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欢庆五一讴歌劳动”系列之五《我为传奇农民写文章》作者 余启明

我为传奇农民写文章

作者 余启明

原鄂城县有位传奇农民,姓张名秀峰。

何奇之有?略举几例,以资了解。

例一。张老夫妇生有九个孩子。据说孩子们小的时候,张老找来一根粗木头,在上面挖了若干个窟窿。开饭时,将饭菜舀到窟窿里,孩子们一字排开进食。

例二。本是一介农夫,却当上了堂而皇之的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副书记,并执教农学课程。

例三。共大停办后,仍回队务农。虽年过花甲,却培育出优良稻种数万千克,为所在地区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县领导了解到了张老的事迹,十分重视。县委副书记王兴隆同志,要求县科委写篇文章,予以宣传。

科委领导最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刚过而立之年的我。

接到任务后,我立即考虑这篇文章该怎么写?

对于张老的情况,我原来有些了解。但了解得不深不细。毫无疑问,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采访。

听说张老正在县里开会,我立即设法将他请到我办公室,两人长谈约三个小时,我收获颇丰。

在此基础上,我写了篇约四千字的小报告文学,题目是《闪光的种子》。两层意思:一、张老育出了良种;二、张老是名中共党员。当时有首歌唱道:“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此题同时赞誉张老是名优秀共产党员。

全文分四部分,每部分一个小标题。分别为:第一次“行骗"的收获;人家怀抱子,他也怀抱子,不过……;牵住牛鼻子;附带的话。在“附带的话”里,我写道:“张秀峰说:'现在正在搞党员登记。我希望我能在《党员登记表》上,端端正正地写上张秀峰三个字’。"这与题目形成呼应之势。

我把草稿给委领导看,领导看了后说:“行。”

我准备将该文发表在我所编辑的《鄂城科普报》上。

就在要排版的时候,我猛然想到,《鄂城科普报》虽是张小报,但毕竟是经过批准的公开发行的正规出版物,并且发行量还不小,是不能出差错的。

于是,我驱车来到张老所在的蒲团公社小港大队,请技术大队长老付审读文稿。老付审读后说,没问题,是这些事。

老付审读,只是在大的方面把关。至于文中写到的张老的家事,他可能还了解得不太仔细。于是,我又来到张老家,将稿子读给他和他老伴熊秀美听。

听完诵读,熊老说:“家丑不可外扬。有些事,能不能不说?"

张老说:“那些事要是不说,这个文章就立不起来。说吧,没事。再说,都是'两个石磙打架一一石(实)打石(实)’的,怕什么呢?”

经过这几个方面的把关,我知道,丑媳妇可以见公婆了。

为了增强效果,我让我带去的摄影爱好者毛甲才师傅,拍摄了一组照片。并从中挑出一张张老的工作照,准备在报上一并推出。

我还请县印刷厂张正坤老师创作一幅题图。张老师问图中人物要不要象张老?考虑到报上有张老照片,为保持一致,我答复要像。于是,张老师按我的要求,迅速拿出了画稿。

不久,小报告文学出现在《鄂城科普报》上。

当时县里正在开人大、政协会,科委领导立即亲自带人,送报到会场,人手一份,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县人大代表、蒲团公社党委书记田甫铁同志,盛赞文章“写得活"!东沟公社农技站何生中同志说,以后报上可多登点这样的文章。当年,张老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上报的材料由蒲团公社农技站康健民同志撰写,据说《闪光的种子》,是他的主要参考资料。

但小报告文学以及报纸编排至少有三个硬伤:一是文章开头有点哆嗦。二是排版时分成了几个长条,割裂开了。这是不允许的。但我当时完全不懂。第三,没有用完一个版面,剩余部分,登了点小知识。如果弄个插图,或加张照片就好了,那就成为一个整体了。

正是:

手中材料要充分,

层层把关莫失真。

图文并茂效果好,

怕累不要做文人!

往期回顾:文学原创·“欢庆五一讴歌劳动”系列之四《我的“室外创作室”》作者 余启明

作者简介:

余启明,鄂州市发改委退休干部,市作协会员。曾发表过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科学童话。
余启明原创散文作品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