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湖飞羽丨魔性声音上线,这真的有毒

噪  鹃(juān)

英文名:Asian Koel

拉丁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us

鹃形目﹥杜鹃科 Cuculidae

▲噪鹃 ♂ Eudynamys scolopaceus 佩戴耳机感受更真切 ©鹦鹉螺

魔性的叫声

噪鹃,这货在春日里魔性的鸣叫声,像是洗脑神曲一般,简直有毒。

无论是清晨,傍晚,甚至于晚上...噪鹃都在夜以继日地高分贝呼喊,它难道不用睡觉的吗?

在深圳,被噪鹃的叫声洗脑的朋友不在少数。——不过,你不是一个人,噪鹃也不仅眷恋于一座城市,它分布之广,“骚扰”范围之大,简直了……

▲噪鹃广布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罕见于澳大利亚等地,噪鹃的英文名Asian Koel,也直接是以区域分布及独具辨识性的鸣音音译(Ko~el ['kəʊəl])为名。(http://avibase.bsc-eoc.org/)
一年之中,噪鹃的鸣叫主要频发于春夏间。叫成这样的原因,嗯......自然是为了求偶啦,这和校园里面抱着吉他在草坪上唱歌的男孩,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听到的“魔性”叫声,都是发自噪鹃“小哥哥”的嗓子。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也是多数雀鸟繁殖之时,为了能够更好地繁衍个体的基因,很多雄性鸟类,都会采用一展歌喉的方式,来获取雌性鸟的芳心。

有些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有些是洋洋盈耳,余音缭绕,唱着动人悦耳的情歌,而噪鹃,则是简单粗暴,撕心裂肺的嗓音直冲云霄,完全不顾广大邻居们的感受……

别人唱歌要钱,它唱歌要命,也许这就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吧。但噪鹃“小哥哥”如果能够明白,没日没夜地追求和死缠烂打,往往会适得其反,倘若双方多一些空间,说不定爱情就在明天?

神秘的身影

在民间,人们通常习惯于通过想象或联想去认识陌生的事物。噪鹃常隐蔽于浓密的树冠层高声鸣唱,多闻其声而不见其影,且叫声颇为凄厉,亦给它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事实上噪鹃不仅叫声很魔性,连外形也符合大众对“魔性”、“神秘”甚至于“诡异”、“不详”的形象特征,尤指噪鹃雄鸟,全身黑色的羽毛基底,泛着幽邃的蓝绿色光泽,再配上血红色的眼睛(虹膜),于是噪鹃在“郭公”(同家族大杜鹃的别称)的基础上,加了个“鬼”,有着“鬼郭公”的外号。

而噪鹃雌鸟则明显不同于雄鸟,一身灰褐色且密布着白色斑纹装束,眼睛依旧是血红色。

▲噪鹃♂ 体长约42cm,显然是个大家伙。

噪鹃在幼鸟至亚成鸟阶段,不管雌雄,羽色跟雌鸟相仿,均为灰褐色带白色斑纹,如此的保护色装扮,能很好地为幼鸟、亚成鸟及雌鸟提供隐蔽功能,也方便雌鸟“作案”。待发育完善至成鸟期,雄鸟会经历一次更换羽毛羽色的过程,逐渐替换为雄性成鸟的黑色羽毛,它们的虹膜也是成鸟时才变为了鲜艳的红色。

▲噪鹃亚成鸟

▲正在换羽的噪鹃亚成鸟♂ (Wikimedia commons / © Sarala Gamage)

而红色眼睛也非噪鹃才有,不少鸟类也都有着红色的眼睛,并且鸟类眼睛(虹膜)的颜色,也比人类丰富多了,褐色、橙色、绿色、蓝色,红色,还有鲜艳的黄色等。只不过噪鹃综合了叫声、羽色及鲜红的眼睛,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遐想。

▲噪鹃体型虽不小,外形也看起来蛮犀利,实而嗜食果实。(Wikimedia commons / © Lahiru Prabudda Fernando )

繁衍的阴谋家

噪鹃所属的家族,为鹃形目,杜鹃科,这一家族,可谓“臭名远扬”,全世界149种杜鹃科鸟类中,约三分之一的鸟种是种间巢寄生鸟类,噪鹃也是其中的一员。

所谓种间巢寄生,即这些鸟类不自己筑巢、孵卵与抚育雏鸟,而是将卵生在其它鸟类(宿主)的鸟窝里,借由“义亲”,“帮”自己的卵进行孵化并喂养雏鸟。

人们对鸟类巢寄生的认知,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印度对噪鹃属鸟类的记录。关于大杜鹃寄生习性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上天似乎给绝大多数宿主鸟类加了一道魔咒,一旦它们亲自孵化出的小鸟,这些“义亲”们便会义无反顾地将小鸟抚养长大到离巢为止,哪怕孵化出来的小鸟慢慢地长成自己的几倍大,哪怕小鸟慢慢地明显能从外观上识别并非亲生。这道魔咒,大概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缘故,许多鸟类通常无法抗拒并更青睐于自己基因下产生较大的卵及个体。

▲“义亲”长尾缝叶莺,给八声杜鹃“大雏”喂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摄影:黄磊)

更有过分的是,某些刚孵化的寄生小鸟,还会将其它鸟蛋,甚至于已经孵化出来的其它雏鸟“拱”出巢外,如此来独享义亲的喂养,如杜鹃属(Cuculus)的一些鸟类。

▲杜鹃雏鸟将宿主的卵“拱”出巢外  (Wikimedia commons / © Anderson MG, Moskát C, Bán M, Grim T, Cassey P, Hauber ME)

噪鹃的基因里,不具备这样的行为,取而代之,噪鹃可以在其它鸟类(宿主)的窝里下超过1枚的卵,有记录是在宿主一巢之内,丧心病狂地下了13枚噪鹃卵……

虽然噪鹃雏鸟不具备“拱”的行为,但由于噪鹃产下卵时,卵的胚胎就已部分发育,通常会比宿主的卵提前1天孵化出壳并且生长发育更为迅速,在竞争哺育中占优,因此,也可导致共处一室的宿主后代发育迟缓或被饿死,进而也将宿主的雏鸟淘汰。

▲“义亲”黑领椋鸟,面对两只嗷嗷待哺的噪鹃大雏,感觉有那么些无助  (摄影:老鲤鱼)

这种根植于基因里的独特繁育系统,让噪鹃这个“阴谋家”可以若无其事般地坐享他鸟为自己养育后代之“福利”。

虽谈不上深恶痛疾,但噪鹃的存在还是对人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包括噪鹃的寄生秉性,也容易被人类情感以同理心、道德观念予以差评鄙弃。但这类鸟在一定程度上,也维系着物种的平衡。它们也拥有生存繁衍的需求及权利,何况它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存在了几千年甚至于上万年了。

▲做了下发型,没那么魔性的噪鹃♂  (摄影:周哲)

— —

如果某天,春日里噪鹃鸣叫声消失了,相信你肯定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噪鹃简单、高调而充满魔性的鸣音,不觉间已经和春季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春日印象元素了,你说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