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芳先生 直隶保定“上谷八景”八篇 2024-06-23 05:25:59 作者 郑新芳 全文转自《保定晚报》周末刊“老城根” 保定“上谷八景”之一:市阁凌霄 转自2021年02月06日《保定晚报》保定原为上谷,是古郡名。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把河北中北部改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了直隶乃至河北的都会,人们就把保定称为上谷。上谷八景就是保定八景。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保定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代《弘治保定郡志》记载:保定府,古保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分为三十六郡,保定为上谷郡。而且说明了范围:易、雄、遂、安肃、涞水、满城、新城、容城、博野、蠡县、鄚州、瀛洲皆隶之,所以明代保定有“上谷八景”之说。明、清志书上有图有文,文人学者也吟诗作赋,“上谷八景”传之后世。市阁凌霄即今天的大慈阁,原名大悲阁,清代慈禧太后不喜欢那个“悲”字,故更名。说起大悲阁的建立,应追溯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兵在保定屠城那段历史。贞佑元年(121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保州陷落,尽驱民出。是夕下令:老者杀。士兵以杀人为嬉。后二日又下令无论老幼尽杀。这就是有名的蒙古兵在保定的“屠城”,当时是“举城罹锋刃,老幼无孑遗”,非常惨烈。这次毁灭性的屠杀和抢掠将保州变成了废墟。后来张柔坐镇保州,也只能在满城办公。金正大四年(1227年),张柔由满城移镇保州,规划重建保定城。“画市井,定居民,置官廨”,引鸡水入城。后又造佛宇寺观15座,还建了大悲阁 。《弘治保定郡志》说:大悲阁“大元庚戌年都总管张柔创建。”庚戌年即公元1250年,也即南宋淳祐十年。郡志是根据元代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所说,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元好问是应张柔的副帅也即主持重建保州的贾辅之邀来保州的。近年,保定有人认为大悲阁是在1227—1232年建造的,因为这几年张柔在保州,以后就经常率兵去征战了。这种推断没有道理。张柔重建保州城,并非是他自己在那里干活,他外出打仗了,可还有他的副帅,还有他儿子、妻子、家人,怎么就不能施工了?据资料记载,主持重建工作的就是副帅贾辅。大学者郝经在《公夫人毛氏墓志铭》中说:“(张)公常出征,军中府中,虽贾侯(辅)总统之,而于机要必取决焉(指张柔夫人毛氏)。”毛氏是拿大主意的人。《顺天府营建记》记载,在营建保州城时“役夫则以南征卒徒为之”,这不也说明在南征时仍在修建保州城吗?建城时张柔不在也得写张柔建,这道理好理解。另,《弘治保定郡志》在“大悲阁”条目下更有详明记载:“元庚戍岁(1250年),元帅都总管张柔斩湖襄良材,归以肯构,重檐黝垩,光彩耀目,诚一方胜概也。”写得清楚,言之凿凿。大慈阁虽然几经重修,基本结构未变,它是元明清保定城最高的建筑,高23米,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积726平方米,现在室内有高9米木质金身千手千眼佛。大慈阁地势也是保定城最高的,所以叫“市阁凌霄”。落成之后,金元时代大文学家刘因曾经登上大悲阁,留下《登保定市阁》一诗:十载鸡泉隐,今朝市阁晴。民谣混诸国,里号带军营。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怀仙与思古,独立若为情。诗首联描绘了“上谷八景”中“鸡距环清”和“市阁凌霄”的景观,但一“隐”一“晴”浸透着诗人对战争强烈的感受。颔联再现了战争给社会造成的混乱情景,军营与街里交错,让人感受灾难的深重。颈联的“依依”与“隐隐”让人依稀可想的是“辽海”——蒙古人的聚居地,模糊可见的是“尧山”——尧的故乡,汉民族的发祥地。作者怀着汉民族的情绪,对蒙古人是抵触的,是不满的。尾联以心怀贤思古而身体独自登临结束了全诗,都为一“情”字,从中隐约可见刘因对战乱无可奈何的逆反之情。应该说明,元世祖忽必烈是明于治乱、思贤若渴的。他不管蒙古人还是汉人,只要对巩固元朝政权有用,他都千方百计招致网罗来。元世祖登极后就诏征刘因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但未几,刘因以母疾为由辞归了。至元28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又一次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诏征,刘因又以疾固辞。这是否可作为《登保定市阁》一诗所流露不愿为元朝效力思想的佐证?即使这样,元世祖更钦佩刘因的骨气,称他为“不诏之臣”。刘因死去20多年后被追赠翰林学士,封容城郡公,谥号“文靖”。刘因的骨气与元世祖的礼贤都堪为后世的楷模。刘因(1249年——1293年),因出生时母亲梦见白马,幼名駰,字梦骥,一字梦得。保定容城沟市人。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先学经学,后潜心攻读理学。为人性格不苟合,不妄交,家虽极贫,非其义,一介不取。常年吟诗作赋,研究学问,隐居故乡教授弟子。所居寓所曰静修,世称静修先生。他不但著有收入“四库全书”的《四书精要》《易繫辞说》等理学著作,还有诗文总集《静修集》,收录各体诗词800多首,是元代著名的大文学家。清代诗人陈正有登大慈阁诗:“高阁凌空敞梵筵,丹题碧瓦忆当年。云开夕影含祗树,气接晨星动远天。槛外晴看三辅尽,宵中时见一灯悬。惨余遁迹荒郊久,今日登临倍爽然。”他在暮色中登临,看到的是朦胧中的树和满天繁星的浩渺夜空,心旷神怡。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保定没有高层建筑,登上“市阁凌霄”,保定城建、古城美景还能一览无遗。我曾两次登临大慈阁,眺望长啸,心胸开阔。也曾效仿古代先贤吟诗一首:展翅重檐越碧空,大慈阁壮保州城。登临一啸惊天地,西退狼山水向东。 保定“上谷八景”之二:奎楼应宿 转自2021年2月20日《保定晚报》保定古代“上谷八景”第二景是“奎楼应宿(xìu)”。保定的奎楼建筑有两处。一处在南城门以东的城墙上。据民国甲戌《清苑县志》载:城上东南隅有“应奎楼一,碑亭一。现仅南城楼重修,应奎楼尚存,余均倾圮已。”清代《同治清苑县志》画有“上谷八景图”,所画图案即为应奎楼在南城墙上,一楼一碑亭,我们所说“奎楼应宿”即指此处。所以,此处应奎楼在民国年间尚存无疑。另一处在现在大慈阁南馆驿街和裕华路交口一带,即人们所说的穿行楼,《同治清苑县志》图上标此楼为“魁楼”。魁楼,清《康熙保定府志》称:“应奎楼在今清苑儒学东南,筑室六丈,结楼于巅,下作四洞,人可往来,俗曰穿心楼。”这里清苑儒学,即指县学,今日的县学街小学位置。县学街小学东是文庙,西是县学。魁楼或称应奎楼,正在其东南不远处。此楼在十字路中心,东西南北都可穿行,直达四座城门。此楼高18米,双重檐攒顶式建筑。据李松欣先生撰文说1954年开辟裕华东路时,此楼被拆掉了。保定除这两座魁楼之外,文庙还有魁星阁,在大成殿东南。奎楼应宿的意思,简单说即是地上的魁楼与天上的魁星对应,人如果到那儿,天地人三星一体,也就是文曲星下凡了,那还不金榜题名吗?魁楼,象征着文化的繁盛,人才的兴旺。魁,就是最先、第一的意思。魁也写作“奎”。“魁,犹首也。”古代科举制度,分五经取士,每经第一名称“经魁”,殿试第一名称“大魁”。殿试的第一名是状元,皇帝在太和殿亲自主考选出的,也称“魁甲”。魁星,天上星宿名。北斗七星,第一曰“魁”,第七曰“杓”。汉代大儒经学家郑玄说:“魁犹首也,天文北斗魁为首,杓为末。”。也有人说七颗星1—4为魁,5—7为杓。科举时代,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这是天上的“魁”。中国人是很富有想象力的。“魁”字的形象,此乃文运之征兆。人们说拆开来看:“鬼”举足踢“斗”,是中举的象征。于是有人画出了“魁星踢斗”或“魁星点斗”图案,很多魁星楼、文昌阁等建筑里都画有此图案。左手端着墨盒,右手执笔一点,一脚跳起,踢出个“斗”字,另一只脚却立在一个“鳌”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看一看,摸一摸,文运高照,便可榜上有名。所以城市乃至乡镇都有魁星楼、应奎楼,它会给城市乡镇带来文化的繁荣。文化人、学子们纷纷到魁星楼、文昌宫祭拜,祈求文曲星下凡,带领自己高中状元。这是人间的魁。就上谷八景的“奎楼应宿”,很多人写诗歌咏。清代诗人时来敏写过一首《奎楼应宿》:岑楼耸拔插苍穹,百雉回环跨郡雄。气撼奎星晃碧落,光联泮藻漾晴空。连云甲第兴多士,大笔文章属钜公。自是地灵争献秀,却教人杰出其中。诗的首联写了应奎楼的高耸和挺拔。是岑楼,又挺拔,还插入苍穹,极力言其高,言其雄。接着第二句,百雉回环,是写的城墙,“雉”说的是城墙上的垛口。是说岑楼是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上的,除了高之外,“雄”也就不言而喻了。颔联写了奎楼造成的奇丽景色。奎(魁)楼的盛气撼动了天上的魁星,抖动沉落,光影灿烂,映在学宫的泮池,也漾在天空,多么绮丽,多么迷人。前四句诗人描绘了天地合一的美妙景象。颈联写人了,保定“连云甲第”,文风兴盛,人才辈出,文章巨公大手笔,惊动天下,卓冠于世。尾联将成语“地灵人杰”分开嵌入两句之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如果说前四句是写天地合一的话,那全诗则是天地人合一,写尽文化保定的历史悠久与文风的宏壮炫丽。究其原因,都在“奎楼应宿”的奥秘。保定历史上有县学、州学、府学,都是官学。未进入三级官学的学生为“童生”,童生的考试每年两次,简称童试,俗称小考。由各种考试成绩决定入学资格。有了资格入学方能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会试考中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中为进士,而进士以成绩分三甲,进士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叫“三元及第”。保定是畿辅首善、文化昌隆之地,过去保定街市上,有很多诸如“进士及第”“状元坊”等等牌坊,那是文化昌盛的标志。据不完全统计保定域内曾产生进士近100名,举人3700多名。清代最后一次科举的状元刘春霖也是保定莲池书院的学生。乾隆皇帝在保定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风开首善为倡率,文运方当正午时。”说保定在天子脚下,是畿辅首善之地,开出了引领之风,文化盛气就像中午的太阳,这也正是人们对“奎楼应宿”的企盼。 保定“上谷八景”之三:横翠朝晖 转自2021年2月27日《保定晚报》横翠朝晖,是指保定的横翠楼景观。横翠楼,蒙古宪宗四年(1254)郭仲伟建。位于南大街与裕华路十字路口北侧。具体位置在今天钟楼一线西部原来的南大街上,今天天主教堂的东侧。跨街而建,下层为南大街穿行门洞,门洞上建两层楼。此楼后更名丛胜楼。因为楼内悬有一面大鼓,可以为保定全城报时,俗称鼓楼。古代有“晨钟暮鼓”之说,暮鼓,就是从这里发出的。据李松欣先生撰文考证,横翠楼筑有高约8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5米的台基。台基下南大街贯穿5米宽通道,台基上起楼,楼高12米,全景高约20米。楼前有两座高大的牌坊,左题“金台俊彦”,右题“昭代耆英”。因附近建筑都不甚高,楼显得分外高耸。每当朝阳东升,霞光照射,与绿树辉映,分外清爽健朗,有“横翠朝晖”的美誉。楼建成后,大学者郝经有美文《横翠楼记》。大学者刘因也曾登楼,并写下著名的《横翠楼赋》,文章洋洋洒洒,有人说不比范仲淹《岳阳楼记》逊色。文章一开始出手不凡:金台雄壮甲天下,而山水人物为最也。其西北有峰望之嶻然而立,巍然而高,琅然而秀者,狼山也。其西四十里有泉,穴城而来,流分而派衍,环乎市井之间,为一时之伟观者,鸡水也。水之上又多楼亭台榭之美,而宏丽特出,俯瞰闾阎,驰怀游目,足以极登临之胜概者,横翠楼也。楼上之飘轻裾曵长袖,酾酒临江,养胸中之天地、游物外之文章,为燕南文物之冠冕者,楼之主人也。“金台”,指保定,过去保定被称为金台,保定过去设金台驿。这段文字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写保定雄壮天下,而山水人物为上。但这只是《横翠楼赋》开始“序”中的一小段,序还有不少文字,我们不再引述。真正的美文精彩处还是后头的“赋”,赋开始写道:丙寅之秋七月,与主人相携登于横翠楼,览斯宇之所处,极沧溟之尽头,地联西鄙,雄冠中州,星分箕尾,州别冀幽。控雁门之紫塞,引鸡距之清流,倚太行之岩观,接易水之长州。这个开头,写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写了登楼远望的景观:联西鄙,冠中州,别冀幽,控雁门,引清流,倚太行,接易水。景观之大,景观之雄,令人神往,令人赞叹!接着写登楼后远观而产生的感慨:有如阴云惨惨,晦日冥冥,林峦失色,岩壑潜行。或风雨骤至,汹然如半夜之潮生。或波涛怒卷,涌然如万马之军声。使人魂飞胆栗,心折骨惊。怅然失视,悚然忘形。怛惻于憭慄兮,而若有远行者乎?又如云开山色,雨沐秋容,天光接塞,水影涵空。浮一天之灏气,快千里之雄风,使人湍飞逸兴,豪发吟魂,如登大山漂昆仑,有可挟日月而薄风云者乎?何等雄豪,何等爽快,何等惊心动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保定人,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清代诗人、内阁学士郭棻也有咏《上谷八景》一组诗。其中咏《横翠朝晖》诗曰:胜迹孤悬古泰州,楼名横翠意非浮。晴连海日楼添翠,雨逼朝晖翠拥楼。郡国铜壶犹滴滴,将军丝管已悠悠。香风直起来何处,知自莲花池上头。首联点明横翠楼在古城保定,一个“孤”字写尽它的名胜地位,再进一步强调“横翠”实是真情,并非浪得虚名。泰州,保定历史上曾有此名。颔联,紧接首联展开写,晴天“楼添翠”,雨日“翠拥楼”。颈联,一转,写登楼之感,“郡国”指保定,有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尾联写凭窗南望,依稀可见古莲花池,莲花盛开,清风送香,写出了横翠楼环境之美好。当年的横翠楼,历经岁月更替,阅尽了战乱兵燹和保定的沧桑巨变。1900年,德、法、英、意四国联军占领保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敲诈勒索官府和民商白银超过40万两。直隶总督廷雍等三人被枭首示众。城门、寺庙、贡院、古建肆意破坏。丛胜楼也在劫难之中,有被毁照片为证。后来又经修复,依然矗立在保定城中。据老保定们回忆,到了民国时期,这里依然热闹非凡。因为他的西边有总督署、县政府和马号商场,西南与莲花池相望,东有钟楼、县学文庙,北面南大街北段税务角,是元明清三代税务司驻地。所以,到民国时期,这里热闹不减当年。因为东西往来,南北穿行,这里自然成了保定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国民政府颁布的政令、军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冀察绥靖公署、河北省政府、保定市政府、清苑县政府所有的公告都在这里张贴。各种海报、张贴画琳琅满目。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的布告也时有出现。这里俨然成了保定市的舆论信息发布中心,所以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保定解放后,进行城市建设,为拓宽街道,于1953年将鼓楼拆除,只留下东边孤零零的钟楼了。横翠楼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依然对它念念不忘。 保定“上谷八景”之四:莲漪夏艳 转自2021年3月6日《保定晚报》莲漪夏艳,指古莲花池。古莲花池大门,是歇山翘角三门三楹朱漆彩绘古典建筑门楼,上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所书“古莲花池”大字匾额,古香古色。绕过假山、春午坡,便满眼是“摇红”、“涤翠”、“霓带”、“霞衣”,一派莲漪夏艳的山水风光。碧荷浮水,玉带卧波,柳丝垂钓,楼台幽雅,亭榭玲珑,古柏森森,石刻飞龙。处处有景,掩映在巧夺天工的山林之中;景景迷人,星布于远胜于自然的濠浦之畔。该园曾被评为全国古典园林十大名园 ,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莲池201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大明一统志》记载,临漪亭始建于唐上元年间。莲池建造年代古代记载不一,近年有人考辨为金末张柔开凿。古莲花池为张柔副帅乔维忠别第。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郝经在《临漪亭记略》文章中,曾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向往、追寻的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美哉至甚,这里说的就是保定的古莲花池。古莲花池元末毁于战火。明建水鉴园林。清雍正年间建莲池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莲池辟为皇帝行宫,又有扩建。大概在乾隆25年(176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命人将莲池行宫分景绘成图12幅,这就是有名的“莲池12景图”。由他和莲池书院山长张叙分别就每一景题诗图旁,上进乾隆御览 ,乾隆也用朱笔题诗于后。“莲池12景图”(《保定名胜图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成海内孤本。十二景是:春午坡、花南硏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笠亭、鹤柴、蕊藏精舍、藻咏楼、篇留洞、绎堂、寒绿轩、含沧亭。乾隆、嘉庆时期,是莲池鼎盛时期。仅乾隆皇帝就六次驻跸、巡幸莲池。乾隆、嘉庆等皇帝在这里召见直隶总督署官员,赐“御书明职”,君臣吟诗唱和,留下大量诗文、碑刻。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四国联军焚毁,翌年简易恢复。光绪二十九年,袁世凯为迎接西太后和光绪帝谒西陵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莲池公园。古莲花池,融汇中国南北方园林建筑风格,以莲花池为主体,以临漪亭为中心,亭台楼阁环绕荷塘,山石嶙峋,连桥或凌空卧波,或弯转曲折,加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云物苍然,再加上荷清袭人,满园飘香,真是消暑纳凉好去处。方观承曾有《临漪亭牡丹诗》写莲池景色之美:云霞多处认楼台,中有名花春正开。异彩朝阳见层叠,临流新雨绝尘埃。宸章阁下联黄屋,太保峰前映绿苔。曾是芳辰趋走地,隔帘犹透御香来。方观承,安徽桐城人,乾隆九年至三十三年历任直隶按察使、布政使、总督、加太子太保衔。能诗能文,忠于职守,为官颇有成绩,最后死于保定任所。他的诗写得较早,因为“莲池12景”已经没有临漪亭,已被拆毁。按莲池12景说,由北大门进入,穿两重院落有北南两座假山。园内琼楼仙阁尽掩其后。北山陡峭, 中有峡谷可供穿行。东西北三面有回廊环护。南山坡缓朝阳 ,种有牡丹、芍药等。春风丽日,花开吐蕊,云蒸霞蔚一般,真有宋代苏轼“春午发浓艳”诗的意境,因名“春午坡”。沿春午坡山经南行,有濯锦亭和半壁廊,穿过就是碧波粼粼的莲池水面了。当年 濯锦亭西的池畔还有皇帝行宫等众多建筑,有复道回廊连接,有万卷楼,楼前有放置皇帝诗碑的宸咏亭、太保石等景观。方观承的诗正是写临漪亭的牡丹与周围景观的。诗中在写莲池美景之中透露出他备受皇帝赏识的惬意与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这正是莲池作为行宫的写照。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莲漪夏艳》诗云: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风动红装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诗前四句写景。先写莲池碧水和夹岸亭台倒影,突出一个“静”字。再写荷送暗香,船动波摇,“鉴初开”,像镜子一样的水面微微荡开,突出一个“动”字。后四句抒情。临池堪赏,无论晴雨;划船足溯,无论春秋。这里埋着一个“夏”字。再写感受,游莲池有城市蓬莱之感,这里含着一个“艳”字。上谷,保定远在秦代曾属上谷郡。也可以说前四句紧扣诗题“莲漪”,后四句紧扣“夏艳”,诗写得优美、引人。历元、明、清三朝和民国,而到于今,莲花池成为保定第一景观,享誉800年,历史悠久。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在莲池荷塘北侧建了莲池书院,有清一代中国十大书院之首而名满天下。古莲池因为书院,也名满天下。所以,莲池书院学子、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生性癖爱林泉,天赐名区结胜缘。学古堂前莲似海,临漪亭畔树如烟。“莲似海”,“树如烟”,古莲花池俨然放大了许多,太美了。我又想到,那金、元之前,这里又该是什么样呢?园中至今尚有几块碑石,明确记载莲池的“临漪亭”建于“唐代上元”年间。古人刻碑,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我们知道,元代元好问所写《顺天府营建记》,是专门记载张柔重建保州历史事件的,是可靠资料。文中说那时保定城水面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可谓广矣。我推想,开凿莲池,因地制宜,借原有的坑塘水域,是极有可能的。临漪亭建于唐朝有何不能?古人很聪明,在有河的地方建城市,在有水的地方建园林,是常有的事儿。真如所想,历史上的保定城早有古莲花池相伴。这样,保定古莲花池是逾千年依然美丽,成为“中国十大古典名园”名副其实。为此,我写过一首诗:莲池胜景建何时,记载唐元各有之。吊古临漪亭水畔,莲红荷碧尽为诗。 保定“上谷八景”之五:郎峰耸秀 转自2021年3月20日《保定晚报》郎峰耸秀,有人说这一景观是指狼牙山,其实说得不准确,保定城的八景,怎么会指百里外的狼牙山呢?此景观应该这样定义:站在保定西北城墙上遥望狼牙山的景象。狼牙山本名郎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此山有这样的记载:“徐水(徐水河)东北屈径郎山,又屈径其山南。众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杪,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关于郎山的险要秀拔,金代赵秉文曾在《游郎山赋》中作如下描述:“峨峨而仙,岩岩而亭,有骈斯指,有植可屏,摩云障日,韬河映星,千态万状,不可殚名。” 丰富的想象、穷形尽态的描摹让人心驰神往。此山5坨36峰,状似狼牙,人们也称其狼牙山。山势高耸险秀,风景优美,《易州十景》称其为“郎峰竞秀”。关于郎山的得名,涉及戾太子刘据之事,在此需简单说明。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详明记载,汉武帝的戾太子性格温谨仁恕,而汉武帝多用严酷之人,大将军卫青一直保护他。卫青死后,太监苏文等人便对太子颇有微词。是时,方士、神巫多聚京城,以左道惑众。他们教宫中美人在屋里埋木偶祭祀,以度厄运。于是有人说这是诅咒皇上无道的,汉武帝听信此说,怒杀百余人。此后他常白日做恶梦,精神恍惚。有个叫江充的人与太子、皇后有隙,趁机说武帝病在巫蛊。他替皇帝掘地清除木偶,捕巫蛊,致使宫人和大臣们互相诬告。太监苏文也帮助江充,掘地纵横,连太子、皇后也无放床之地,并传言太子屋中发现木偶人最多。太子害怕了,便假托皇帝的诏令,收捕了江充。苏文逃走,诬告太子造反,汉武帝听信其言,让丞相捕斩太子。双方在京城合战5日,太子兵败潜逃,自度无路可走,上吊而死。后来汉武帝醒悟:太子杀江充也是出于无奈,窃父兵是为自救,悔之晚矣。郦道元《水经注》上说“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当在此间。太子刘据已死,其子逃到此山幸存,山故名“郎山”“郎君山”。后来人们又见此山状似狼牙,便呼之“狼牙山”。狼牙山距保定50公里,因为过去城乡没有太高的建筑,丽日晴天,站在大西门以北的城墙上遥望,西北狼牙山参差高耸,清晰可见,“郎峰耸秀”便成为上谷八景之一。清代时来敏诗云:晴岚遥望郁苍茫,秀色青葱映夕阳。叠献开屏三辅障,危峰攒剑九秋铓。应嫌山履穿云乱,尤喜藤萝挂月长。到处神仙皆可学,逢人何必说昭王。首联点名地点、时间和所见景象,地点是在城墙上遥望,时间是傍晚,景象是“秀色青葱映夕阳”。颔联直接写狼牙山,特别是“危峰攒剑”一词,写尽了其间的高耸、险要。颈联一个“嫌”字一个“喜”字道出了攀登狼牙山的苦与乐。尾联直述狼牙山文化的丰厚,“到处神仙”,何必逢人“说昭王”呢!其实作者这里说的是我们既要说燕昭王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的故事,因为易州燕下都是燕国的都城,也要说狼牙山自然传说的神仙传闻,它同样可以激励人养心向善、启迪心智、奋发上进。元代著名文学家刘因,河北容城人,与朋友同游郎山,写下一首大气磅礴读后让人荡气回肠的诗篇。诗较长,只截取一段,可见一斑:山之面北一无异,不待风烟变化神已迷。危关度雪岭,乱石通荒蹊。林间小草不识风,山自太古,我行终日,仰羡木杪幽禽啼。但见雨色来,云物飒已凄。忽然长啸得石顶,痛快如御骏马蹄。万里长风,五色开晴霓。长剑倚天立,皎洁莹 鹈。平地拔起不倾倒,物外想有神物提。从山下写到山上,无论危关、雪岭,无论乱石、荒蹊,无论林间、小草,无论木杪、幽禽,都写得肖形传神,登临的豪情壮志与风云变幻、物象凄迷交融汇集,使诗境开阔大气,写尽了郎山的形与神。1941年9月,在晋察冀一分区抗日战争的“反扫荡”中,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五位勇士掩护大部队撤退,最后弹尽粮绝被日军包围之时在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名震天下。后来,人们在棋盘陀上修建了五勇士纪念碑。我市著名画家胡大鹏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连环画初版就印刷数十万册,风靡全国。今日狼牙山又成为人民群众、广大游客红色旅游的首选,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人站在保定西城墙上远望郎山,所见是缥渺朦胧之美、地域之美。今人游览狼牙山,所见则是实景之美,是“郎山耸秀名天下”之美。 保定“上谷八景”之六:鸡水环清 转自2021年4月10日《保定晚报》鸡水发源于满城县的鸡距泉,因泉水冒出呈鸡爪形,故名鸡距泉,水流向东,称鸡水河。它又与尚泉(一亩泉)、联宝泉水流于贾庄汇合,一直到保定。这条河叫一亩泉河,因在清苑,也称清苑河,还称鸡水河。这条河到保定城西灵雨寺一分为二,一股经大闸南流与百草沟汇合后进入现在的府河。明代保定设府,所以叫府河。府河沿南城外,穿过南关天水桥也即天水桥,经刘守庙直达白洋淀。另一股东行过寡妇桥小闸入护城河,绕西城、北城、东城、南城,在南门外经南门石桥汇入府河。护城河可追溯到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知州李继宣筑城,金末城毁。公元1227年,张柔重建保州,引一亩泉河水作新渠,“凿西水门以入城,水循市东行转北,由北水门出。别为东流,夹南街双流交贯,至府学泮池,由南水门出,至城东南隅,仍归清苑河”(《畿辅通志》)。保定城城内水流纵横,城外护城河与府河对古城保定形成鸡水环流之势。保定清流环绕,杨柳夹岸,群鸥翔集,锦鳞游泳,游船如织。明代诗人石珤有诗写道:鸡距泉流绕郡城,萦回合抱又东倾。涌珠泣学鲛人泪,彻鉴魂消牛渚清。鹭影翩跹云里泛,橹声欸乃镜中行。渔歌互答多幽兴,且对沧浪濯我缨。一亩泉河因有鸡距泉水汇入也称鸡距河、鸡水。诗的首联写河水的形美。一个“绕”字和“萦回”,还有“合抱”诸词,写尽府河在保定的地位和曲转环绕的美丽。颔联写河水的质美。“涌珠”“鲛人泪”“彻鉴”“牛渚清”多个意象结合在一起,显示了水清之美。鲛人,《述异志》云:鲛人水居如鱼,不废机织,眼泣则成珠。牛渚,山名,安徽当涂山脚突入长江部分,叫采石矶,杜牧有诗云:“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春。”这里用牛渚作比,两句写尽府河水质,滚滚水花像居住水中的鲛人的眼泪,个个成珠似镜,使人销魂,堪比牛渚清澈。颈联写河水的景美。“鹭影翩跹”“橹声欸乃”穷尽景致的迷人。尾联写河水之畔的人美。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如在画中,“渔歌互答”,何其欢乐!诗人以清水濯缨,更显清雅、高洁。形美,质美,景美,人美,还有比府河更美的吗?清朝保定诗人时来敏,也曾为府河写过优美的诗章:潺湲一曲抱孤城,势并江河日夜倾。淘尽丹沙思碧海,濯残白发忆黄精。风索水荇深深见,荃引渔舵款款行。莫谓临流多感慨,羞将潭影对尘缨。如果说石珤的诗是讴歌城市府河风光的话,那么这首诗则是赞美府河的同时更多的是抒发感慨。首联的“抱孤城”“日夜倾”写府河景象,但流露出诗人老迈的心境。颔联“淘尽”“濯残”和“思碧海”“忆黄精”则有追忆当年、青春已逝的慨叹。黄精,有黄芝、菟竹、野生姜等名字,是一种野生植物,入药,道家以为得坤土之精粹,故名黄精。颈联写得很美,府河微风徐徐,水荇深深,清晰可见,捕鱼的小船拖着鱼篓缓缓而行,这优美的景象正是作者心境的抒写。尾联卒章显志,作者已过了青春韶华,但面对府河却没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羞将潭影对尘缨”,没有知识分子傲视社会和不屑流俗的孤高,他热爱生活,他热爱保定。美丽的府河,日日夜夜千载奔流,阅尽冀中大地的沧桑巨变,终于流到了今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但也受到了严重污染。保定市政府已下决心规划治理府河,并逐步得到实施。我们盼望着“鹭影翩跹”“橹声欸乃”的风光重现。 保定“上谷八景”之七:东皋春雨 转自2021年4月24日《保定晚报》东皋春雨,位于现在保定东关公园池塘和东部一片高地及刘庄村一带。这里在保定东城墙之外。皋,是水边的高地,坑塘北侧高地传说是古代烽火台遗址,后来这里成了乱葬岗子。其东侧、北侧是耕地,保定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中的“春不老”是保定府独有的菜蔬,就在城东种植。古代保定四座城门外有四关。据老保定王逸民先生说,北关是京师孔道,街长三里;西关是江南通途,街长二里;南关是漕运码头,街长一里。这三关非常繁华,唯独东关地势低洼,村落稀疏,但也得天独厚,小桥流水人家,没有街市的熙攘热闹,一派天然景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护城河清水粼粼,青荇悠悠,鱼儿怡然自得。这里稀稀落落也有人家,正像陶渊明《归田园居》所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城里不可能有的静穆之美。春风春雨过后,三阳开泰,大地复苏。草色遥望近却无,临近细观,树木吐芽,柳条发青,池塘水畔绿草茵茵。来到城东农田,听鞭声清脆,看犁牛行走,一幅农夫扶犁耕作的画图。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民开始了一年的忙碌。清代陈正有《东皋春雨》诗,对此做了生动写照:细雨东郊润落花,田夫携手话桑麻。高原已足春三泽,鸡水新添两岸沙。嫩草如烟滋灌溉,长虹弄色隐烟霞。载歌喜雨因谁赐,笑指飞凫入酒家。诗的首联写春天农事的忙碌,颔联写高地河水的新景,颈联写田野天空的美丽,尾联写农家的欢乐。最后一句“笑指飞凫入酒家”是神来之笔,写尽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其实陈正的诗是前人的和韵诗,原诗是清代时来敏的《东皋春雨》:冒雨寻芳问落花,郊行东望尽桑麻。绿荫遍野云生陇,甘树流膏烟笼沙。麦舞风花叠翠浪,桃蒸霁后泛红霞。老农也道春光好,惟愿穰穰祝满家。诗写得明白晓畅,写落花,写桑麻,写云生陇,写烟笼沙,写麦舞翠浪,写桃蒸红霞,最后一联点出题旨:“老农也道春光好,惟愿穰穰祝满家。”穰穰,本指稻麦秸秆,这里说是五谷丰登,春光大好,必是丰收年。由东皋春雨我们想到陶渊明的散文《归去来兮辞》。他在篇末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命复奚疑。” 春事起于东,东皋就是耕作之地。陶渊明本来在彭泽作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侍奉权贵,毅然辞官隐居。他这几句话说的是,登东皋这耕作之地而歌唱,俯望清流而吟诗,按天地乘阴阳之变化而生存,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这里蕴含着浓浓的归乡隐退思想,他在乡野劳动中得到了生命的乐趣。保定“东皋春雨”的命名正是源于此。春天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接触大自然,接触农村,接触劳动,在春天里一走百病消,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东皋春雨正是保定人踏青的好去处。世居刘庄村的董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刘庄包含了过去的董家园,他家在董家园的房屋往西百多米处有棵老桑树,树龄老化,树干里面都空了。究竟这树有多大?他家里老人说,站在北关城门楼上向东望,可见那棵老桑树耸入云天。上个世纪50年代,下雨的时候,他和三两个小孩子可以钻进树洞避雨。寻访现在的东皋春雨处只有东关公园,公园西门口北侧是滨河公园十二景之一的“槐香棋韵”,南侧是“幽谷流香”。公园里有坑塘湖水,有划艇游船,有亭桥曲栏,有花圃园囿。走进深处,松柏森森,曲径通幽,是城东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近年,公园高地又建了座状元亭,有中国末科状元刘春霖的雕像和碑刻。闲暇我常到公园闲坐,为追忆先贤,我登上状元亭,感慨良多,得诗四句:东皋佳构状元亭,松柏森森四面风。俯望游船听欸乃,旁观对弈静无声。 保定“上谷八景”之八:西刹秋涛 转自2021年5月15日《保定晚报》此景在明代《万历府志》中标明是“西塘早稻”。西塘是指一亩泉一带,那里的香稻米说来奇怪,八月就能成熟。王政熙有《西塘早稻》诗:“江南红稻西塘满,万亩黄云八月铺。报道使君来省稼,香秔箪食胜雕胡。”雕胡,就是菰米,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人们用“西刹秋涛”取代了“西塘早稻”,是指保定西城墙外西下关灵雨寺一带的景观,位于一亩泉河进入府河大闸的北侧,如今在八中与十方商贸城地域。明代万历年间是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郑洛的私园,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改建成灵雨寺,占地百亩。夏秋之际,河水泱泱。遇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浪涛奔涌,有时水漫大闸,一派动人心魄的景象。因为有灵雨寺,又在城西,人们谓之“西刹秋涛”。清代时来敏有《西刹秋涛》诗:飒飒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荇藻漪漪随浪涌,蒹葭缈缈逐烟飘。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钟声送晚潮。前三联都在写景,但从大处着眼,不做细致描摹,所以写得境界很大,颇有气势。最后一联写他来的动因是要雇船去灵雨寺无事寻僧,闲适对话,但先声夺人,灌入耳鼓的是寺里钟声的悠扬和晚潮的澎湃。全诗给人的感觉是开阔空旷,震撼人心。另一位保定籍诗人郭棻,步时来敏诗韵也有一首《西刹秋涛》:雨积秋林河伯骄,拍天滚滚不容桥。龙参佛座波争立,水夺僧门径转遥。鱼上岸来蛙鼓迓,鹤投邨去酒帘飘。保阳景物看如许,畅是松关听野涛。诗中“河伯”是指传说中的河神,“蛙鼓迓”是说蛙鼓声声,是在表示欢迎。“保阳”就是指保定,因古代山南、河北为阳,保定城在保定河的北面,所以称保阳。郭棻的诗少了些大气,多了些情趣。你看,有河伯和龙的神秘,有佛和僧的寂寥,有鱼和蛙的欢愉,有仙鹤同酒帘的飘逸,保定灵雨寺景观给人平添情趣,惹人喜爱。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所以才被明代兵部尚书郑洛建成私园。郑洛,字禹秀,安肃(今保定徐水区)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任登州推官,征授御史,曾弹劾严嵩党鄢懋卿等。出为四川参议,迁山西参政。郑洛因戌边有功,被封为兵部尚书,万历十四年诏为戒政尚书。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去世,享年71岁,赠太保,谥襄敏。为纪念郑洛,安肃城内曾建高大的过街“柱国坊”,上刻“太子太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经略七首总镇三边郑洛”。那么多官职头衔,足见其功德成就之大。背刻“柱国坊”,传为明朝皇帝御笔。郑洛明史有传。保定古莲花池西塘的北侧至今有一块造型别致的奇石,石腰镌刻篆书“太保峰”三个大字,落款为“门人吴郡顾为先师郑襄敏公题,万历甲辰夏日”云云。这块奇石就是从郑洛的私园也即西刹秋涛之地流出去的。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此设行宫。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的大潮中,直隶省于此在全国率先创建畿辅大学堂,清华大学最有名的校长梅贻琦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四国联军占领保定后毁坏了畿辅大学堂。1902年袁世凯督直,又在此创办直隶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了直隶高等学堂,还发了一组照片,留着大辫子的男青年跑百米,别有一番情趣,那时的建筑甚是宏伟。后来,直隶农务学堂以及河北大学等也先后在此办学。需要说明的是,此河北大学不是现在的河北大学,现在的河北大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天津搬来的。解放后这里创办了保定八中,即现在的二中分校。 西刹秋涛今已景观无存,关于它的记忆还留在方志典籍和优美的诗文中。 赞 (0) 相关推荐 保定上谷八景之:奎楼应宿,风开首善为倡率,文运方当正午时 @李超 保定古代"上谷八景"第二景是"奎楼应宿(xìu)". 保定的奎楼建筑有两处.一处在南城门以东的城墙上.据民国甲戌<清苑县志>载:城上东南隅有 ... 利好消息;河北保定拆迁计划 莲池区西百楼村发布征地启动公告,整个百楼镇区域类涉及二类居住用地,中小学用地商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生产性服务用地,行政办公用地等... 01莲池区西百楼村发布征地启动公告 征地 ... 【春夏秋冬】保定八百年古莲花池 在康熙年间,当时负责管理古莲池的清苑县令时来敏曾赋诗 <涟漪夏艳>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装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 ... 保定上谷八景之:莲漪夏艳,曾是芳辰趋走地,隔帘犹透御香来 @白 莲漪夏艳,指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大门,是歇山翘角三门三楹朱漆彩绘古典建筑门楼,上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所书"古莲花池"大字匾额,古香古色.绕过假山.春午坡,便满眼是" ... 保定女飞人,飞越云海翻腾狼牙山 狼牙山,女飞人,云海翻腾,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呢?再加上一篇保定地方文史研究专家郑新芳老师的专题文章,希望这一期的精彩内容,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以下文字内容转自保定晚报: 郎峰耸秀,有 ... 一下雪,保定古莲池就成了800年前的雪香园 那一天,有雪 那一天的古莲池,天降瑞雪 一下雪,保定古莲池 就成了800年前的雪香园 为什么呢? 保定古莲花池,这里的雪竟然是香的 点击上面的蓝色标题可以回看 保定古莲花池的雪 为什么是香的呢 因为一 ... 直隶保定“上谷八景”之一:市阁凌霄 郑新芳先生 直隶保定"上谷八景"之一:市阁凌霄 作者 郑新芳 转自2021年02月06日<保定晚报> 保定原为上谷,是古郡名.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把河 ... 郑新芳《府河——保定的母亲河》 郑新芳 2020年11月28日<保定晚报> □郑新芳 古代山南.水北称阳,保定古城在府河的北岸,所以也叫保阳.我曾在保定一中工作,这里是美丽的府河码头-- 舫头.遥想当年,岸边车水马龙,水 ... 保定上谷八景之:市阁凌霄,登临一啸惊天地,西退狼山水向东 @学习 上谷八景就是保定八景.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 保定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代< ... 保定上谷八景之:横翠朝晖,浮一天之灏气,快千里之雄风 据李松欣先生撰文考证,横翠楼筑有高约8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5米的台基.台基下南大街贯穿5米宽通道,台基上起楼,楼高12米,全景高约20米.楼前有两座高大的牌坊,左题"金台俊彦&qu ... 保定上谷八景之:郎峰耸秀,晴岚遥望郁苍茫,秀色青葱映夕阳 @颜丽媛 郎峰耸秀,有人说这一景观是指狼牙山,其实说得不准确,保定城的八景,怎么会指百里外的狼牙山呢?此景观应该这样定义:站在保定西北城墙上遥望狼牙山的景象.狼牙山本名郎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保定上谷八景之:西刹秋涛,江南红稻西塘满,万亩黄云八月铺 此景在明代<万历府志>中标明是"西塘早稻".西塘是指一亩泉一带,那里的香稻米说来奇怪,八月就能成熟.王政熙有<西塘早稻>诗:"江南红稻西塘满,万亩 ... 书法家彭瑜在保定上谷美术馆举办书法个人展 书法家彭瑜在保定上谷美术馆举办书法个人展 (中国轻工精致生活网副总编:马胜利)2021年5月28日下午3时整,题为"三十而已.字得其乐"的彭瑜书法个人展,在保定上谷美术馆拉开了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