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之:武禹襄体系形成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诞生
文/李通国
无疑,从流传的大量传说和技术看,太极拳技术古已有之。它们的名称五花八门,它们的技术或粗糙或精巧,但都若隐若地体现着现代太极拳的一些技术前身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古式太极拳。可是,它们都不是现代称之为“太极拳”的太极拳。现代意义上太极拳的产生,则要待河北永年武禹襄集流传的理论和技术于一身之后的倾心创作。
武禹襄喜欢武术,少年时就随杨露禅习武,他似乎找到了他的喜爱,但是也使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武禹襄
一、武氏技击技术成熟
武禹襄天生的身体条件,虽然在多年的训练中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绝对力量不是他的天然优势,杨露禅推手中把人发放出去技巧并不能在武禹襄身上得到充分地发挥。
武禹襄与人较技输多赢少。
武禹襄要做的是依据自身优势寻找到一套适合自身的制胜技巧。当然是作为旁观者的预言。
这也成为1852年顺道拜访陈清平的心理动机。
武禹襄在赵堡镇跟随陈清平学习到了什么?
后来的太极拳史研究者都是遵循“从套路到推手”的思维模式,寻觅武禹襄在赵堡镇的留下的蛛丝马迹,当然寻找不到。
以陈长兴为核心形成的武术圈“以打为中心”的训练思路,背离了后来者学习太极拳的常规路径。与杨露禅同时代的陈清平都是这种训练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优秀人才。
陈清平发现武禹襄的自身优势和与人交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武禹襄,使武禹襄能够在不断的交手中去有意识消除错误,同时扬长避短。
那么,武禹襄悟出了什么?技击技术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武禹襄形成了“挂”的技巧,即后引下压的推手技法。
后引下压的动作似乎一点不用力气,对方就双膝跪地并匍匐,跪扑是挂压技术的直接结果。在交手过程中对方双膝发软并向下沉落时是后压发放的最佳时机,失重原理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当双方手臂相搭,快要建立劲力平衡时,一方突然劲力消失并向下沉落,会诱导对方两腿突然松软,失去重心,如同坐电梯、乘轮船、坐飞机时突然下落瞬间人失重的感觉情况一样。【1】
武式太极拳推手时,常常在一引一放之间,运用一勾一挫的技巧,使对方在一来一回之中两次软腿,最终跌坐在地。武式太极拳套路演练时要求架高步活,跟步沉身,都与此技法有关。
武禹襄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技击技术,区别于杨露禅把对手向外远远抛出的“抛放”技巧,而是通过“挂”的技法使对手跌坐在地的一种个人化技术,武禹襄的技击绝招最终在陈清平指导中成熟了。
从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中我们知道,武禹襄在赵堡镇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武禹襄的技击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武式太极拳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武禹襄对武术是挚爱的,他考中秀才后,没有像他的两个哥哥那样继续科举道路,而是醉心于武术,这似乎注定他要不同于一般的习武者。他整合了自己习得的技术,成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二、整合技术体系
武禹襄做了哪些工作?
他整理自己的技术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套路化。这些内容包括:身法、刀法、枪法、太极拳套路、推手等等。
他的身法有:提顶、吊裆、涵胸、拔背、裹裆、护肫、腾挪、闪战。
他的刀法是“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震脚提刀、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炷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
他的枪法有基本技术:平刺(心窝)、斜刺(膀尖)、(锁项)、下刺(脚面)。
也有枪术套路“十三杆”:棚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入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
他创作了自己的太极拳套路技术: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拦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倒撵猴、扇通背、云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锤、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金鸡独立、十字摆连、指裆捶、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身摆连、弯弓射虎、双抱锤。
他的推手练习方法,在步法上合步进三步半退三步半,不同于陈家定步,灵活的步法更趋近于杨家,恰说明他处于从陈氏到杨氏的过渡状态。
单从动作技术名称看,武杨两家的动作大同小异,只是在演练技巧上有所差异,这可以看做是推手技巧不同而产生的技术变异,武杨两家的太极拳技术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注定他超越一般的武士。
传统意义上文武双全的武者,有能力用传统文化诠释武术,有能力整理拳谱,创作系统的理论。王宗岳是这样,武禹襄也是如此,武禹襄在解释王宗岳理论时,又把它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完善太极拳理论
文武双全的人写作武术论著从明朝时就有,其后这种著作日渐多起来。比起那些只精通功夫的武者来说,他们具有文字和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文字功底可以对功夫进行总结,拓宽了功夫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有文化修养使他们在写作中下意识的把文化融入到武术的叙事中。
王宗岳的拳论用八卦、五行等来传统文化来说明“推手”。
他说: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同时也吸取前代武术著作中的部分理论。
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这来源于苌乃周在《武技书》中“四正四隅”的说法。
用“五行八卦”与十三势技法联系起来,“ 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太极拳推手八种技法对应八个方位也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法自然”,太极拳也应该符合天理。
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进步、退步”指代步法,“左顾、右盼”指代眼法,太极拳的步法并非只有进与退,眼法并非只有左与右,作者这样“削足适履”式总结,用心在于和“五行”相对应。
这种联系方式如此地机械和生硬,皆因为文化与武术技法毕竟不是天生就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何况,武术技法还要不断的变化发展。作者没有对这种联系进行更为具体而深入的阐述,恰说明他用文化与武技联姻设想的初创性。
王宗岳使用五行八卦解释十三势之后,又试图用“太极”理论解释“打手”。
《太极拳论》的研究着重从技术角度,是总结推手经验,与王宗岳前面用“五行八卦”来套用到“十三势”如出一辙。
《太极拳论》由这篇《打手歌》而引发: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王宗岳用“太极理论”解释推手原理及成熟过程要远比他用“五行八卦”解释推手基本技术(十三势),详细的多,成功的多。以此而论,王宗岳文章题目为《打手论》似乎更符合论题,其“察四两拔千斤之句” 一句就很好理解了。《太极拳论》题目是用文章首句“太极”一词加上“拳论”而成,与传统文化习惯有关。
及至武禹襄,他要用自己的经验深入解读王宗岳的理论,由此写下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等篇章。他又总结了《四字秘诀》《身法八要》《打手撒放》等,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他的武学理论,除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后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
“气”用於武术,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发扬光大于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就使用了25个“气”字,在“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6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是以“气”来贯串。
整理太极拳理论,编纂套路,用传统的文化阐释太极拳,使格斗的拳术成为用于修养的高深文化,从王宗岳到武禹襄太极拳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四、最后的话
经过传统文化洗礼的太极拳出世,一种真正意义的太极拳在武禹襄的手上诞生了。只待在合适的时空里横空出世。
很快,太极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市场,居住在北京城的王公贵族、士大夫及中产阶层。他们对太极拳的接受和喜爱,反过来,将塑造和确立太极拳框架。
注释:
【1】田金龙. 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