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无镇不成庄”?过去没有镇江人,钱庄是开不起来的

1858年,以英法两国为首、俄、美支持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联军将清政府摁地又摩擦了一遍,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其中《中英天津条约》的第一条规定: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英国人对做生意这件事特别上心,签约后经历了一番折腾,1861年,英国驻清大使巴夏礼一行来到镇江,商定租界范围。
巴夏礼一行与镇江知府师荣光等人的反复辩证后,双方签订了《镇江永租地基批约》,辟镇江西门银山至长江西津古渡一带为英国租界。
1864年,租界正式由英国人运作后,一时间,外商云集,镇江的商贸业异常繁荣,因而逐步形成了几个资金雄厚、生意兴隆的主要行业。
其中被称为“百业之首”的“钱庄业”也应运而生,资本越滚动越规模雄厚,交易相当频繁。
“钱庄业”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形成中国金融史上一段独特的“无镇不成庄”现象,我最近就在读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写点东西跟大家交流交流。

镇江二七宝银元宝

旧时的钱庄

01

通俗的来理解,钱庄就是旧时的银行。

事实上只要有商业活动,稍微上点规模,就需要频繁的借贷、汇兑。北方的晋商,南方的徽商、浙商,大一点的城市形成银号,小一点的城市搞典当铺、钱铺等,再小一点的乡村,村里的地主给村里的农民放贷。

当然,地主给农民的放贷,利息非常的高,有时候高达60%,还不起只好拿田抵,造成历朝农民起义最根本的原因——土地兼并。王安石发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国家干预,不然会酿成大祸,于是变法中青苗法等措施定了个20%的利息,这种利息比之前降低了很多,让地主势力纷纷反扑。

《镇江市志》记载:“在此(晚清)以前早有典当业, 钱庄业则在开埠后逐渐兴起, 至光绪九年发展到60家, 以后几经兴衰, 至光绪三十二年开业钱庄为32家。”

这段话意思是,镇江在开辟商埠之前一直搞“抵押贷款”,商埠开了之后,各种商业汇兑和借贷全发展起来了,而且几经折腾,到了1906年前后,搞这一行的经过几轮洗牌,留下的都是专业选手了。

在现代,银行业属于国家经营的业务,私人是不能涉足的,而在清末民初这段岁月,钱庄业的门槛不是那么高,在镇江有个5000—20000两白银,就可以运作一个钱庄,规模比较大的钱庄吸收的存款通常在60000——100000两白银之间。

有的钱庄资金来自官场上的大佬,比如李鸿章开设的义善长钱庄;有的来自于江北的盐商,比如盐商周扶九经营的鸿源钱庄及源丰润钱庄、同升泰钱庄、元同钱庄、镇和钱庄等, 北京的著名钱庄“四恒”在镇江也设有分号,像这样的背景,一般看不起民间吸储,都是用资金来做大买卖的。

这些钱庄通过什么挣钱呢?

第一是吸纳资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吸储,让人存款到钱庄来,分浮收、长期存款、同业存款。

二是放贷,就是借钱,到期还本付息,当时钱庄大多数是私人的,所以也是大规模的民间借贷。

三是汇兑,比如拿铜钱换银子,拿银子换英镑,当然也有洗钱。

发展的高级一些的,还有贴现、买卖生金生银、代卖股票债券、代发银行纸币等业务。

像当时在镇江每天都有几千艘商船来来往往,在没有现代银行转账的时候,都要靠钱庄“对敲”,也就是钱庄(或有关系的钱庄)在贸易两地都有一个资金池,有了业务两个池算好了钱数,客户把钱存进来,另一边把钱支付给客户,一进一出两清,安全稳妥的做好了生意。

商业繁荣的镇江,每一天都有过桥、经营困难借款、季节性借款等短期借贷发生,钱庄为绸布、木材、油麻、百货、南北杂货、五金、糖业烟酒、食品、粮行、煤炭、药材、船运、生猪、菜馆等等行业,提供了资金周转的支持。

同治、光绪时,外国洋货冲击着中国,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便利的水路交通让各种生意汇集,做生意就离不开借贷和汇兑,有时候就靠钱庄续命才能维持下去,刚需所在,镇江的钱庄业就这么繁荣起来了。

镇江钱庄大都开在城外商业颇为集中繁华的大西路、中华路、日新街、天主街、京畿路、苏北路(现在的长江路)一带,特别是靠近江边码头的日新街,开设了慎康、元康、元益、元盛、源祥、鼎昶、宝恒、德记等九家钱庄, 可以这么说,这几条街上米铺可能就那么几家,钱庄比米铺还要多。

镇江开设最早最老旧的钱庄叫“晋源钱庄”, 清同治五年(1861年)开业, 地点在石浮桥风神庙附近。

五条街、南门大街这一带,倒是没什么钱庄。

02

前文说到,过去钱庄大多是私人的,开一家钱庄门槛很低,并且不受法律上之束缚。所以有时候有个集资人,召集一批有钱人,组个饭局,大家商量一下,隔几天就开了一家钱庄,然后从朋友里面挑一两个懂行的做掌柜。

但因为没有法律束缚,也就等于没有法律保护,这一行本来就属于拆东墙补西墙,隔三差五的就会出现携款出逃的事件,拆借出了问题,庄家跑路了,来来回回许多年,大浪淘沙,最重信用且实力强的一些钱庄留了下来。

另外,因为这行涉及银钱,出了问题旧时官府管的力道也不强,做这行除了靠自发的信用做基础,摊上事情只好自己找人解决,具体找什么人解决,大家读到“徐宝山”、“白寡妇”这些人的事迹,也就心里有数了,这些人为什么能在镇江、扬州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也是有道理的。

后来徐宝山在扬州被炸死,部下顺流而下到了上海,成了青帮的势力,这是后话了。

慢慢的镇江的钱庄规矩也越来越多,没有保人,都进不来这一行。比如陆小波,15岁时请人投门子推荐才进了镇江源同钱庄, 被老板接收后,还要立保荐书才能进店学徒,跑了好几年的街,慢慢从钱房、银房、外帐、内帐、总帐往上学,才做到管事,算进了圈。

光在镇江城里还不行, 近则苏南、苏北,远及全国许多城市,特别是芜湖、安庆、蚌埠、汉口、长沙等地金融界, 对镇江钱庄信用有很高评价。因为镇江钱庄实力强,底气足,“一句话算数”之后,立即回庄转账,说话掷地有声。

信誉好、名气大,再加上民国省会城市这块牌子,镇江也近代金融圈子里也有了赞誉度。旧中国商业最发达的是上海,在上海混金融界的镇江人,深知做口碑的重要性,镇江所有驻沪庄客,都集中在上海福州路润昌栈,润昌栈出货、转账从无退票之事,确立了持久不坠的信誉。

凭着从大清王朝就开始积攒下的信用,外地金融业抱团的镇江人,慢慢形成了“镇江帮”,“无镇不成庄”这句话在业内也传播开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镇江人,钱庄是开不起来的。

我看过这么一个档案,民国初年,中国银行招聘,镇江有一个叫魏亚齐的年轻人前去应聘。

魏亚奇在金陵大学经济系毕业(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生院,解放后并入南京大学),家族中有政商界各类人士,更重要的是他找了几个镇江圈内的大佬给他背书。

看一下他找的保证人是谁,也知道后来他成功应聘了没有。

看明白了这些,也就理解了经商的人为什么喜欢搞商会、参加同乡会之类的各种组织了。一是同乡之间互相扶持,都是熟人知根知底信得过。另一个是在关键时候,通过关系也可以找到人渡过难关,毕竟每个人都有命悬一线的时候,最快速的办法找到钱,还是要靠关系。

镇江到上海混金融界的有不少都成了极有头面的人物, 如上海金融界极具知名度的银行家徐静仁、倪远甫、陈光甫、吴蕴斋、唐天寿、赵棣华等大佬,之间关系千丝万缕。

慢慢的,上海、江浙钱庄业形成了四个重要钱庄帮别,即镇江帮、宁波帮、绍兴帮、洞庭山 (苏州) 帮,镇江帮的势头很劲。

陈光甫

03

上世纪20年代,陆小波在地方上做了几件大事,比如跟直系、奉系军阀搞周旋,牵头收回了英租界,被地方乡绅推为商会会长,名望如日中天,周边的钱庄业也以他为魁首。

日趋成熟的镇江钱庄业已经逐步把苏北的借贷掌握住了,镇江对该地区的直接放款以及其他各业的赊欠款,总数不下1000万元。

不幸的是1931年,苏北发生特大水灾,里下河一带淹为泽国,造成数百万灾民。

“大水冲了苏北人的家,也荡了镇江人的产”,镇江的钱庄业崩溃了一大半,好容易撑到第二年春天,全城私营银钱业25家中,因放款无法收回或挤兑而倒闭的,就有14家之多。

陆小波的“元益钱庄”烂账、倒账高达一百多万元,急得他日夜不安。

这时候就看出上海与镇江金融圈之间的特殊关系了。

中南银行董事长徐静仁,上海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中南银行总经理胡笔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等人赶紧开了一个小会,一致认为这场天灾下,各钱庄的倒闭势在必然。别人倒就罢了,唯独陆小波不能让他倒掉,一定要扶他,因为他不仅是镇江商会会长,还兼着银钱公所董事长。有他在,镇江的商业还能东山再起;没他在,“镇江帮”的根基就塌掉了。

于是,大家咬牙忍痛,一笔勾销了“元益钱庄”欠上海诸行一百多万元巨款。

徐静仁当夜乘火车,次日凌晨抵镇,告诉了陆小波这个消息,陆小波感激得双眼垂泪,口唇颤抖,差点说不出话来。

元益钱庄解决了欠上海诸家银行巨款的问题,但还有本地零散存户款20万大洋,这笔钱,陆小波不敢不还,因为这笔钱失了信用,他在镇江本地得罪的人就太多了。

于是,他向镇江的“元盛钱庄”借“头寸”20万元,元盛钱庄的大股东是上海巨商、号称“中国糖王”的黄静泉。

黄静泉很相信陆小波,结果陆小波得款后应付了“元益钱庄”的挤兑,打发了众多小存户,然后直接宣布了“元益钱庄”倒闭。

无缘无故损失了20万元的黄静泉大为光火,请了律师状告了元益钱庄的后台老板,即元益监理马式如(镇江人,时任中南银行的总监核,是上海滩有面子的人物)。

这件事后来还是通过杜月笙的面子,才平息了下去。

元气大伤的镇江钱庄业,至1934年国民党政府宣布改两为元,1935年施行法币后,镇江钱庄业只剩下道生、鼎生、鼎昶三家。在抗战爆发后,钱庄、银行放款2000多万收不回,就更日趋衰落了。

解放战争期间,镇江钱庄行业有过一段时间的兴旺,这很好理解,当时国民党发行法币、金圆券,通货膨胀得天怒人怨,物价飞涨、高利贷剥削横行,正是钱庄和各种地下钱庄搞汇兑、发横财的大好时机。

我收藏了一个钱庄汇兑法币和银元的账单,钱庄把这个事情干得风生水起的,账单背部竟然还贴着“印花税”票,国民党把这种东西还要收税,莫怪他后来败得兵败如山倒。

镇江解放后, 经劳资协商,有道生、源余、晋源、元康、祥康、嘉泰6家钱庄复业。同时,镇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取缔了近百家地下钱庄。

1952年5月,随着人民的银行业务崛起,镇江最后一家钱庄停业,镇江的钱庄业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背影。

点击分享: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雷霆战将赵文豹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镇江三老”陆小波居住的房子,见证了镇江的近代史!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0)

相关推荐