治
此次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的成立,承载着无数肺癌罕见靶点患者生的希望,通过专家们的相互协作,引领肺癌学术领域的发展前进,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的检测和诊疗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会从中获益!
责任编辑:觅健小飞机
封面图片来源:会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