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西郊四队 ||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从北门桥南岸沿着河南西路徒步往西,一边是河岸,一边是街区,街区的一边有门面不小的“洪泽老鱼馆清浦店”,不远处是顺丰快递的中转站,很多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堆在店铺门前的路边,不少着红色工装的年轻人在那里分拣。再往前街区一边就看不到店面了,清一色的住宅房。见淮阴中学教职工生活区,都是公寓式楼房,四五层高。我1973年在那里上学的时候,这地段是校办印刷厂,我还在那里学过工,印象最深的是数十厘米高的一叠纸放在切纸机上,只听“啪”的一声响,齐齐整整被切了开来。工厂不仅印学校的课本及辅导材料,还从校外揽生意,比如也印过香烟包装纸。继续往前就是正对清江电厂的河岸了,以往这里太偏僻,且在我印象里是荆榛密布的地方,而今却已面目全非。路不宽,逶迤向前,有少许电动自行车从路心过,留下骑车者的背影,没留下声音。靠河岸的一侧因地势而现不规则的绿化带,草树萋萋,红紫芳菲。仿佛在公园散步一样的行走,尽管惬意,那种劬劳也是不言自明的。结果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抵达里运河西侧的一座桥——华兴桥。

今天的华兴桥

1975年我插队的西郊四队就位于华兴桥的北侧偏西方向。那时没有华兴桥,是旧式的拱桥,两边的坡度都很大,名字叫红卫桥。沿着南坡下到底边,是颇有知名度的清江棉纺织厂,厂里有很多上海人和南京人,厂广播站的女播音员讲带吴侬软语味的普通话,很迷幻。北坡中间段西侧是清江机床厂,厂区不大,周边除了运河和道路,就是西郊四队的土地了。西郊四队知青有一排四间屋的红瓦房子,离队部打谷场很近,房子旁边建一灶屋,烧柴火的,未曾经历樵爨不继的岁月,灶屋显得特别温馨,尽管那灶屋因为烟熏火燎有些发黑。住在那里的知青不足十人,全是男的,队里也有一两个女知青,却都住在城里的家中,早出晚归,一如走读的学生。风情万种并且能撩人情怀的女知青都在西郊一队和西郊五队。西郊四队的正西面是西郊五队,正北面是西郊三队,西北面是西郊六队,而东北面则有西郊一队和西郊二队。大队部就在一队和二队之间。队上两个知青后来跟西郊五队的两个女知青结为秦晋之好,我不知他们当初是如何联络的,因为很少能找得出理由往五队跑,到一队去倒是颇多机会的,去大队开会或者汇报工作,顺便往一队的知青点坐坐,交流下劳作和生活的体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一队的李彬彬有江南女子的婉约和清丽,还颇具艺术家气质,他跟四队俞清共同画在大队部走廊上的壁画,那气韵跟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不相上下。俞清跟李彬彬家是世交,两人又有相同爱好,后来分道扬镳着实叫人难以理解。自然,叫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蒋其苇的眼镜掉在石墩上镜片却未出现一丝裂痕,比如夏天开的稻花有很多人赞赏而春天开的麦花却无人问津,比如队长家的黄狗喜欢往沟渠里蹦跶却不敢朝井里跳,比如柳树上蝉多杨树上蝉少且秋天的蝉鸣比夏天更凄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一直都没搞明白。

西门桥.淮阴中学西边护城河上.1969

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吧。华兴桥比原来的红卫桥平缓很多。我从桥南往桥北走去,看见桥下的运河水依旧呈淡淡的绿色,而两岸的景致已不复旧时模样。清江机床厂已全无踪影,是一片称作嘉园的小区,小区远大于床机厂的旧址,连我们曾经的知青点也被囊括在内。华兴桥延伸向北的大道很宽阔,叫北京北路,而另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则是漕运西路。两条路都是市区的主干道。而西郊四队原来那些经常开麦花和稻花的土地,就分布于两条路交叉口的四周。我从华兴桥边上的台阶走下坡来,看见桥下的岸坡上有零星的菜地,菜地上架着供扁豆秧和瓜秧攀援的竹篱,竹篱上有嫩秧附着,但还不见累累果实。似乎只有此处,尚留存少许乡村气息。我回到桥面理一理思路,然后径直往桥北的闹市口走去。我走进一家修车档,问闲坐于门槛前的老板和老板娘,可知西郊四队?他们一脸懵懂的样子,似乎我在说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细问,才知道他们是近几年迁居此地的外乡人。我又走向嘉园小区的大门口,中间是放行车辆的门挡,旁边人行的门闸紧挨传达室。阍者是五十开外的老伯。开始老伯很严厉,不准进入小区,我说我找西郊四队的人,老伯和缓了许多。他问谁?我问是否有付姓或孟姓者居于此处。付姓和孟姓是西郊四队的大姓,周边人是知道的。老伯猛然间显得热情起来,说有不少付姓和孟姓的人住在小区里。老伯是西郊三队人,陈姓,自然对西郊四队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当他得知我是西郊四队知青时,向我讲了一段往事。原来老伯小时候的家所在的三队村庄跟四队知青点仅隔一条路和一道沟渠,他说知青点的知青还去他家菜园子里偷过茄瓜和红尖椒,等他长大后知青点的知青早已走光了,留下的空房子作了队里的化肥仓库。他去苏南打工并做点小生意,回家后想把知青点那几间红瓦房买下来,说好五万块钱,临交付的时候四队又反悔不卖了,说那房子还有些许纪念价值。没过几年,整个西郊四队都被规划进城区,知青点的房子自然也没保存下来。老伯还告诉我,他们三队最后有几个知青,是队里给的征地指标才回城的。那时每征一亩地,带一个迁户入城并进工厂的指标。听了老伯的话,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旁边有卖水果的平板车经过,我买了一个西瓜,跟老伯分享了。

烟厂涵洞 烟厂后门.1969

生命的不可替代表现为每个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经历。即便某段经历跟别人是重叠的,这经历留在各人心底的印记及因为这印记而产生的感悟却是大相径庭的。西郊四队不是我的故乡,但我的一段青春岁月是在那里度过的。当我经过了许多人生历练后再回去时,那地方已经面目全非了。伤感是再所难免的。但是设想一下,假如那里没有变化,亦或比原来更加破旧,我就能免却那种伤感吗?很难。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往往忽略掉自身面貌的改变,更多地以曾经经历的事物变化作参照。

作者简介

蒙志军,清江浦人,家住大闸口南侧轮埠路。曾下放清江市郊区公社西郊大队,也曾任教于清江四中,又在广东珠海做公务员多年。现退休。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0)

相关推荐

  • 我的家乡淮安

    我的家乡淮安 文/吴依航 淮安,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城市.运河之都,四河①贯城.苏北大地之中心,华夏南北之分界.人杰地灵,周总理之故地:山川灵秀,淮阴侯之府邸. 淮安城,依水而建.古老的运河,讲述着&qu ...

  • 想起了古尹山桥

    <苏州日报>2021年02月02日 A16版 □陆复渊 古尹山桥,曾跨卧在宝带桥南部1.5公里处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上.这座明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曾占有苏州古石拱桥高度之冠. 数天前,我的一 ...

  • 浓浓运河情:央视中秋晚会倒计时海报中的淮安元素解析

    图片来自"淮安发布" 2019年9月13日,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主会场设在大运河边的城市--江苏淮安.这是淮安的高光时刻. 淮安与大运河的关系极为密切.淮安的城市发展史与运河的发展史 ...

  • 我看北门桥 ||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淮阴中学上学的时候,常常去北门桥凭栏远眺,仿佛少了这种远眺,胸怀会狭隘许多.出校门沿着西大街往东,不远处就是与人民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沿着人民路往南,路边有城南公园和妇幼保 ...

  • 我将“钵”字念成“本”||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文革"十年,我正好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那时所认汉字不多也在情理之中.裴姓同学下放去钵池公社做知青,我送他笔记本,扉页上写两行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

  • 北大的记忆||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1986年,我往北京大学听文化议题的讲座.讲课的有不少当时的前沿学者.那时有一股文化热,但谁知道什么是文化呢?反正我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不过听讲座还是有收获的,我记住了<周易> ...

  • 重走西大街||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坐公交车在水门桥南站下车,然后右拐进入西大街,西大街跟相邻的东大街一起,构成清江浦最具历史沉淀感的商业街区.有电动自行车飞速而过,偶尔还有小汽车在并不宽阔的街面上缓缓驶过,为避让两边的 ...

  • 【往事】想起知青一段往事||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西郊四队做知青的时候,中苏边境虽然没有硝烟弥漫,但人人都能嗅到剑拔弩张的气息.基层实行民兵训练制度,每个大队都成立民兵营,虽说是营,但人数跟正规部队一个连的编制不相上下,百十人左右. ...

  • 【往事】消逝的名称||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有一场是历史地理综合考试.试卷上有一道题目,列出许多国家的名称,要求考生将这些国家归类到所属的大洲中去.比如肯尼亚,把它归到非洲去,就答对了,要是归到南美洲,则不无遗憾 ...

  • 【往事】 我想当兵||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小时候生活在县城.县政府有个干部姓宇文.好陌生的姓氏啊!为什么不姓欧阳或者端木而姓宇文?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宇文是拓跋鲜卑的姓氏,北魏是拓跋鲜卑人的天下,唐朝皇室李氏家族也有拓跋鲜卑的血统 ...

  • 恭贺王志军油画作品获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保护

    艺术名家 王志军先生创作的<和谐人家>油画作品,通过国家版权局的审查,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登记证书,作品版权证书登记号:国作字-2021-F-00084376 王志军,贵州省清镇市人 ...

  • 教育学考研考前检测(十四)|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全文共计2000+字,预计6分钟复习完) MENGTAI SUOLI 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