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的成长,是拥有“好奇心”
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好奇心的逐渐流失,但是好奇心,却又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第一要素。因为好奇,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热情。那么当我们成长之后,如何重新点燃好奇心呢?
作者:柳一一
来源:一一道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想分享一下关于好奇心的思考。从小时候的好奇心爆棚,到好奇心匮乏,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才能让我们重拾对世界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推动每个人自主前进的内在动机。
但,大部分成年人,会逐渐将好奇心抛之脑后。
重新点燃好奇心,你会爱上成长的感觉。
01
好奇心的匮乏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先来描述一下我曾经的生活状态。在开始阅读写作之前,我的生活处于一种稳定的“格式”之中。
每天要做的事情、要思考、处理的问题,甚至是要说的一些话,仿佛都已经设定好了特定的模板、套路。
从早晨醒来,大脑的自动驾驶系统就会在大部分时刻接管大部分事情。我会按照“套路”过完一天,再一天,以及更多的每一天。
但,身处其中的那些日子里,作为局中人,我从未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开始阅读写作后,我才惊觉从前的状态有多可怕。
过去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将自己“封装”在了一个狭小的格子里。日复一日,格子里的全部,就是我此生的所有。明天,可能只是过去的复制、粘贴。
格子之外的世界,已与我无关。
我们经常说舒适区。封装起来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舒适区。
舒适区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处于“舒适”状态。而是说,你处于“习惯”状态,或者说“惯性行驶”的自动状态。人生边界,已不再会得到拓展。
一个处于舒适区,处于封装后的小格子里的人,是几乎没有好奇心的。好奇心匮乏后,就更不可能走出小格子了。
处于惯性生活模式后,人会慢慢的把好奇心丢掉。接下来,因为丢了好奇心,所以,会把小格子封装的更严密。二者互相加强。
如果此生不会觉醒,那,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就只剩下这个小格子了。
怎么才能觉醒?之所以会自我封装,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自动系统接管了大部分事情。也可以说,我们被自动系统控制了。
天性懒惰的大脑,并不想主动去思考。当你走出人生的学习期,逐渐进入稳定的成果享用期,就会越来越依赖大脑的自动系统。周而复始,生活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今天和昨天,变得大同小异。
在未察觉的情形下,你的好奇心,丢失了。
想走出封装的小格子,不断拓宽人生的边界,我们首先要让“慢思考”系统接管大脑。
不要再把生活,交给自动系统,不要再让你的人生,服从于惯性。
02
学会提出一个好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一个好问题的力量。
我儿子今年四岁。我每天会带他读几本绘本。最开始阅读的一段时间里,我扮演的是一个纯粹的“读.者”。从头到尾读一次,然后,结束一本。我儿子呢,就负责听。大部分时候处于沉默状态。
这导致有一段时间,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我儿子小小年纪,好奇心却如此匮乏?为什么只满足于单纯的听听故事?为什么不会主动探索?
后来,我看了一些读绘本的方法后,改进了共读法。每读一页,基本都会提一个问题。比如,“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他会生气”、“你最喜欢故事的哪个部分?能告诉妈妈原因吗”...
我开始了频繁的提问。一段时间后,我儿子变身为“好奇宝宝”了。每本书,他都会提出一些问题。他会好奇某棵树为什么变得光秃秃的,会好奇为什么某个小朋友突然变得很开心...
前后的转变,让我意识到一个道理:人的好奇心,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好问题而被激发出来。
我们要跳出自己目前所生活的小世界,在短时间,可能会比较难。毕竟,这是习以为常的舒适区。
但,对熟悉的事物,提出一个好问题,则是一个成本低、易执行的好方法。
举个例子。比方说,一名电话客服,每天负责处理客户的投诉意见。她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五六年,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投诉,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习惯工作。
慢思考系统接管大脑后的第一天,可以向习以为常的投诉事件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客户投诉的底层诉求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底层诉求很重要?满足对方底层诉求的方法有哪些?再比如,还可以置换身份,想一下如果“我是这名客户”,什么样的客服容易打动我?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容易解决好我的问题?
这些问题,会将人导向一种求知的状态。
好奇心登场。这名客服会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相关知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可能会有更多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她的认知边界就扩大了。生活的世界,不再是那个小格子。一点一点突破,小格子会变成小房子,小房子会变成别墅...最终会变成没有边界的世界。
不要只是机械性的完成动作。在你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里,提出一些好问题,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去拓展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好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格式。你可以试着角色切换。你不只是你。你可以变身为你的直属领导,可以是你的客户,也可以是你的伴侣、朋友,还可以是一个陌生人。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好问题蹦出来。
你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思考,比如,假设自己是一个数学家,会怎样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人类学家,又会怎么去思考?
除了角度切换,还可以试试尺度切换。微观小尺度的思考和宏观大尺度的思考,可以来回切换,不同的尺度,你可以提出不同的好问题。
好的问题,会让你的好奇心从无到有,从微弱到强烈。
探索的路上,你,会一次一次突破人生的边界。
03
主动设置挑战
保持好奇心的另一种方法,是主动为自己设置挑战。
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会蜷缩在舒适区里?在学生时代,我们会不停的学习新知识;毕业刚工作时,为了完成岗位工作,我们也必须学习新知识。在这些时间里,眼前的挑战,会让我们始终处于一种“拉伸”状态。
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往往伴随着这种“拉伸感”。与挑战伴随的,是你的好奇心。对明天的好奇心,对挑战涉及到的知识、技能的好奇心,帮助你一步步解决了面临的问题,
而你的世界,也一直在拉伸中持续扩大着。
直到几年后,工作成了按部就班的自动化行为。挑战不再,好奇心丢失,拉伸感也没了,世界开始缩小。
当工作、生活无法提供挑战时,你完全可以主动出击,为自己设置一些挑战。
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当我持续阅读了两年左右,发现自己面临一个问题,拿到手的书基本都是已经接触过的信息、知识点。所以,这些书都是哗啦啦的翻过去了。这种经历增多后,我对书的热情降低了。
拿到一本书,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种好奇心。因为,我能从目录推测出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后来,我扩展了阅读的领域,从只读成长类干货书,到历史人文、科学、哲学等。新的领域,再次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除了增加书的类型,我也会去提升难度。当我知道这本书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甚至可能无法理解的知识时,我的求知欲增强了。
大家应该都听过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要求,我们的练习要处于“拉伸区”。注意,既不是“舒适区”,也不是“困难区”。无论舒适还是困难,都不能让练习效果最优化。唯有拉伸,才能让你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保持好奇心,也是同样的逻辑。
加州理工大学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向大家提问的同时,用fRMI技术扫描受试者的大脑。问题一共是40个。19名受试者在阅读问题后,要对自己的好奇心程度打分。越想知道答案,说明好奇程度越强。
研究结果发现,当受试者对答案很确定和很不确定的时候,对答案都不怎么好奇。
程度适中的不确定性,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好奇心。
很确定,意味着你在“舒适区”。很不确定,则等于在“困难区”。恰到好处的不确定性,带来适度的拉伸感,会最大程度激发你的好奇心。
你要让自己的生活,始终处于一种被拉伸的状态之中。这时候,你会对未知保持热情,会积极主动去探索。
假如进入舒适区,你可能会无聊到哈欠连天,眼前这些熟悉的事物,根本不会让你感到兴奋。而处于困难区,你会茫然,会不知所措到只能被动承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对什么感兴趣。
拉伸区,则刚刚好。
为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间隔性的设置一些挑战,你会重燃对事物、知识的好奇心。
04
保持接触新事物的稳定频率
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人群中的尝鲜者,往往是年轻人。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倾向于固守地盘,享受战果。
拿我来说。30岁之前,看到新事物,我会主动尝试。比如,当年微信刚出来没多久,我便安装使用了。很多新的APP、节目,我也愿意去尝鲜。
最近几年,我会感觉自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对一些新事物有了排斥之心。比方说抖音,我内心一直拒绝,直到今年才开始高频使用。
我无意识的竖起了一道防火墙,来防止新事物的侵袭。
如果任由自己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最终结果一定是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新知识、其它新事物,都会被屏蔽在系统之外。
在封闭的系统里,人只需要按照惯性生活。好奇心,已无立锥之地。
当我越来越频繁的抵触新事物后,我意识到,必须给自己确定一个稳定的节奏,去定期接触新事物,可能是一些APP,也可能是一些陌生领域的书,一首新歌,还可能是一个新的生活用品...
我的节奏是,每个月至少下载一个新的APP,至少一本陌生领域的书...
为什么必须接触新事物?
心理学家乔治.罗温斯坦认为,好奇是对信息缺口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当你意识到已经知道的信息和想要知道的信息之间有差距时,你就会产生好奇心。
新事物,能让你真切感知到信息差距。
假如你的生活总是被旧事物包围,时间一长,你根本意识不到还需要了解点什么、知道点什么。客观上来说,信息差距当然还存在。但,主观上无法体验到,我们就难以萌生去填补缺口的念头。
所以,年龄越大,越要督促自己去接触一些新事物。最简单的办法,是去看看年轻人在看什么书、电影,或者电视剧,年轻人在玩什么APP,最喜欢去的旅行地是哪里,爱听什么风格的歌...
如果你还没到25岁,那可以试着去了解了解25+的小伙伴们,钟情的电影、电视剧、书,是哪些,高频使用的APP是什么……
也许,不经意间,你会推开一扇新的门。门后的世界,吸引你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05
结语
没有谁想在一个封闭的小世界里生活。
只是,日子久了,我们会变得麻木,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油盐不进的患者。
自我觉醒,让主动系统接管大脑,这一定是第一步。
要主动,而不能被动的活着。
大脑进入“主动模式”后,你可以尝试多提一些好问题,定期接触一些新事物,时不时的让自己“拉伸”一下。
你的好奇心,会被点燃,且不再熄灭。
你拥有了最强大的内在动机。此后,海阔天空。(本文完)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