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香港的样子

来源:大国搜索 ID:daguosousuo
着装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制衣业发达,加上西方文化和电影明星的影响,西式服装广泛流行,取代了长衫和唐装衫裤,成为新兴时装。

年轻女士爱穿迷你裙,用上大量喷发胶,把头发烫得高企,俗称「堆云装」;男士则好「夏威夷恤」,头上用发乳梳成熨贴的「油脂装」。

随着时髦的发型不断创新,假发大行其道,此行业至七十年代后期才告息微。

夏威夷恤

夏威夷装和堆云装

七十年代,女士流行穿着俗称「热裤」的短裤,脚踏松糕鞋或靴;男士则流行穿着腰部狭窄贴身、裤管宽阔的「喇叭裤」。

热裤
喇叭裤

运动服随着李小龙《死亡游戏》一片而流行,至七十年代末香港厂商替不少国际品牌生产牛仔裤,年轻人对牛仔裤趋之若鹜。

而随着大型日资百货公司成立,以及大批日本模特儿来港作时装表演,日本时装亦有捧场客。这种百花齐放的时装潮流,下启八十年代的装扮时尚。

饮食

香港以美食天堂闻名海外,在六十年代以前已有茶楼、餐厅、大牌档等大小不同的食肆,亦有士多和办馆发售糖果杂粮。

大排档
士多

随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商业发达,大批男女出外工作,为解决午餐问题,白饭菜肴连食具全套派送的「包伙食」大行其道,轻便的「饭盒」亦应运而生,中环的兰香餐室首创用胶盒装饭菜作外卖。

快餐文化逐渐形成,中环的餐厅率先发售美式热狗和汉堡包,香港首家快餐店——大家乐在六十年代开业,而首家麦当劳亦于1975年在铜锣湾百德新街开幕,随后快餐店如雨后春笋,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

在七十年代初期,香港已有自选商场面世,座落于中环商业区,以配合繁忙急速的生活节奏。

同时「雪柜」日渐普及,冰冻汽水、冰条和「雪糕」就成为炎夏的消暑妙品。

至于六十年代驰名国际的饮食场所,不得不提香港仔的特色海鲜舫,以及因《苏丝黄的世界》一片而走红的湾仔酒吧。

香港仔海鲜舫
香港仔海鲜舫
湾仔酒吧
湾仔酒吧招牌

时髦男女则以出入著名酒店的酒廊和咖啡室视为有品味的消费,与沿街购买飞机榄、当当糖、麦芽糖、糖葱饼,以至各种街头熟食的普罗大众,各有所好。

居住

二次大战后,大批内陆的移民涌入香港,在山坡或市郊搭建寮屋居住,卫生环境恶劣。

至1953年石硖尾大火,政府开始大规模兴建徙置区,在楼高七层的第一型徙置大厦里,住户需要共享洗盥场所,更被迫占用行人信道烧火煮饭,居民家中只有「金山杠」(锌铁箱)、五桶柜、「碌架床」(双层铁床)、火水炉、蚊帐和痰盂等简单家具。

寮屋区
大厦的天台更被用作小学校舍,供慈善团体兴办学校。
1965年楼高十六层的第四型徙置大厦落成启用,住户可享有独立的厨房和洗手间,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时全港徙置大厦共有一百万名住户。
黄大仙天台小学

六十年代经常出现制水,大批市民需要提水桶到街喉轮候政府的供水,这亦成为香港人难以忘怀的集体回忆。

轮候食水

至七十年代,政府推出十年建屋计划,带动了沙田和屯门等新市镇的发展。

徙置区于1973年改名为公共屋村,「居者有其屋」计划亦于1976年推出,资助及鼓励公屋居民自置物业。

随着中产阶层的人口增长,设施齐全的大型私人屋苑相继面世,其中包括美孚新村和太古城。

在广厦千万间拔地而起的同时,有不少港人仍住在寮屋区内,甚或在唐楼天台搭建木屋作栖身之所,不过香港整体的居住情况已较五十年代大大改善。

美孚新村
太古城
交通

六、七十年代间,本港的交通工具转趋机械化,人力担抬的轿在战后已几近绝迹。随着政府在1968年停止发牌,人力车渐被淘汰。

至于电影里常见的香港帆船,亦陆续被机动渔船取代。

此时,巴士和电车仍是主要的陆上交通,车厢内可以找到售票员的踪影,而新式公共交通工具和行车隧道亦相继出现。

巴士售票员
双层巴士

1967年香港首条行车隧道——塞拉利昂隧道通车;

1969年小巴由原来行走新界的「白牌车」,转为合法经营;1979年九广铁路直通车恢复行驶,直至1982年更由柴油推动改为电气化。

海底隧道和地下铁路(今香港铁路)分别在1972年和1979年通车,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遂成为绝响,渡海小轮的重要性亦大减。

红磡海底隧道
地下铁路尖沙咀车站

在交通繁忙的闹市中,人车争路是常见现象,所以繁忙的路中心时有交通警察站岗;

政府亦在六、七十年代重点宣传交通安全,提醒市民正确过马路和小心驾驶,学校的交通安全队亦是这个时代的标志。

交通指挥亭
推广交通安全的卡通人物---斑马佬
娱乐

在六十年代以前,香港市民的消闲娱乐方式深受内陆影响,在移居本地的上海资本家带动下,普通话电影及时代曲曾经风行一时。

旧式消闲活动如街头表演、漫画书摊档、马票或字花等博彩活动依然盛行。

至于一年一度的维港渡海泳和工展会趁墟,更是城中盛事。

分别于1949和1964年落成的荔园和启德游乐场,成为年轻人假日消闲的好去处。

六、七十年代收看免费的电视和电台节目成为了市民的主要娱乐。

1957年原子粒收音机面世,同年商业电台启播,带动了香港的广播业发展,不少人为了收听电台的广播剧或流行音乐,流连于凉茶铺中,听众大多来自工厂区的劳动阶层。

至于电视广播方面,自1967年无线电视启播,以及1971年由黑白转为彩色广播后,长篇电视剧便成为香港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1975年无线、丽的、佳视、港台和商台鼎立,广播道被冠以「五台山」之名。

无线电视启播仪式
丽的电视综合表演

电视文化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亦带动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

与此同时,普通话电影亦由粤语电影所取代,特别以李小龙的功夫片和许冠文的喜剧片最为卖座。

自1967年起,更有院商推出午夜场,以「神秘电影」招徕观众。

许冠杰
荷里活戏院

1962年香港大会堂落成启用,表示香港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与演艺场地方面作出更大的承担,日后在大会堂举行的各种活动和展览,为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香港大会堂公共图书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