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散文
文/肖旭
重点掌握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目标及成果,重点是结合作品掌握韩、柳散文的特点,其他作一般了解。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文学运动,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所写的、与骈文对立的、继承“三代两汉”的散文,称为“古文”。由于他的大力提倡,古文发生广泛影响。李翱、皇甫湜等都追随韩愈写古文。到了唐宪宗元和时,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逐渐压倒了骈文,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形成所谓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可以从政治改革的需要、散文运动发展的必然和有了好的领袖人物等三方面去认识。
古文运动的目标是“文道合一”,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古文运动的成果是推翻了骈文数百年的统治,革新了文学语言和文体,对文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韩、柳的散文
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这两位作家,要结合作品掌握他们的散文特色。
韩愈的散文风格雄壮奔放,波澜曲折,记叙文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事件叙述完整,杂文能借题发挥,形式活泼,论说文则有严密的逻辑和紧凑的结构,曲折变化而又活泼流畅明快。论说文是韩愈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他的代表作《师说》作一些分析。
《师说》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概念的明确,判断的准确,论证的严密和有说服力等方面,这就形成了它条理清晰,逻辑严整的特点。文章的一开头他就从概念的辨析入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终必不解矣。”这就是说,古时候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传授业务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谁能够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找老师请教,那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韩愈在这里先给“师”下一个定义,这定义在思想内容上很新鲜。“传道、授业、解惑”,表现作者在重道之外,对于“业”、古文、六艺等业务知识,必须从师,再归结到传道。从而有力地论征了重师道与发扬儒道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不尊师重教的不良风尚。有了清晰明确的概念,判断推理才能准确,文章表达才能清晰明快。《师说》在这方面是很有长处的。《师说》的特点还表现在紧凑的结构和曲折变化的行文之中,它的结构是一头、一尾、中间一大段。开头一段揭示全文的主旨,结尾一段说明作文的原因。中间两段合成一大段,是对全文主旨的形象分析、引申。
第二段:分三层:先以圣人与愚人相比,说名人尚且从师,何况愚蠢的人呢?接着以子女和自己相比,子女尚且从师,何况自己?最后用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相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从师,何况士大夫呢?联系社会实际,层层深入地揭露批判了当时对师的错误态度。
第三段:用孔子的言行为例,加强了说服力。文章大气磅礴,最后用简洁语言戛然作结。第二段在行文上也曲折变化,迂回婉转,三层对比富于变化,有疑问、有肯定、有感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这组句子要重点掌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组句子表现的思想到今天还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