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2020.9.31)
傲然2020-10-21阅读 123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古镇文化积淀丰厚,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与西兰卡普、雕刻等民间工艺交相辉映,形成了濯水独特的地方文化。
濯水风雨廊桥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风雨廊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658米、宽5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上建有层塔亭,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廊桥又称风雨桥,是中国西南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和苗族建筑艺术的一种。黔江濯水风雨人行桥内里宽约5米,高8米。 廊边护栏中部统一是横按着40公分宽的厚木板坐位。黔江濯水风雨人行桥紧连古镇,像一弧漂亮的彩虹,卧在阿蓬江上,宽宽的廊桥遮风避雨,夏暑冬凉或天气恶劣之时,对做买卖的或土著乡民自然是一种庇护。
华灯异彩风雨桥
风雨桥全景
牵手桥:是土家族阿哥阿妹相约对唱山歌表达爱意的地方。
“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濯水古镇蕴涵着历史的灿烂文化,随着古镇的改造,一个在4000多年的漫漫长河中积淀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已焕发昔日的风采,重新迎来一个辉煌的时代。濯水古镇老街由青石板铺就,长约1000米,宽2 - 3.5米不等,街道两旁的商号、民居、会馆、学堂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错落有致,别有风韵。民居之间有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窗花是精美的木雕,磉墩上有精艺的石刻,走在街上,犹如置身于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镇建筑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好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而饱含哲理。
樊家大院:濯水古镇四大家族之一
樊家大院为砖木结构的三进合院建筑,纵深空间布局严谨序列,房屋造型独特,各进呈梯级移位,从大门、二门、过厅、堂屋直至后院,由宽敞到紧凑,递次变化。樊家大院最特别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临街一面为全开放式门厅,不设大门,是古镇上唯一没有大门的大院,意思是此处没有门槛,不论富贵贫贱,都可以到此免费求学。二是大门外连接了这个过街凉厅。在全国的古镇中,只有四川的犍为和濯水尚存这一建筑形式。
龚家抱厅:是气象学家龚沛光的故居。
红军渡是旧时阿蓬江上两大渡口之一,是两岸交通运输的综合性码头,曾为濯水的繁荣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34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在濯水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从这里横渡阿蓬江,苯袭彭水,成为濯水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更新于 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